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法是歷史發(fā)展的產物,對法的價值研究是法學研究的核心問題。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盧梭、孟德斯鳩至近代的羅爾斯都提出了自己對法的價值的追求與探索。不論是雅典的城邦、古埃及、羅馬,還是有著兩千多年歷史的中國,無一例外的都發(fā)展成一套與自身歷史發(fā)展密切聯(lián)系的社會治理體系。從西方法的發(fā)展歷史來看,法不但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不斷的發(fā)展進步,毫無疑問,法的價值是法產生的動因。其存在怎樣的內在價值,能夠使其可以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產生并持續(xù)地不斷發(fā)展?從哲學的視覺可以判斷,其必定存在其產生和發(fā)展的內因。該內因其實早已在人類的思想當中已經不自覺地固化。
關鍵詞:正義;價值;原則;形態(tài)
一、法的價值意義
法的價值是法發(fā)展的內因。 “任何值得被稱為法律制度的制度,必須關注某些超越特定社會結構和經濟結構相對性的基本價值”,法的價值體現法的精神,法的精神決定法的價值,不但影響立法,而且影響著整個法律體系的運行。如果立法者根據自身好惡,不考慮法律的價值意義,違背法律的價值導向立法,其結果可能就是惡政、暴政。善法惡法由此而來。
二、法的價值含義
價值是一個哲學范疇,被廣泛應用于社會的眾多領域,政治、經濟、文化無不廣泛使用價值。國內法學界對價值定義時多從主客體的關系出發(fā),既強調價值客體的屬性,又認為不能忽視主體的需要,認為價值是客體的屬性對主體的需要的滿足關系。
“價值”這個普遍的概念是從人們對待滿足他們需要的外界物的關系中產生的。也許我們應該從更為樸實的角度來探討“價值”,從而揭示價值的本質??梢赃@樣認為,“價值”是一種特定的關系背景下的事物的存在、屬性、作用等。法的價值依據價值的概念是指,與主體的需要、訴求具有相洽互適性的,從而受到主體的珍視、重視的事物的存在、屬性或作用。
根據使用的情況不同,法的價值可以有以下三種含義。
第一,目的價值,指稱法律在發(fā)揮其社會作用的過程中能夠保護和助長那些值得希冀、追求或美好的東西?!胺傻闹匾獌r值就是保護人權”,“程序法具有確保司法公正的價值”,等等。在此種情形下,法的價值更多的體現為對人們追求的美好事物的保護作用,是法對社會的作用,存在于法的自身之外。
第二,形式價值,指稱法律自身所應當具有的值得追求的品質和屬性。如,法應該邏輯嚴謹,應當簡明扼要,而不是自相矛盾、含混繁瑣。此種意義的法的價值更強調法的自身,形式上的法應該具有的被人們追求和珍惜的東西。
第三,評價標準,指稱法律所包含的價值評價標準。這更多的受到西方影響,是以法的價值評價標準去評價社會上與法有關的現象,如合法行為與違法行為。
三、法的首要價值
(一)法的三種基本價值形態(tài)
1、正義?!罢x有著一張普羅透斯似的臉,變幻無常、隨時可呈不同形狀并具有極不相同的面貌?!痹谏鐣钪?,正義有多種不同的含義。“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一種正義;“以其人之道還其人之身”是一種正義;在早期資產階級革命中,“自由、平等、博愛”也被視為一種正義。決定法的價值中的正義,是社會基本結構的正義。社會基本結構指社會主要制度分配基本權利和義務,決定由社會合作生產的利益劃分方式。“一個社會體系的正義,本質上依賴于如何分配基本的權利義務,依賴于在社會的不同階層中存在著的經濟機會和社會條件。”這些對于社會個人的生存和發(fā)展具有根本性的影響。作為社會主要制度,社會基本結構影響著人們的基本前景,即他們可能希望達到的狀態(tài)和成就。對法律的正義價值也有決定性的影響。可以說,法的正義價值在于保障社會基本結構的正義,讓人們享有正義的權利,承擔正義的義務,正義地分配社會財富、經濟機會和社會條件。
