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連秋 任艷云 朱哲



摘要:對2000年以來黃淮海地區通過國家審定的120個夏大豆新品種的主要農藝性狀進行分析。結果表明,結莢習性以有限為主,亞有限占比先升后降,降幅明顯,無限結莢習性僅在2005年之前有1例;葉形以圓葉為主;生育期先延長后縮短,由2000—2004年的104.68 d延長到2005—2009年的108.44 d,后又縮短至2015—2018年的 104.19 d;株高降低了2.91 cm;主莖節數減少了2.12節,有效分枝增加了0.35個;單株莢數、單株粒數均先減少后增加,2015年以后增幅明顯,分別較2000—2014年增加了13.04%和6.47%;單株粒質量整體呈增加趨勢,增幅為1531%;百粒質量先增大后減小,2010—2014年間平均值最大,達到21.68 g,較2000—2004年間的19.74 g增加了194 g,2015年后略有下降;蛋白質含量逐年降低,整體降幅6.93%,脂肪含量逐年升高,整體增幅5.67%;蛋白質脂肪總含量逐年降低,整體降幅2.97%;產量逐年增加,整體增加了683.63 kg/hm2,增產顯著。
關鍵詞:黃淮海;國審夏大豆;農藝性狀;演進;結莢習性
中圖分類號: S565.103?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002-1302(2020)14-0113-04
黃淮海地區是我國第二大豆主產區,以夏大豆為主,僅有少量面積的春大豆。該地區按大豆產區分為南片、中片、北片3個片區[1],大豆生產主要以豆麥兩熟為主。黃淮海地區大豆生產具有晝夜溫差相對較小、濕度相對較大的生態條件,是我國大豆形成高蛋白的最佳生態區。該地區種植大豆歷史悠久、品種資源豐富,只要品種和栽培技術有所創新,增產潛力是巨大的。黃淮海國審大豆新品種代表了該區域大豆育種的最高水平,通過分析該系列品種的特點對進一步提高我國大豆育種水平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1 材料與方法
1.1 審定品種概述
自2000年以來,黃淮海地區共有120個夏大豆新品種通過國家審定(同一品種在黃淮海不同片區審定,按不同品種計),其中包括有性雜交選育品種117個,ms1雄性不育輪回群體選擇育成品種2個,化學誘變育成品種1個。在這120個品種中,5個品種通過2個以上片區審定,分別為冀豆17、齊黃34、中黃24、中黃37、中黃41(表1)。
1.2 分析方法
試驗數據參照文獻[2-5]。結莢習性、葉形、花色、生育日數、株高、主莖節數、分枝數、單株莢數、單株粒數、單株粒質量、百粒質量、蛋白質含量、脂肪含量、區試及生產試驗產量等數據均來自以上選育報告和品種志,對于選育報告和品種志中的缺失數據未作統計。數據按2000—2004年、2005—2009年、2010—2014年、2015—2018年4個階段分組統計,用Excel軟件分析處理。
2 結果與分析
2.1 不同時期審定品種的結莢習性、葉形
黃淮海地區不同時期審定品種的結莢習性以有限結莢習性為主,2000—2004年為61.76%;2005—2009年為59.57%;2010—2014年為6087%;2015—2018年為87.50%(圖1)。亞有限結莢習性所占比例先升高后降低,2000—2004年為3529%;2005—2009年為40.43%;2010—2014年為39.13%;2015—2018年為12.50%,降幅明顯,無限結莢習性僅在2005年之前有1例。葉形以圓形葉為主,2000—2004年為87.88%;2005—2009年為93.48%;2010—2014年為91.30%;2015—2018年為93.75%(圖1)。披針葉所占比例有所下降,2000—2004年披針葉占12.12%,2005年至今,披針葉所占比例一直小于10%,2000年以后黃淮海地區審定的新品種中,圓葉占絕對優勢。
2.2 不同時期審定品種的生育期、株高、主莖節數和分枝數
由圖2可知,不同時期審定品種生育期呈先延長后縮短的趨勢,2000—2004年為104.68 d,2005—2009年為108.44 d,2010—2014年為 106.48 d,2015—2018年為104.19 d。審定品種的株高大體上呈下降趨勢,2000—2004年為 78.62 cm,2005—2009年為79.15 cm,2010—2014年為75.27 cm,2015—2018年為75.71 cm。隨著育種水平的提高及大豆生產中機械化水平的提高,育種家和大豆生產者對大豆抗倒性要求越來越高,而降低株高是提高大豆抗倒性最直接有效的手段。但是,過低的株高又很難獲得高產,育種家們在育種過程中,在抗倒性和產量之間會尋找一個平衡。因此,2000年以來,審定品種的株高整體穩中有降。主莖節數2000—2004年最多,為17.42節,2015—2018年最少,為15.30節。隨株高的降低,主莖節數逐年減少。分枝數作為構成株型的另一個重要因素,其變化趨勢與株高、主莖節數相反,呈逐年增加的趨勢, 2000—2004年最少, 為1.82個;2015—2018年最多,為2.17個。
