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孝德
關鍵詞:后現代思想;生態美學;中西比較;詩意性棲居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生態文明建設的問題,不僅是中國的,也是世界性的。下面與大家回顧一下2012年6月13—14日在山東大學召開的“建設性后現代主義和生態美學”國際學術研討會以及會議文集出版情況。
2012年6月13—14日,會議在山東濟南如期舉行。與會學者來自中、美、德、法、日、韓、芬蘭與中國臺灣等國家和地區,他們就后現代思想與生態美學這一話題從哲學、美學、文學等領域展開了積極的、富有建設性的對話。既有形而上的理論溯源,又有形而下的現實構建;既有對人類發展的終極追問,又有對當下建設的可行性建議。整體而言,會議氛圍溫馨祥和,與會學者博學睿智。更重要的是,在中西比較思維的燭照下,古今中外的文化在這里進行了一場卓有成效的碰撞、交流與融合,其影響將是深遠的。
這本會議文集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和文獻意義。從選題意義的角度來說,筆者認為有以下三點較為突出:
1.彰顯生態文明的危機感和使命感。2010年,普利策獎獲得者羅斯·格爾布斯潘寫道:“全球變暖問題是真實的,它威脅著我們文明的存活。”正如艾略特在《空心人》中所描繪的“世界終結的方式”:“不是砰的一聲終結,而是抽泣著死去。”
自從1972年斯德哥爾摩環境會議以來,生態問題已經成為世界各國共同關心的重大的現實與學術問題。與會學者正視當下全球的生態危機,本著挽救人類文明的使命感,向哲學溯源,探求文明與美,旨在完善人類的生存環境。
2.在哲學的碰撞中,尋求智性與審美的融合。中國傳統哲學與美學是在特有的地理環境和以農為本的經濟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有機體哲學,呈現出一種“天人合一”的“陰陽相生”“生生為易”的中和論生命之美的形態,具體表現為風調雨順之美、吉祥安康之美、生命旺盛之美與借助自然的綠色想象。
懷特海過程哲學的意義在于給走進迷途的現代人提供一種新的世界觀。這種哲學的力量在于與新興的量子物理學結、與古老的東方智慧聯姻,為地球人類開辟一片充滿希望的新視域。
康德哲學在想象力和知性之間確立了審美判斷的邏輯基礎:在一些情況下,人們能夠對美的自然產生一種智性的興趣,或者可以說是一種基于理性的喜悅之情。
以上三大哲學流派是整部書的理論基點,也是與會學者進行哲學、美學和文學研究的出發點,因為它們都主張尊重生命和環境,渴望世界和諧共存,反對社會對自然美的壓制與放逐,捍衛精神的尊嚴。正是在這種沖突與融合中,建設性后現代思想和生態美學具有了共同的建構基礎。
3.秉承生態美學思想,破解城鄉對立的困局。在現代化的今天,不少地方正在遭遇難以規避的尷尬:農村城市化,城市一面化。人類要走出這一怪圈,有必要突破人類中心主義的狹隘,走進自然,與自然生命進行交流。
對于前者,不管是小鎮還是村落,不僅擁有優越的自然風光,而且還擁有現代化的生活設施,它終將因高科技的參與而變得浪漫、有趣;對于后者,以綠色的自然環境和鮮明的人文色彩為城市生態環境的基本構成,依山水之勢而建,使城市風光與自然風光、文化特色相結合,形成給人以家的感覺的詩意性棲居。
與會學者在作品中所用語種較多、理論較深、資料豐富,為了減少錯誤,我在編輯中可謂“上下求索”。
1.框架布局上,注重關聯性。全書共分五輯,以“與”為關聯詞,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注意哲學、美學、文學的層次性和關聯性,以避免論文集整體渙散的缺點,而使之成為一個緊密關聯的整體,或者說是一曲絕妙動聽的交響樂。
2.語言形式上,采用中英文對照的形式。具體編排中,中國學者的作品,中文在前,英文在后;國外學者的作品,英文在前,中文在后,以突顯原文和譯文的差別。之所以這樣做,一方面因為與會學者已經或者打算以中文的形式發表,另一方面為受眾考慮,以擴大會議的影響。
3.版式和封面設計上,兼顧學術性和生態美。以著濃墨的樹根為背景,寓示著中西文化的歷史悠久、“后現代思想與生態美學”話題的厚重感、尋求解決方法的緊迫感。漢字“建設性后現代思想與生態美學”給人以斷裂感,英文“Constructive Postmodernism and Ecoaesthetics”則如一條紐帶,寓示著中西都面臨著一種危機感,需要相互交流、共同發展。“上卷”和“下卷”分別用黃色、綠色標示,寓示著這次會議的成果在不久的將來定會富有生命力,產生重大的影響。
在編輯過程中,頗費周折的還有中英文摘要和關鍵詞的處理問題。為彌補不能完全對譯的缺陷,只能保留摘要和關鍵詞;而有的作品這部分內容,并不齊全,于是一邊研讀作品,一邊整理摘要,而后譯成英文。通過這種方法,自己受益頗多,只是不知有些摘要和關鍵詞處理得是否恰當,如有不妥還望海涵。
最后,以自己寫的一首打油詩作結,希望將來為學者們著書立說做好編輯工作。
蚍蜉撼樹本不該,蹉跎歲月近十載。
蘇門三杰竟同窗,舍家拋子遠離別。
書山稿海為鐘鼓,月下黃昏又一年。
霧散花清鑄金睛,傳承文明起鯨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