2、秩序?!爸贫日摗焙汀敖Y果說”是西方學人對法律秩序的兩種重要界說?!爸贫日摗?把法律秩序等同于法、法制或法的體系。“ 結果說”則視法律秩序為法作用于社會所形成的一種社會結果。法律秩序是一種社會狀態(tài),一種由實體性的制度和觀念化的意志所合成的社會狀態(tài)。實體性的制度是說法律秩序是以法的形式存在的社會規(guī)則,為實現這些規(guī)則還存在著一定的物質設施如法庭、監(jiān)獄、警察等等。法律秩序價值也是法的其他價值得以實現的前提環(huán)節(jié)。法的價值誠然遠不止確認和維護一定的社會秩序。但所有法的其他價值都離不開秩序價值。任何法都會體現一定的社會秩序、利益、正義,但一定的利益、正義的確立和實現,都離不開一定社會秩序的確立和實現。
3、自由。個體可以是自由的、獨立的,但仍然是全人類整體的一分子;不但每個人的自由能依據普遍的自由規(guī)范而與他人的自由相協(xié)調,而且每個人的自由發(fā)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fā)展的條件。個人自由主要表現在人格獨立、人格尊嚴、抉擇自由、自我實現等方面。人是社會中的人,自由的實現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法律保障人的自由,便成為法的重要價值形態(tài)之一。
(二)正義乃為法的首要價值
“法的目的價值構成了法律制度所追求的社會目的,反應著法律創(chuàng)制和實施的宗旨,它是關于社會關系的理想狀態(tài)是什么的權威性藍圖,也是關于權利義務的分配格局應當怎樣的權威性宣告,無疑法的目的價值是整個法的價值體系的基礎……”法的目的價值是法產生的動力也是法實施的宗旨,形式價值和評價標準都是為一定的目的價值服務的。而在法的目的價值中,秩序,自由,正義是其基本的價值形態(tài)。所謂基本是指法的目的價值最重要,最根本的價值目標。
然而由于人類生活需求的多樣性,利益主體的多元化便產生了發(fā)的價值沖突。即在有限的社會資源中滿足人類眾多不同的價值追求時產生的競合狀態(tài)。秩序與自由的沖突,正義與秩序的沖突,秩序與自由的沖突常常出現在我們生活中,這時便需要法律的協(xié)調整合。法的價值都是值得希求和珍視的美好之物,如何協(xié)調整合法的價值沖突謀求價值總量最大化呢?首先,應該堅持兼顧協(xié)調的原則,因為法的價值都是值得希求和珍視的美好之物,應該最大限度地協(xié)調它們之間的關系,盡可能的避免、化解或弱化價值沖突。然而,當協(xié)調兼顧已無法達到化解價值沖突時,應遵循“兩善相權取其重”的標準。而正義價值則是我們應該首要保護的價值,是法的首要價值。亞里士多德曾經提出“正義是樹立社會秩序的基礎”的命題。可以說,自由與秩序是手段價值,是實現正義的手段,正義才是法律追求的最終價值目標。“法律或成例就是正義的一種衍生物”要使事物合乎正義,須有毫無偏私的權衡。法律恰恰正是這樣的一個中道的權衡。正義是人類永恒的價值追求和重要美德,亦是衡量法律之善的首要尺度。在人類的歷史長河中,正義一直是引導法律產生、完善和不斷發(fā)展的重要力量。在法的諸價值之中,法律與正義價值的關系最為密切,亦是法的價值理論體系中的核心論題。人們在論及法律或對法律制度進行評價時最常使用的是“正義”這一詞匯。正義在法的諸價值之中具有優(yōu)先性地位,法律的有效性亦取決于法律自身的正義程度,對正義價值的追求亦是法律產生的社會根基和根本前提。正義是法的首要價值,法律需要正義價值之引導,亦必須體現正義之精神。正義作為一種倫理觀念和價值準則十分廣泛而深刻地存在社會生活之中,并一直引導并推動著法的生成、發(fā)展和不斷完善。一般來說,符合人們普遍的道德觀念或價值準則即是正義的。反之,不正義則是指不符合或者違背人們普遍的道德觀念和價值準則。
四、法的正義價值的兩種基本形態(tài)
(一)分配正義
亞里士多德提出了正義價值的兩種基本形態(tài),即分配正義與矯正正義。分配正義是根據接受者的功績來分發(fā)榮譽和獎勵。即正義等于平等。“相等的人分享了不相等的事物,不相等的人反而分配到了相等的事物,就是不正義?!狈峙湔x是關于對權力、產品等社會資源在社會主體間進行正常配置的規(guī)則設計,滿足主體生存的基本需要。可以說分配正義是社會和諧發(fā)展的基礎。保障分配正義要求在立法等領域作出合理的制度安排,合理配置有限的社會資源,使人人各得其所,各取所需,從而實現社會的正義。
