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彩
關鍵詞:習近平;政治安全;發展歷程;理論價值
習近平于2014年4月15日在中央國家安全委員會第一次會議講話中首次提出“總體國家安全觀”,習近平總體國家安全觀將國家政治安全作為所有安全的根本,更凸顯政治安全對于一個國家發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更在全球化進程不斷加快的獨特價值。
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安全”一詞共出現55次,這一高頻詞匯體現出我國對于安全問題重視程度在不斷加深。習近平新時代關于維護國家政治安全論述的相關理論的產生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理論基礎與實踐支撐,是針對當前我國面臨的諸多國內外政治安全問題的科學總結。
2018年習近平在貫徹十九大精神研討班開班式上發表重要講話,他指出:“增強憂患意識、防范風險挑戰要一以貫之。前進道路不可能一帆風順,越是取得成績的時候,越要有如履薄冰的嚴謹,越要有居安思危的憂患。”在改革開放的進程之中,偉大實踐將中國的國際地位不斷提升,站在新的歷史起點,習近平屢屢提及居安思危,既體現了“備豫不虞,為國常道”的治理智慧,又給全黨全人民敲響警鐘,穩步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征程。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后,毛澤東堅持以馬列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內政不容干涉、主權不容侵犯等原則。改革開放初期,鄧小平根據國情,為國家政治安全工作作出部署:第一、警惕西方意識形態滲透;第二、堅決維護國家的主權獨立和領土完整,早日實現祖國統一。新時代下,我國維護國家政治安全相關原則也堅持了鄧小平對國家主權堅定維護的信念。習近平關于政治安全的相關論述是在新中國成立70余年來國家政治安全觀的演變,合理吸收了中國政治安全觀的寶貴經驗,有利于今后中國政治安全觀相關理論的不斷升華。
中國進入新時代,面臨的國內經濟的加速轉型與國際的復雜局勢,這些都對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人民對國家安全的新期待、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產生阻礙,習近平關于維護政治安全相關論述正是基于這樣的時代背景應運而生。
影響中國政治安全的國內外因素有很多,但最主要、最直接的因素為以下幾方面。第一、腐敗問題是當前中國顯著的政治不安全因素。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屆中央紀委二次全會上發表重要講話,提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的任務目標,“要深化標本兼治,奪取反腐敗斗爭的壓倒性勝利。”習近平關于腐敗問題作出的一系列政治安全講話給予百姓一顆定心丸。第二、國土完整性問題面臨眾多紛擾。近期,“港獨”分子蓄謀制造危害國家、分裂國家事件,沖擊政府權威,擾亂社會秩序,損害了香港社會的安寧與繁榮。第三、部分國家對我國政治安全提出挑戰。穩定的政治局勢是給予人民安居樂業狀態的基礎,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決維護我國和政治安全,為人民的生活與發展打造太平盛世。
習近平在其關于維護國家政治安全論述中提到:“我們需要借鑒國外政治文明有益成果,但絕不能放棄中國政治制度的根本。”新型的國家政治安全觀體現了我國對外外交遵循的基本原則與底線,為維護國際交往的正常秩序和人類命運共同體推進貢獻中國智慧,具有時代的前瞻性和先進性。
健全國家安全法治體系,以法律提升國家防御風險的能力,使人民生活擁有更強的歸宿感與幸福感。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國家安全法律制度建設,對構建國家安全法律制度體系提出了明確要求,即力爭到2020年基本形成一套立足于我國國情、體現時代特點運作有效的中國特色國家安全法律制度。近幾年來,政治領域安全立法步伐加快,一系列涉及國家政治安全的法律法規相繼出臺,為新形勢下做好國家政治安全工作提供了法律保障。
在新時代社會建設的全局規劃中,軍隊建設是一項重要內容。軍隊應該堅持黨的絕對領導,全面貫徹新時代黨的強軍思想,永遠做黨和人民的忠誠衛士。習近平指出:“我國正處于由大向強發展的關鍵階段,前景十分光明,挑戰也十分嚴峻,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絕不是輕輕松松、敲鑼打鼓就能實現的。”具有強大軍事力量的國家有利維護國家政治安全,增強自身在國際舞臺的話語權。這也是習近平關于維護政治安全理論指引下實現政治安全治理的重要保障。
我們應積極把握國際合作的戰略方針,堅持我國外交的基本原則,建設相互尊重、公平正義、合作共贏的新型國際政治關系。
習近平關于政治安全的相關論述是對中國傳統文化內涵的延續與發展,是基于當前國內外政治安全局勢的分析,是馬克思主義關于國家政治安全的改造于延續,為堅持和維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等政治安全問題指明方向。有力維護國家政治安全,為人民打造“太平盛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現實理論意義!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習近平關于總體國家安全觀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8:17-223.
[2]盧靜.習近平為何要提出總體國家安全觀[J].人民論壇,2017(29):38-39
[3]習近平.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 走中國特色國家安全道路[N].人民日報,2014-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