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
【關鍵詞】肩關節前脫位;牽腕蹬肩法;中醫正骨
人體肩關節結構主要包括肩盂與肱骨頭,具有較大活動范圍,是支撐上肢活動發揮著重要作用,一旦出現暴力作用便極易出現脫位表現,而多數患者均為肩關節前脫位[1]。目前,各級醫院門診均將手法復位作為肩關節前脫位的主要治療手段[2],對各類型肩關節前脫位均有滿意復位效果,而牽腕蹬肩手法的臨床應用比較普遍。本項研究全面觀察50例肩關節前脫位患者接受牽腕蹬肩手法治療的臨床效果,旨在證實其應用價值,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50例肩關節前脫位患者,均符合《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的診斷標準,年齡范圍為18~80歲,脫位至入院時間<24h,排除合并開放性損傷者,患者自愿選擇牽腕蹬肩復位手法,在治療前簽訂了知情同意書。本組患者中男性35例,女性15例,年齡22~73歲,平均(36.8±12.5)歲,左側肩關節前脫位32例,右側肩關節前脫位18例,損傷原因中交通事故致傷21例,跌落摔傷29例。
1.2 方法? ?本組患者均采用牽腕蹬肩手法(希波克拉底法)復位,輔助患者在牽引床上維持仰臥位,醫師站立于患者患側,以雙手緊握患肢腕關節部位,在其腋窩處放置海綿墊,以足跟抵于患側腋窩部位,兩手沿縱軸方向以穩定持續力量牽引,并對患肢行前屈、外展與外旋,牽引過程中以足跟向外推擠肱骨頭,同時行旋轉,此過程用力需輕柔,逐步增加牽引力量。在牽引60s左右患肢逐漸內旋、內收,此時用力抵住腋下,內收上臂,感覺肱骨頭復位彈響聲即為復位成功。復位后均患側屈肘,前臂內收、內旋位懸吊固定14d以上。治療后輔助應用具有止痛散結、活血化瘀的中成藥,將中藥均勻噴涂至患側肩關節位置,每日1次,連續用藥14d。
1.3 觀察指標? ?持續對患者隨訪3個月以上,分別觀察患者的一次復位成功率。同時,根據患者肩關節局部癥狀與活動能力評定療效,其中,治療后局部疼痛與腫脹等癥狀全面消失為治愈;治療后靜態時局部癥狀完全消失,但活動時有輕微疼痛感為顯效;治療后局部癥狀好轉,但仍有部分活動受限為有效;治療后仍存在明顯癥狀且伴隨嚴重活動受限為無效。另外,于治療前后對患者開展Constant-Murley肩關節功能評價,依次在疼痛、肌力、肩關節活動度與日常活動能力4方面進行評分,分數越高表現肩關節功能越好。
1.4 統計學方法? ?數據處理應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值檢驗,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P<0.05為具有統計學意義。
本組患者一次復位成功49例(98.0%),取得治愈效果42例(84.0%),顯效6例(12.0%),有效1例(2.0%),無效1例(2.0%),總有效率為98.0%,復位后患者的疼痛、肌力、肩關節活動度與日常活動能力等肩關節功能評分均顯著高于復位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人體肩關節活動范圍廣泛,是支撐上肢活動的主要關節[3][7],其解剖結構獨特,具有關節囊松弛、關節盂淺窄與肱骨頭較大等特點[8][12],進而在外力作用下極易發生脫位情況。肩關節前脫位是骨科常見疾病,隨著我國交通事業等情況不斷發展,臨床中肩關節前脫位的發病患者逐漸增多。目前,臨床多采用手法復位方式進行治療,其手法復位方法較多,李承寬[13]對肩關節前脫位患者采取牽引旋臂舉肩回納法治療取得了滿意效果,徐平等[14]實施了椅背屈肘復位法也獲得顯著療效,但牽腕蹬肩法仍為國內基層醫院應用最為廣泛的手法復位方法,對各類型的肩關節前脫位患者均有確切應用價值。
本項研究中50例肩關節前脫位患者均采取了牽腕蹬肩手法復位,并于治療后評定了該種手法治療的臨床效果。在開展牽腕蹬肩法復位時取仰臥位,術者站立于患側,雙手緊握患側腕部,足跟抵于患側腋窩,兩手持續穩定用力牽引,足跟向外推擠肱骨頭,同時旋轉、內收上臂即可復位。本組患者接受牽腕蹬肩手法治療的一次復位成功率為98.0%(49/50),僅1例患者需要開展二次手法復位,在治療后49例患者均治療有效,總有效率高達98.0%,表現牽腕蹬肩手法可有效緩解患者癥狀,并改善其活動受限情況。同時,本組患者復位后接受了肩關節功能評估,其中,疼痛評分為(13.2±1.9)分,肌力評分為(22.8±1.5)分,肩關節活動度評分為(34.8±3.2)分,日常活動能力評分為(16.9±1.9)分,合計分值為(87.6±2.7)分,均明顯高于復位前,也充分證實牽腕蹬肩手法能夠確切改善肩關節前脫位患者的關節功能。但需要注意的是部分患者并不適宜采取牽腕蹬肩手法治療,該種復位手法有一定的適應范圍,部分肌肉比較發達年輕男性在接受牽腕蹬肩法治療時需維持較大力量才能確保成功效果,需要根據患者實際情況適時給予臂叢麻醉,或由助手輔助共同進行復位。在首次復位不成功時需邀請助手協助,以雙人共同開展牽腕蹬肩手法,如若仍然未能取得滿意效果還需對患者實施臂叢麻醉后再行復位,嚴格避免治療過程中存在反復暴力牽拉,以避免誘發局部骨折不良事件。
綜上所述,臨床應用牽腕蹬肩手法治療肩關節前脫位可有效緩解其局部癥狀,促進肩關節功能恢復,且操作手法簡單易行,適宜在臨床中廣泛推廣。
【參考文獻】
[1]黃開江.手法復位配合中藥治療肩關節前脫位53例[J].實用中醫藥雜志,2019,35(1):38-39
[2]康匯,陳旭旭.不同類型創傷性肩關節復發性前脫位治療的相關問題[J].中華創傷雜志,2018,34(12):1062-1066.
[3]劉祥志.肩關節前脫位采用Spaso法手法復位更容易成功[J].中國傷殘醫學,2019,27(6):5-6.
[4] 陳劍成 , 李振東 , 梁勇革 , 等 . 急性肩關節脫位合并肱骨大結節骨折損傷機制及預后 [J]. 深圳中西醫結合雜志 ,2018(17):9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