2.3 不同時期審定品種的單株莢數、單株粒數、單株粒質量和百粒質量
由圖3可知,2000年以來,單株莢數、單株粒數變化一致,均呈現先減少后增加的趨勢。2010—2014年最低,分別為38.23、81.64個,2015—2018年最高,分別為46.47、93.92個,二者存在較強的正相關性。百粒質量呈先增大后減小的趨勢,2000—2004年最低,為19.74 g,逐步增大到2010—2014年的21.68 g,后又在2015—2018年減小到20.90 g。一直以來,黃淮海地區大豆生產中對大粒型品種比較青睞,育種家們根據生產實際,在育種過程中傾向于選擇中大粒型品種(系)。單株莢粒數受株高、主莖節數、有效分枝、百粒質量等多因素影響,任何一個性狀的變化,都可能影響大豆的莢粒數。2000年以來,審定品種的株高降低、主莖節數減少、百粒質量增加,以上因素的變化趨勢剛好與單株莢數、粒數的變化趨勢存在或正或負的相關性。單株粒質量先降低后增加,2000—2004年為 16.46 g,2005—2009年降為16.04 g,后逐年增加,2015—2018年最大,為18.98 g。2000年以來,單株粒質量增加了15.31%。單株粒質量受單株粒數和百粒質量影響最大,是重要的產量構成因素。
2.4 不同時期審定品種的蛋白質含量、脂肪含量、蛋白質脂肪總含量
黃淮海地區由于其地域優勢,育成品種的蛋白質含量一直高于東北大豆和進口大豆,而脂肪含量較東北大豆和進口大豆低。但2000年以來,這一情況逐漸發生變化。由圖4可以看出,蛋白質含量逐年降低,2000—2004年最高,為43.42%,2015—2018年最低,為40.41%,降低了6.93%。脂肪含量逐年增加,2000—2004年最低,為19.94%;2015—2018年最高,為21.07%。近20年間,脂肪含量增加5.67%,接近國家21.5%的高脂肪標準。蛋白質脂肪總含量逐年減低,2000—2004年最高,為63.36%;2015—2018年最低,為61.48%,整體降幅為2.97%,變化趨勢與蛋白質含量變化一致,與脂肪含量變化趨勢相反。
2.5 不同時期審定品種的區試平均產量
區試平均產量是一個品種生產能力和適應性的綜合反應。由圖5可知,2000年以來,審定品種平均產量逐年提升,增幅明顯。2000—2004年為 2 513.87 kg/hm2,2005—2009年為2 734.71 kg/hm2,2010—2014年為2 864.03 kg/hm2,2015—2018年為3 197.49 kg/hm2,整體增幅27.20%,年增幅143%。其中,中黃13、中黃19、魯寧1號、鄭92116、齊黃34、冀豆17、圣豆5號等品種,在生產中都能達到4 500 kg/hm2以上的產量[1]。該系列品種都具有較高的產量潛力,不但在生產中發揮增加產量的作用,而且是重要的高產基因源,為黃淮海地區超高產育種提供了親本保障。
3 討論與結論
多年的育種實踐表明,枝葉繁茂、適應性較強、穩產性較高的圓形葉大豆更適合于黃淮海地區。尹田夫發現卵形葉大豆始花前其葉面積系數,葉面積生長速率及葉、莖生長速率均優于長葉大豆[6]。這就為始花前植株形成一定的繁茂性奠定了生理基礎。鼓粒后期,卵形葉大豆干物質積累速率及干物質從葉向莖莢轉移等生理指標參數又均高于長葉大豆。如果葉面積系數過高,葉片間相互遮蔽,又不利于增加群體光能利用率[7-8]。因此,黃淮海地區可側重選擇圓葉、葉大小適中、呈直立狀態、葉層分布上小下大的品種(系)。
育成品種的農藝性狀趨于合理化。農藝性狀一般、抗逆性較差的無限結莢習性品種被淘汰,有限結莢習性品種逐步占據主導地位。株高降低,抗逆性增強,便于構建健康、穩定的大田生產群體[9-10]。分枝數增加,植株自我調節能力增強。群體大時,分枝少,利于群體植株發育;群體小時,通過增加分枝提高單株生產力,更有利于大豆高產穩產。另一方面,隨株高的降低,主莖節數減少,主莖結莢數減少,不利于單株生產力的提高[11]。綜合分析審定品種的相關性狀發現,株高75~80 cm,主莖14~17節,有效分枝1.5~2.0個是黃淮海地區較理想的夏大豆株型。
研究發現,單株粒數變化趨勢與百粒質量變化趨勢相反,二者負相關[12-13]。2015年以前育成品種單株粒數呈下降趨勢,百粒質量呈上升趨勢;2015年以后,百粒質量下降,單株粒數增加。二者合理互補,保障了單株生產力的穩步提升。
