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景瓊
(福建省寧德第一中學,福建寧德 352100)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中明確指出:要注重指導學生進行寫作訓練,通過寫作充分體現出學生的真情實感,表達出學生對自然、社會、人生的獨特感受和真實體驗。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筆者發現,學生寫作的實際情況不容樂觀。其中,最大的問題就是學生在寫作過程中無法感受到作文的快樂,總認為寫作是一件“頭疼”的事情。要真正有效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提高寫作質量,教師就要積極營造愉快的環境,讓學生盡情體驗快樂作文的新課堂。
在核心素養背景下,學生的寫作能力和素養貫穿語文核心素養的各個方面。教師要優化開展快樂寫作教學,立足于學生的生活實際,整合利用豐富多樣的寫作話題,積極發掘寫作視角,才能指引學生深入體驗愉快的作文創作活動、深度體會生活中的鮮活和美好,促使學生進一步細致思考豐富的內涵、產生更多的情感共鳴,激勵學生形成正確、強烈的寫作思維和批判能力,從而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促進學生寫作綜合素養的發展[1]。
在高中語文寫作活動中,學生參與寫作活動需要有愉悅的情境。只有在這樣的情境中,學生才能擺脫寫作的束縛,融入寫作訓練活動,釋放出極大的寫作激情,激揚自己的個性和風采,展現自己的寫作成果,表達出對生活的深切感悟,寫出高水平的好文章。如創意作文、綠色寫作等都為學生開啟了快樂寫作的新方向和新窗口。教師優化指導快樂寫作教學,能有效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緊密關注學生寫作的內在動機、情緒和情感,進一步激活學生的寫作思維,使他們體味到生活的多姿多彩,獲得真切的快樂寫作體驗,促進學生寫作能力和素養的良好發展。
實施語文快樂寫作教學,教師首先要靈活選擇與學生生活緊密相關的素材,自由設計寫作訓練情境,努力營造愉悅的寫作氛圍,指引學生參與寫作訓練。寫作時,生動的主題可以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引導他們積極聯系自己的生活經驗,快速進入寫作狀態,在訓練過程中體會“我筆寫我心”的快樂。
時下網絡語言中的“喪”字十分流行,逐漸滋生形成一種“喪文化”現象。筆者發現不少學生經常會使用這樣的網絡字眼來表達自己的內心感受。其實,從教書育人的角度而言,筆者不希望看到學生整天垂頭喪氣,但“喪”文化意識在學生中蔓延開來。這就需要教師引導學生學會正確認識和辨析當下的社會文化現象,培養快樂寫作的意識。
例如,在指導寫作過程中,教師可以指導學生自由選取一些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快樂”主題,有效規避“喪文化”的不良影響,使學生深刻認識現實中各種文化現象的內在本質,學會理性批判,朝著主流的、健康向上的方向進行探索寫作,豐富寫作知識儲備,提高寫作素養;也可以指引學生利用常涉及的網絡社交平臺,開展一些形式多樣、喜聞樂見的寫作交流活動,相互分享寫作心得和經驗,科學區分經典文化與流行文化,提高理解和把握社會現實問題的能力,深入思考人生道理,不斷提高自己的寫作素養。在這些貼近學生日常生活的環境中,學生主動掌握了寫作的話語權,參與討論交流,學會自主表達見解和觀點,能夠愈發真切地體會到寫作的快樂。
再如,在寫作教學中,教師還可以指導學生自主選取一些他們擅長的、感興趣的寫作內容,如籃球運動主題、流行音樂主題等,給予他們最大的寫作空間,激勵他們以更加積極的態度去訓練寫作。借助這些貼近學生生活的主題,學生能踴躍投入其中,將內容寫得非常精彩。當學生主動去探究寫作、體驗寫作時,看到自己的能力得以充分展現,學生就能真正愛上寫作,在自主自覺中自然而然地不斷提高寫作水平,從而實現快樂寫作。
自主性是引導快樂寫作的關鍵心理要素。教師指導開展寫作教學的根本目的就是讓學生能在寫作中體會到快樂,激發他們形成自主學習和寫作的內在驅動力[2]。但在日常寫作活動中,許多學生都是在教師的要求下完成寫作任務的,缺乏應有的主動性和自主寫作體會,因而應付的因素很明顯。學生常常認為寫作是痛苦的,從而抵觸任何形式的寫作任務,寫作積極性和熱情也受到了傷害。有時甚至作文題目都是教師規定好的,學生失去了自主選擇寫作的權利,根本無法充分表達自己的真實情感。作文本質上就是作者將所接收的信息和素材進行整合、加工、處理、輸出的動態過程。只有當學生形成了較強的寫作自主性,自覺從“要我寫”轉變成“我要寫”“我愛寫”,他們才可能從寫作活動中真正體會到寫作的樂趣。
