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子謙
摘 要: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生活質量的不斷提高,綠化建設作為宜居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現代城市建設中的地位也越為重要。綠化建設也經歷了從追求綠地率和綠化覆蓋率到今天的需要滿足生態要求的多形式、高品質,從平面綠化到立體、多元化綠化的發展過程。以太原市迎澤公園提升改造項目為例,就集中體現出了當今綠化建設中的一些特質。該提升改造項目以迎澤公園湖中的三個山體島區為主,總面積為35000m2,三個山體的高度分別為12m、9m、15m。作為該項目的實施人,現就該項目實施過程中,尤其是山體景觀的施工心得,從三個方面談一下體會。
關鍵詞:改造;施工技術
一、山體地貌施工中的材料運輸
山體景觀的優勢體現為在平面綠化的基礎上增加了立體和空間上的變化,從而給城市中的人們帶來靜謐山林的感受。但山體景觀優勢的背后帶給我們的卻是山體施工的諸多困難,最主要的是山體坡度和保留下的原有大型樹木和小品等對材料運輸造成的困難。
建設初期,項目的實施要克服原有樹木等保留物、山體坡度對材料運輸的制約。根據現場實際情況,我們制定了以中大型機械為主、以小型設備和自制工具為輔的立體作業模式。針對體積大、質量重的材料運輸和安裝,我們主要是采用了多種機械配合的方法進行施工,根據不同的地勢進行可用機械的篩選、優選。首先,由吊車、鏈軌式挖掘機擔當重物短途坡體起吊及位移工作,其中鏈軌式挖掘機運行范圍相對其它機械應用范圍廣,特別是坡體陡、高程高,吊車在臂展不足時,挖掘機利用其本身爬坡能力強、機身長度短的特點能夠較順暢避開原有保留物開到重物周邊進行起吊位移工作。挖掘機吊裝運輸的不足之處在于距離短、效率低。在不受條件制約的情況下重物的起吊位移以吊車為主。其次,由叉車擔當較大景石、石料在平坦地勢的裝卸及運輸。叉車的優勢在于自身體積小行走靈活,同時可免去其它機械配合裝卸,可節約成本。除此之外,自制平板車、起落架及炮車擔當體積較小、質量較輕和以上機械無法實現的運輸安裝。這些自制的工具優勢在于較以上機械更加靈活,使用范圍更廣,但也限于相對較小較輕材料的短途裝卸運輸。
總之,通過這種多機械、多工具配合使用的主體作業模式低成本高效率地實現了在復雜山體地形和在窘迫空間對體積較大、質量重的材料的裝卸運輸和安裝。
二、山體景觀中山石與植物的組合造景
在山石(假山)的具體施作中,我們選用的是視覺層次感強的千層石沉積巖,運用了十大技法中的“安、連、接、挎”。安是安置山石的意思,慣稱作“擱”或“蓋”。我們用到了單安、雙安和三安,雙安即在兩塊不相連的山石上安置一塊山石,以在豎向的立面上形成洞岫;三安即在三塊山石上安置一塊山石,使之連成一體。運用安石主要通過山石的架空,來突出“巧”和“形”,以達到假山石立面(觀賞面)上的空靈虛隙。連是山石與山石之間水平方向的相互搭接。我們根據山石的自然輪廓、紋理、凹凸、棱角等自然相連,并注意連石之間的大小不同、高低錯落、橫豎結合,連縫或緊密、或疏隙,以形成巖石自然風化后的節理,同時注意了石與石之間的折搭轉連。接是山石與山石之間的豎向搭接。在“接”的過程中我們充分利用山石之間的斷面或茬口,在對接中形成自然狀的層狀節理,也就是理論上所說的橫向(水平)層狀結構及豎向層狀結構的石塊疊置。層狀節理既要有統一,又要富有變化,看上去好像自然風化的巖石一樣,具有天然之趣。在上下拼接時,山石的茬口若不在一個平面上,我們就用鑲石的方法,進行拼補,使上下山石的茬口相互咬合,宛如一石。挎是指位于主要觀賞面的山石,因其側面平淡或形態不佳時,便在其側面茬口用另一山石進行拼接懸掛,作為補救,以增強疊石的立體觀,稱之為“挎”。我們盡量地利用山石的茬口進行咬合,再在上面用疊壓等方法來固定,如果山石的側面茬口比較平滑,則用水泥等進行粘合。
