蘇宏英
【摘要】積極、穩定的情緒狀態是促進3-6歲幼兒身心健康、社會性和個性等各方面良好發展的重要前提和基礎。本研究基于家庭因素對幼兒情緒管理能力的影響,對家長提出以下四方面的教育建議,以期促進幼兒情緒管理能力的進一步發展與提升。
【關鍵詞】幼兒;情緒管理能力;培養策略
近年來,由于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對早期幼兒情緒管理的空白,已發生了許多不可治愈的案例。吵架、斗毆乃至跳樓輕生等行為都是情緒管理不當的表現。很多兒童、青少年心理疾病的發生與在幼兒期、嬰兒期的事件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目前的研究發現已充分證明了嬰兒期的幼兒就已具備基本情緒能力,情緒是兒童與外部世界溝通的最主要形式,使他們在身體發育逐漸成熟的同時能夠不斷地探知外面的世界。因此,在幼兒性格養成的關鍵期,情緒管理能力的培養是幼兒未來發展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教育過程。由此,本文為家長提出對孩子情緒管理能力進行培養的具體指導策略,從而幫助孩子提高情緒管理能力,讓他們在今后的成長路上得到更好的發展。
一、創設民主型的家庭教養方式
家庭教養方式影響著幼兒情緒管理能力的發展,且民主型教養方式下的幼兒情緒管理能力顯著高于溺愛型、放任型、專制型教養方式下的幼兒。因此,家長應努力創設民主型的家庭教養方式。家庭教養方式即父母在日常生活中通過行為表現向孩子傳遞出的態度、情緒及情感。而情緒、情感在其中會被無意識、不自覺地傳遞給孩子,家長與孩子相處的過程中,孩子會不經意地受到家長的情緒態度、處事方式等的影響,會對孩子一生發展都有潛在的影響。因而,首先,家長要轉變教育觀念,意識到不恰當的教養方式會對幼兒發展產生不利影響,進而摒棄錯誤的教育觀念,從思想上轉變對幼兒的認識及態度,要把幼兒當成獨立、完整的個體,平等看待與幼兒的關系,給予幼兒更多獨立、自主的空間。其次,要從行動上把握好民主的原則,在與幼兒相處的過程中,多給予幼兒表達自己意愿與想法的機會。不要認為孩子還小,實際他們也會對一些事情有自己的理解與看法,在表達的過程中家長進一步地了解孩子,孩子也與家長的關系更近了一步。除此,也要給他們實踐的機會,在自主探究的過程中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若孩子在探究過程中遇到問題家長應平等看待并引導其解決,在實踐中也會建立起更加和諧的親子關系,孩子的情緒管理能力也會受到積極的影響。
二、營造溫馨和諧的家庭氛圍
家長要努力營造積極、溫暖、和諧的氛圍,為幼兒情緒理解、表達、運用、調控能力提供良好的情感氛圍。家人之間應多溝通交流,彼此多一分寬容與理解,盡量減少吵架或互相指責,即使吵架也不要當著孩子的面進行,著力營造溫馨有愛的家庭氣氛。家庭成員還可以多進行一些家庭游戲、家庭旅行或多陪孩子參加他所喜愛的業余活動等。這些活動不僅增加了孩子與家長的接觸,更多地還有家長之間的互動,在互動的過程中,親子關系更加和諧親密,家庭成員的情感也會進一步升溫。
三、提升家長自我情緒管理能力
