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貴元
【摘要】隨著新課改歷程的不斷深入,教學方式和手段的正規(guī)化和規(guī)范化以后,各種各樣的輔助教育相應出籠,教育的目的是培養(yǎng)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動,最終達到培養(yǎng)各方面人才,而人才的體現(xiàn)是一般性規(guī)律是通過知識與技能,可是在今天的教育體制下知識好、技能高已經不能完全詮釋人才了,現(xiàn)在在教育過程中必須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道德修養(yǎng)教育,即德育,所以我們現(xiàn)在所說的人才指的是有知識,有技能,有思想的新新人類,而有思想就是道德修養(yǎng)要過關,要過硬。
【關鍵詞】德育;教學;指向標
德育是學校教育的靈魂,是學生健康成長和學校工作的保障。因此,學校必須把教育工作擺在重要位置,時刻樹立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的思想,以加強學校隊伍建設為重點,以強化班級管理為突破口,以豐富多彩的活動為抓手,建立健全德育評價機制。放眼當今社會從小學到大學,德育已經成為教育不可缺少的部分,甚至可以說是一個主題,我們學校有主管德育工作的副校長、主任等領導,每年還要從外界聘請德育專家為學生和教師做德育報告,可以說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財力。
一、當代學生尊重意識淡薄,缺少孝心
古人云:百善孝為先。孝敬父母,尊敬師長是自古流傳的美德,父母的養(yǎng)育之恩,師長的授業(yè)之情,是世間兩種最真摯的情感,是每一個學生應當感動和注重的人間情感。而現(xiàn)在的學生,他們真的對這方面意識淡薄,在學校時,在課堂上吃東西,說話,被教師發(fā)現(xiàn)指正還滿不在乎,理直氣壯,甚至是頂撞教師。在家時學生依然是我行我素,頂撞父母,給父母臉色看,很多父母為此留下了傷心的淚水。有時,我們也和一些家長朋友談及現(xiàn)在的學生,普遍反映都是現(xiàn)在的學生在家是飯來張口,衣來伸手,讓父母感到心寒。所以,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是必須完成的一步,這關乎中華美德的傳承,關乎中華民族的素質,更關乎每一名學生的未來。
二、學生的社會意識淡薄
現(xiàn)在的學生社會意識、公共意識淡薄,沒有社會責任感,比如在公眾場合隨意說臟話、罵人、打架、酗酒,甚至是接觸毒品,破壞社會公務,踐踏草坪,亂扔廢物等行為都是現(xiàn)代青年的“杰作”,網上有一個視頻:一個女青年在大街上吃瓜子,把瓜子皮隨意亂丟,環(huán)衛(wèi)老大娘勸說:不要亂扔,她們收拾不容易,合理的要求,可是這番話卻換來了女青年的嗤之以鼻,并說:“你們就是干這個的,我扔不扔你們管不著。”這個視頻在網上很火,跟帖的人很多,當然都是批判女青年的,可是我們在批判的同時是不是也應該反思一下,這個例子恰恰證明道德教育勢在必行,這是國之根本啊!
三、自私自利,集體主義感不強
現(xiàn)在和學生說集體榮譽他們不屑一顧,和他們說說羅盛教,孔繁森的故事,學生會說那是傻子;和他們說雷鋒、黃繼光的故事,他們會說那多彪呀;當你要和他們說說王進喜的時候,他們會先問你王進喜是干什么的,唱歌的還是跳舞的。在他們的腦海里,心里沒有集體,沒有奉獻,有的只是利用,不吃虧,正應了亮劍中李云龍的那句話:多少都要撈點回來,賠本的買賣咱不做,只要自己高興不管傷害誰,都要義無反顧地做,只要自己受損失,再利國利民,不管造福多少人也不能靠前。我們經常在網上可以看到某地某學校的一群女生打一名女生,旁邊看熱鬧的多達幾十人,甚至是上百人,卻無一人上前制止。大學生為救老大爺而獻出年輕生命,在網上竟然有人說不值。如果每一個人在走自己的路,做自己的事,不是自己的事就高高掛起,那么雷鋒精神真的會像恐龍一樣徹底消失,這對于社會來說是一件悲哀的事。
四、社會負面影響過多,不利于學生的道德成長
現(xiàn)在不論是打開電視還是電腦,垃圾信息多種多樣,甚至是不堪人目。有毆斗的,有血腥的,有淫穢的等,到處都是三角戀,感情糾紛,應有盡有,所以也就有了學生的早戀,初中生在學校,在同班同學的見證下,當場求婚,聽起來都叫人哭笑不得。可以說學生通過各種各樣的渠道接觸這些負面影響真的使學生“成長很多呀!”長此下去,教育真的只能停留在書面上。
以上的分析只是筆者的一點感受和反思,其實德育工作的開展可以說是適應時代的產物,中國的青少年正面臨外界,甚至是更遠的外國文化的侵蝕,如何能保護好我們的創(chuàng)痛,而又不失發(fā)展方向,德育工作成為引導良性發(fā)展的方向標,作為教育工作者的我們必須不斷完善自我,充分發(fā)揮全體教師的育人作用,真正做到服務育人,教書育人的全方位育人觀,加強德育科研,探討新形勢下德育工作的針對性、時效性、實效性。加強德育課題研究工作,進一步提升教育管理水平,把研究成果及時應用到學校教育工作中去,配合學校的德育方略,為本校的德育工作添磚加瓦,俗話說:“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不僅要教書,更要育人。每一學科都有學生進行品德教育的資源,只要加以合理利用,對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我校根據(jù)學科特點,通過改進教學方法,強化學科滲透,把德育工作滲透在教育教學之中,通過課堂教學來加強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為教育的明天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參考文獻:
[1]杜尚榮,吳忍.初中德育課堂滲透的實踐研究[J].教學與管理,20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