綜上所述,我們在山石的堆疊造型過程中注重的是崇尚自然、樸實無華,盡量做到既要符合自然規律、在情理之中,又要高度概括提升,在意料之外。
在節點、拐點與坡度較陡部位的結合處,我們采用了以植物為主、山石為輔的原則。我們用以山石為配景的植物配置最大限度的展示了自然植物群落形成的景觀,利用一、二年生宿根花卉及地被等多種植物,栽植在樹叢、綠籬、綠地邊緣、山路兩旁、轉彎處等,以帶狀自然式混合栽種形成花境,這樣的仿自然植物群落再配以石頭的鑲嵌使景觀更為協調穩定和親切自然。在以植物配置為主的造景中,疊石和置石都是自然要素中的一種類型。
在疊石、置石的技法中,我們運用了“賞孤石、散點石、駁岸石”的做法。孤賞石:選用了古樸秀麗、形神兼備的湖石、斧劈石等置于山體中的主要位置,供人觀賞。這些孤賞石除了本身具有瘦、透、漏、皺、丑的觀賞價值外,又因歷年流傳,極具人文價值。散點石:以黃石、湖石、千層石等,三三兩兩、三五成群,散置于山路旁、林下、山麓、臺階邊緣,配合地形,植以花木。有的成為自然的幾凳,有的成為盆栽的底座,有的又成為局部高差、材質變化的過渡,是一種非常自然的點綴和提示,這是該項目中最為廣泛的應用。駁岸石:用黃石、千層石,沿水面和高差變化山麓堆疊,高高低低錯落,前前后后變化,在島邊的起駁岸作用,在山麓的也作擋土墻使用,兼備了功能性及視覺效果。
通過該項目的具體實施,我們深刻的體會到,當植物與山石組織創造景觀時,不管要表現的景觀主體是山石還是植物,都需要根據山石本身的特征和周邊的具體環境,精心選擇植物的種類、形態、高低大小以及不同植物之間的搭配形式,使山石和植物組織達到最自然、最完美的景觀效果。柔美豐盛的植物可以襯托山石之硬朗和氣勢,而山石之輔助點綴又可以讓植物顯得更加富有神韻。植物與山石相得益彰地配置才能更好的營造出豐富多彩、充滿靈韻的景觀。面對現代環境藝術中無限的發展機遇,追求自然、返樸歸真的主導潮流,山石與植物組合造景展示出了旺盛、強健的生命力。
三、山體植物種植的養護管理
養護階段要重點克服山體自身坡度及原有沙性土的保水的困難。綠化栽植苗木后的首次澆水要澆透。針對坡體及沙土穩定性差的特點,我們采取了相應措施以保證栽植后苗木的成活率。
首先,喬木栽植在坡體處打魚鱗穴,根據苗木根部土球的大小魚鱗穴的長控制在植物胸徑的10倍以上,寬8倍以上。灌木、地被栽植則采用梯田式栽植方式,隨山體的坡度走勢在同一高程的水圈高度保持一致,不同高程的水圈平行均勻分布,這樣不僅有利于澆水過程中根部的水分保持,也保證了栽植完成后的視覺效果的整齊順暢。
其次,由于山體坡度及土質原因要保證苗木成活率,藥劑的使用是必要的。保水劑的使用:保水劑按0.1-0.3%拌入基質或土中(皆干重劑),一般來說需水較多的樹木、雨水不多或澆灌不便、土質較差的地區摻入比例相對要高。根據地區土質不同,拌入量不同。
再有,澆水設備的選用。在結合原有澆水管網的同時我們根據原有地形地勢增設了微噴管,“回”字型及“S”型鋪設,進行地被、花卉澆水養護,這不僅能夠保證澆水澆透,而且還能防止澆水過程中的人為踩踏,既防止了管網水流量大流速快對沙性土的沖刷,又同時節約了水的用量。
結 論
通過精心的組織管理,本改造項目的喬灌木成活率達到98%以上,地被花卉的成活率達到96%以上,苗木成活率得到保障直接有效地控制了成本,也為正常的養護管理奠定了堅實良好的基礎。以上是我們在本項目的施工中對于山體景觀施工技術邊學習邊摸索整理出的一些心得體會,供大家參考交流,不妥之處請予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