近20年來,黃淮海地區審定的品種平均產量提高了27.20%,增產顯著,產量4 500 kg/hm2以上的超高產品種增加較多。黃淮海地區選育的品種在產量上有了較大的提高。這主要得益于種質材料的不斷創新、優良基因的不斷累積[14]。株型優化,植株抗逆性、自我調節能力增強,種植密度增加為產量的提高提供了重要保障。另一方面,單株生產力穩步提高,是單位面積產量提高的重要因素。
脂肪含量的變化趨勢與蛋白質及蛋白質脂肪2項合計的變化趨勢相反,結果與前人研究結果一致,蛋白質含量與脂肪含量呈負相關關系,蛋白質含量的變化決定了蛋白質脂肪總含量的變化[15-17]。因此,在大豆品質改良過程中,蛋白質含量、脂肪含量同步提高難度較大。徐冉等認為高蛋白育種與高脂肪育種應分開,分項改良更具有可行性,同時又要和產量結合起來考慮,應當比對照增產或略有增產以及平產,產量太低不易被生產上接受[18-19]。
參考文獻:
[1]張孟臣,張 磊,劉學義. 黃淮海大豆改良種質[M]. 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14.
[2]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 全國農作物審定品種名錄[M]. 北京: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
[3]李衛東,張孟臣. 黃淮海夏大豆及品種參數[M]. 北京: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
[4]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 中國大豆品種志(1993—2004)[M]. 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7.
[5]農業部種子管理局,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 國家區試品種報告[M]. 北京: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出版社,2004—2018.
[6]尹田夫. 關于葉形在大豆生態類型育種中意義的初步研究[J]. 東北農學院學報,1980(2):94-96.
[7]滕衛麗,韓英鵬,李文濱. 不同葉形大豆品種產量性狀邊際效應指數分析[J]. 大豆科學,2008,27(3):420-422.
[8]田佩占. 大豆育種的葉形問題[J]. 遺傳學報,1977,4(1):22-30.
[9]李衛東,梁慧珍,盧為國,等. 河南省夏大豆主要農藝性狀演變趨勢分析[J]. 中國油料作物學報,1999,21(2):17-20.
[10]王金陵. 中國大豆主產區主要推廣品種株型變化的回顧[J]. 東北農學院學報,1993,24(3):209-213.
[11]張禮鳳,徐 冉,王彩潔. 山東大豆品種主要農藝性狀的演進[J]. 大豆科學,2005,24(3):195-198.
[12]曹鵬鵬,王士嶺,王富建. 大豆主要農藝性狀與產量相關性分析[J]. 安徽農業科學,2015,43(36):18,26.
[13]李 偉,張彥威,林延慧,等. 2005—2017年山東省審定大豆品種農藝和品質性狀演變分析[J]. 山東農業科學,2018,50(4):16-21.
[14]王文斌,孫貴荒,劉曉麗. 遼寧省大豆新老品種主要農藝性狀比較研究[J]. 遼寧農業科學,2001(1):11-15.
[15]萬超文,閆淑榮,王 微,等. 黃淮海地區夏大豆區試品種化學品質的研究[J]. 大豆科學,1998,17(1):10-18.
[16]張金巍,韓粉霞,孫君明,等. 大豆微核心種質蛋白質及脂肪含量的遺傳變異[J]. 植物遺傳資源學報,2014,15(2):405-410.
[17]滕衛麗,盧雙勇,高 陽,等. 黑龍江省1986—2010年大豆審定品種的品質性狀分析[J]. 作物雜志,2011(2):105-108.
[18]徐 冉,張禮鳳,王彩潔,等. 山東省審定大豆品種的產量、品質及株型演變[J]. 中國油料作物學報,2007,29(3):242-247.
[19]王連錚,傅玉清,趙榮娟,等. 黃淮海地區大豆育種的研究[J]. 大豆科學,2001,20(4):266-269.
收稿日期:2019-08-15
基金項目: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編號:2017YFD0101400)。
作者簡介:張連秋(1971—),男,山東濟寧人,副研究員,主要從事作物遺傳育種研究。E-mail:zyz_177@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