幼兒情緒管理能力的發展受家長自身的情緒管理能力的顯著影響,因而家長要做好自己情緒的主人,為幼兒樹立良好的榜樣。首先,家長在日常生活中應該關注并理解自己的情緒,對自身情緒管理能力做一判別。如自身情緒管理能力較差,應認真探尋自己產生不良情緒的原因,積累相關緩解、控制情緒的方法,逐步提升自我情緒管理能力。其次,不要壓抑自己的情緒,生活中不免會遇到一些不順心的事,家長應善于進行情緒表達,多向家人或朋友表達自己的情緒狀況,在與他人的交流過程中逐漸放平自己的心態,使自己的情緒逐漸平穩,從而給予孩子良好的隱性影響。最后,在日常生活中留心學習,多閱讀多學習、提升自身素養及受教育水平,逐步積累情緒調控的方法,掌握情緒管理及教育方面的知識,努力做自己情緒的主人。
四、充分關注孩子情緒狀況
幼兒隨著年齡的增長,情緒逐漸內隱,同時家長對幼兒情緒的關注及疏導情況會影響幼兒情緒管理能力的發展。因此,家長應著力做到以下幾點:
第一,家長應留心觀察孩子的情緒狀況。有時孩子遇到了不開心的事可能不會直接表達,而是間接地通過一些行為來發泄自己內心的不滿。屆時家長應留心觀察孩子行為背后的真正原因,充分理解和正確對待孩子的發泄等行為,而不應簡單將其視為調皮、搗蛋的表現。而后要有針對性地與孩子進行情緒的溝通和交流,教給孩子正確、恰當地表達自身情緒的方法。
第二,學會抓住教育契機,幼兒的情緒運用能力及自我情緒調控能力發展相對較弱,孩子在與其他幼兒發生爭執或是情緒失控時,家長應適時適度介人。孩子如若能夠自己處理好家長應放手鍛煉,逐步提升其自我情緒調控及運用能力,促進入際交往能力的提升,如若能力不足,則應及時進行引導,使之擺脫負面情緒的影響,鍛煉孩子的情緒控制能力。
第三,不應壓抑孩子的情緒,允許孩子犯錯,理解并接納孩子的負面情緒,為孩子創設負面情緒發泄環境,培養多種多樣的情緒發泄方法,并逐步鍛煉幼兒自我情緒疏導的能力。
(一)提升幼兒的情緒表達能力
幼兒良好的情緒表達能力是幼兒社會化的基礎,對幼兒的心理健康以及未來的同伴交往都有著積極作用。父母可以從以下方面幫助幼兒提升情緒表達能力:首先,幫助幼兒命名情緒,為情緒“貼標簽”。對于幼小的孩子而言,他們往往體驗著各種情緒,真實地感受著情緒的存在,但他們可能并不知道如何用精準的詞匯表達自己的感受,需要成人幫助孩子為情緒“貼上合適的標簽”,告訴他們這些感受分別叫什么。
父母甚至可以直接告訴孩子體會到的是什么樣的情緒,如“媽媽給我買了我最喜歡的變形金剛”的那種感覺就是開心。除此之外,父母還可以教給幼兒一些更高級的情緒詞匯,如“焦慮、緊張、擔心”等,讓幼兒能夠更精準地表達自己的情緒。其次,父母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詢問幼兒對待一件具體事情的看法和態度,或是在睡前詢問幼兒今天的感覺怎么樣?鼓勵幼兒把自己的想法說出來。當幼兒大膽說出自己的情緒體驗時,不論他們的表達是否正確、合理,父母都應當在理解幼兒的基礎上,給予幼兒表達情緒的反饋。
(二)提升幼兒的情緒理解能力
幼兒情緒理解能力的提升是幼兒情緒發展中的重要一環,主要體現在幼兒能夠準確判斷自己和他人的情緒,以及能夠站在自己的立場上理解他人的情緒。情緒理解能力的培養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著手:首先,培養情緒表情識別能力。研究表明,正常發展的嬰兒在7個月時就可以識別母親的表情,1歲時就能表現出對基本面部表情的理解力。父母可以讓幼兒觀看照片或者圖書中人物的表情,讓幼兒辨別他們的情緒。父母還可以通過繪畫或者借助心情記錄卡等工具,讓幼兒將自己的情緒與表情記錄下來,從記錄的過程中更深刻地理解不同表情所表達的不同情緒。其次,培養情緒觀點采擇能力。幼兒的情緒觀點采擇能力指的是幼兒能夠區分自己和他人的觀點,并能夠根據相關的信息對他人的觀點進行推論并做出反應的能力。