每名學生對新鮮的事物都富有好奇心,都期待能充分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只要教師引導的方法得當,就能夠讓學生自主融入寫作訓練中,充分感受到寫作的快樂。例如,教師可以嘗試利用批閱作文的有利時機,指導學生開展自評或互評活動,以評促寫,讓每名學生都能自主發現同學作品的優點和亮點,也能反思自己作文的不足及有待改進的方面。這樣的自評和互評方式,改變了以往教師對學生作文單一的批閱方式,采取了更為靈活、更富人性化、更加多樣的批閱方式,提高了作文評價的效果。在自評和互評活動中,有的學生發現了同學作文中呈現出華麗優美的辭藻、語感突出的語言、儲備豐富的詞匯量、富有邏輯性的內容、嚴密有力的論證、巧妙奇特的前后呼應等特色,極大地增強了學生的寫作表達自信,提升了寫作訓練成效,同時也獲得了其他同學的尊重。
在指導學生的寫作過程中,教師培養學生的讀寫能力和素質極為重要。讀寫能力和素質體現了學生形成的讀寫知識基礎、行為習慣、人文素養等內在的綜合素養,且與語文核心素養培育要求是一致的,與文化傳承與理解密切相關。培養讀寫能力和素質,不能操之過急,需要教師引導學生進行長時間的堅持和積累,才能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寫作素養。
對學生寫作素養的培養,教師不能利用強制的、機械的灌輸教學方式,而應通過創設特定的讀寫活動,讓學生在讀寫相融的活動中潛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和影響,激勵他們通過實際行動,積極內化自身寫作素質,爭取形成更深厚的人文涵養。但在平時的作文訓練或考試作文中,教師常發現:有的學生寫作舉例時無事例可舉,只會人云亦云,書寫空洞,文章枯燥無味;有的學生知識儲備不足,文化底蘊不夠,編造事例,寫“假文章”。所以,為了有效解決這些問題,幫助學生走出寫作困境,教師要特別注重指導學生參與閱讀活動,以讀促寫,為寫作訓練做好準備。讀書會就是為學生寫作而準備的一種較好形式。正所謂“書讀百遍,其意自見”,促進學生積累文化底蘊最好的方法就是引導他們進行有效閱讀。學生只有廣泛地閱讀,才能積累優秀的閱讀素養和人文素養。教師可以利用課余時間,鼓勵學生結合自己的閱讀興趣,收集豐富的作文素材,深入開展閱讀作文探究,從快樂閱讀中積累寫作素養。
例如,在讀書會上,學生將追星的話題引入閱讀,從“說一說關于追星都做過哪些瘋狂的事情”議題討論中進行互動交流,緊緊抓住興趣,積極融入討論的情境中;接著,學生繼續描述“一個古代人追星的故事”,進一步了解“洛陽紙貴”的典故,進而認識了左思并簡單了解了《三都賦》。通過這些層層推進的話題討論和閱讀,學生很好地了解了左思生活年代的紙的造價,何種階層才可用上紙,以及當時抄一篇《三都賦》的成本大概是多少,換算成現代的貨幣大概是多少等。古為今用、巧引閱讀,這樣的活動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閱讀思維和表達能力,進一步積累了學生的語文古典文化常識,豐富了學生的文化底蘊,提升了學生的思考分析問題能力,為學生的寫作素養培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再如,在指導學生寫作訓練時,教師可以激勵學生利用書寫生活隨筆、周記、日記、讀書筆記等形式,或利用學校正在開展的“書香校園”讀書征文比賽、校園詩歌創作比賽等豐富多樣的讀寫活動,多動手練筆,爭當寫作的主人,利用最拿手的方式自由敘寫自己的真情實感,不斷提升寫作素質。在這些屬于自己的寫作時空中,學生積極聯系自己的生活經歷和體驗,開放寫作主題和素材,自主選擇寫作形式,因而能有感而發,很好地激發快樂寫作的情感,從而養成良好的寫作素養。此外,教師還可以帶領學生一起籌辦讀寫班刊,把同學們的優秀作品定期刊登在上面,促使班級逐漸形成熱愛閱讀寫作、創先爭優的良好風貌;或借助現代信息技術和網絡條件,利用便捷、新穎的App 精選一些優秀讀物,開展媒體閱讀和交流,展示讀寫心得體會,分享讀寫成果,從而促進學生寫作素養的有效培養。
寫作是一種富于創造性、趣味性的創作活動。在高中語文寫作教學中,教師必須堅持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秉承“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讓學生真正成為寫作課堂的主人,積極創設快樂寫作教學活動,指引學生參與有趣的寫作訓練,通過激趣寫作、以評促寫、讀寫相融的有效寫作體驗,逐漸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和素質,加強對學生語文綜合素養的培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