(二)矯正正義
亞里士多德認為矯正正義是指在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中,一個人對另一個人造成了損害,使其遭受到了損失時,就應該從損害方的好處中拿出來一些,加到蒙受損失的人那里,以補償其損失。從現代社會來看,矯正正義是針對資源配置過程中出現的動蕩與矛盾而設計的救濟性措施。與分配正義相比,矯正正義是一種程序正義是對失衡的分配正義進行糾錯,從而實現實體正義,矯正正義主要體現在司法中。
(三)分配正義的法律體現
分配正義解決的是社會資源的計劃與分配問題,因而需要通過資源分配方案、模式等形式表現出來,而法律文本因其強制性、穩(wěn)定性則成為分配正義實現的主要工具。而另一方面,法律的終極價值就是實質正義,正義體現在法律的權利義務分配方面。
“沒有無義務的權利,也沒有沒權利的義務”,法律在權利與義務方面堅持了對等原則,是分配正義的體現。權利是法律賦予人滿足其利益的手段,義務是承擔者負擔的不利益。法律在給公民分配權利義務時也應堅持分配正義,而這又具體體現在三個基本原則中,貢獻原則、平等原則和不平等原則,分別對應不同性質的權利義務。
第一,平等原則。每個人不論貢獻如何,都應該完全平等地分有基本權利(人權)。這就是權利與義務分配的“平等原則”。平等分配人權就是按基本需要分配人權。人權就是滿足每個人的基本生存和發(fā)展需要的權利。每個人的基本需要是完全一樣的、完全相同、完全平等的。人權僅僅能滿足人的基本需要,而不可能滿足人的非基本需要。
第二,貢獻原則。如所周知,應該按照貢獻分配權利,即按一個人給予社會和他人的利益(貢獻)來分配社會和他人必須且應該給予他的利益(權利)。這就是權利與義務分配的“貢獻原則”。按照貢獻分配權利,按照權利分配義務。但是按照貢獻分配權利,并不意味著貢獻越多權利也越多,相反權利應少于貢獻,與貢獻相等的是索取。權利是一種強制的索取,如果權利與貢獻相等必會導致強者更強而弱者更弱。因此,貢獻應多于權利,多于義務。這從另一個方面體現了分配正義。
第三,不平等原則。每個人因其貢獻(才能和品德)不平等而應分有相應不平等的非基本權利和非基本義務。但是,在這種不平等的分配中,獲利多者如果較多地利用了社會合作,便應該補償給獲利少者以相應的權利。獲利越少者,對社會合作的利用往往便越少,因而所得到的補償權利便應該越多。于是,獲利最少者,所得到的補償權利便應該最多。這就是權利與義務分配的“不平等原則”。這個原則表明,社會應該不平等地分配每個人的非基本權利,因為每個人對社會和他人的非基本貢獻是不相等的。能力較強、品德較高的人,對社會和他人的貢獻便較大,因而應該分有較大的權利。能力較弱,品德較低的人,對社會和他人的貢獻便較小,因而應該分有較小的權利。
法的正義價值是法的生命力,法能在人類歷史發(fā)展中產生并發(fā)展,證明人類對正義的追求從未停步。法的正義的價值的內涵也在不同時期的法中得以體現。從人類對身份平等的追求到生存權(人權)的基本保障訴求,都是對正義價值的追求,反映了法的正義價值內涵并非一成不變。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發(fā)展對正義的追求,法的正義價值內涵也不斷的豐富。人類將正義價值以法的形式展現,本質就是對正義的守護!
參考文獻
[1] 博登海默.法理學-法律哲學與法律方法[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4.12-45.
[2]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50-77.
[3] 羅爾斯.正義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 32-65.
[4] 張文顯.法理學[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36-52.
作者簡介:梁明志(1976—),男,漢族,廣東省廣州市人,澳門科技大學法學專業(yè)2017級法學博士生,研究方向:經濟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