根據皮亞杰的認知發展理論,幼兒具有“自我中心”的特點,他們不能區分白己的觀點和他人的觀點,因此也不具備相應的情緒觀點采擇能力。隨著幼兒年齡的發展,幼兒將會逐步“去自我中心化”,逐漸區分主體與客體,區分自我與他人所見所感的差異。在此階段,父母可以通過一系列策略幫助幼兒“去自我中心化”,提高幼兒的情緒觀點采擇能力。
父母可以與幼兒進行角色游戲。幼兒不僅能夠將自己代人不同的角色情境,站在自己所扮演的角色的角度上思考問題,還能通過不同角色的切換,體驗不同角色的情緒,從而提高自己的情緒觀點采擇能力。父母還可以為幼兒創設更多同伴互動的機會,讓幼兒在與同伴交往的過程中增加理解他人想法的機會。
(三)提升幼兒的情緒調節能力
隨著幼兒年齡的增長,接觸到的人與事不斷增多,面臨的社會情境更為復雜,幼兒的情緒體驗也不斷增多,這時幼兒已具備了個體情緒調節的生理和心理條件。研究表明,孩子一出生,就有愉快和不愉快的情緒表現;之后,嬰兒的情緒逐漸開始分化,2歲左右已出現各種基本情緒,隨著神經系統的發展,幼兒在4歲左右逐步學習控制自己的活動和情緒。
同時,研究表明,在幼年時期就能夠調節情緒的幼兒也表現出了各方面的優勢:他們有著更好的專注力、更親密的伙伴關系、更高的學術成就和更健康的身體狀況。父母首先要敏銳覺察幼兒情緒的變化,通過溝通交流,與幼兒一起分析討論最近發生的事情,探尋情緒問題的原因。其次,傳授調節情緒的方法情緒分為積極情緒和消極情緒兩種類型,情緒調節一般多指對消極情緒的調節。幼兒由于情感內容不豐富,加上接觸的社會環境相對單純、面臨的情緒情感危機相對簡單,因此消極情緒多集中在憤怒、害怕和傷心幾個方面。
當幼兒表現出消極情緒時,首先,父母應該給幼兒發泄情緒的機會,讓幼兒有機會通過哭泣、喊叫的方式來發泄內心的情感,因為哭泣、喊叫都是表達痛苦、緩解壓力和重新獲得內在力量的方式。其次,不論幼兒的情緒體驗是積極還是消極,父母應該理解幼兒的情緒體驗,與幼兒共情。最后,父母可以直接傳授一些調節情緒的方法,如生氣時深呼吸,讓自己冷靜一些;害怕時給自己加油打氣,鼓勵自己克服恐懼;傷心時和爸爸媽媽或者好朋友說一說;或通過游戲轉移注意力,通過繪畫表達消極情緒等,使他們學會用不同的策略調節情緒。
參考文獻:
[1]侯敏.淺談家庭教育中的兒童情緒管理[J].科學咨詢,2017(01).
[2]吳佳鈺.3-6歲幼兒情緒管理能力的現狀研究[D].廣州大學,2013.
[3]周揚揚.體驗式學習在中班幼兒情緒管理中的應用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6.
[4]陸芳.學齡前兒童情緒調節策略的發展及其相關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4.
[5]袁宗金.兒童情緒管理的意義與策略[J].外國中小學教育,2005(1).
[6]路丹.家庭環境對幼兒情緒管理的影響研究[D].重慶師范大學,2016.
[7]盈祥敏.家園環境中小班幼兒情緒管理能力差異的比較研究——以銀川市第一幼兒園為例[D].陜西師范大學,2018.
[8]馮亞,盧曼斯等.國內幼兒情緒管理研究現狀的系統回顧[J].教育現代化,20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