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臨床教學;消化內科;分析總結
臨床教學是醫學生向醫生轉變的重要橋梁,是理論聯系實際的重要教學環節。消化病學是臨床醫學內科專業中重要的課程之一,和其他內科相比較,入門相對簡單,但其包含的臟器較多,機制較復雜,臨床癥狀不具有特異性,需與其他多系統疾病相鑒別。如何提高消化內科帶教水平,根據自己帶教經歷進行分析總結。
重點是要提高帶教老師的責任心、素質。作為帶教老師,我們要從思想源頭上重視教學, 認識到自己的教師身份,增強帶教責任感,悉心指導學生。臨床教學并不是簡單的填鴨式教學,它需要帶教老師思考總結,將自己所學通過淺顯易懂的方式表達出來,讓學生易于理解、記憶。同時醫院定期安排教學專家對帶教老師進行培訓,培訓如何開展教學查房、小講座、疑難病例討論等等,定期對帶教工作進行監督,將帶教成績納入評優評先、職稱晉升等考核標準。醫院每年舉行講課比賽,鼓勵年輕醫師積極參與,提高帶教老師授課水平。
醫學生對疾病的認識還停留在課本知識,是片面、簡化的,理論與實踐是脫節的。在進入臨床后,他們所面對的將不僅是課本中提到的疾病,而是一個個有著不同表現、不同體征、不同背景的病人。帶教老師在臨床教學中必須有計劃地培養醫學生的臨床思維,尤其是學習臨床思維的基本原則,幫助學生分析這些癥狀及體征,得出相應的診斷及治療方案。消化系統所涉及的臟器較多[1],相應地消化系統的疾病較為復雜,臨床癥狀多不典型, 其他系統的疾病也可以出現消化系統癥狀, 因此診斷相對困難。我科最常見的病癥為腹痛,引起腹痛的原因多種多樣,需及時排除外科急腹癥,如膽囊炎、急性闌尾炎等,同時還需警惕一些婦科疾病、泌尿系疾病、內分泌疾病、心血管疾病引起的腹痛。其他如貧血待查、腹水待查的患者也涉及多學科多種疾病,初涉臨床的醫學生可能診斷思路及條理性會比較混亂。帶教老師應從病例查房中向醫學生傳授各種疾病鑒別診斷的方法和思路,以及如何診斷、治療。一些消化道大出血內科保守治療無效的病例、消化系統腫瘤、結石等病例, 在我科確診后需轉外科行手術治療, 術后帶領同學“跟蹤”回訪病人, 不但學到該病內科診治 , 同時亦了解該病的外科治療經過,一舉兩得。
帶教老師多向學生提問,啟發同學思考,同時鼓勵學生向老師提問。每周一向同學布置本周要重點學習的疾病,囑咐同學及時復習課本知識,隨時對其進行提問,通過同學的回答了解其對該病的掌握程度,并結合臨床病例,抓住突破口,有意地給學生設置疑問,啟發同學思考,將所學知識與臨床相結合,起到學以致用的目的。鼓勵學生深入病房, 學會與患者進行溝通,嚴密觀察病情,獲得第一手臨床資料, 根據病情變化多思考診斷以及治療方案是否需要調整,鼓勵學生提問,可以啟發學生自己發現自己不清除的問題[2],并安排學生自行查閱文獻、指南獲得答案,增強學生獨立思考、學習的能力。
消化系統疾病重要的檢查方法是消化內鏡,通過內鏡可以直視病變,可以取活檢,或者行內鏡下的治療。近年來,消化內鏡技術快速發展,不斷涌現出的染色內鏡、放大內鏡、膠囊內鏡、超聲內鏡等讓人目不暇接。內鏡微創治療,如EMR、ESD等治療手段的廣泛應用,使人們對消化疾病的診斷和治療發生了革命性變化[3]。在臨床教學工作中,定期安排同學到內鏡室參觀各項內鏡檢查及操作、鏡下治療, 利用圖譜和保存的典型內鏡圖片,讓學生學習各種疾病,如潰瘍、腫瘤、炎癥等的形態學變化,學習各種疾病的內鏡下表現,更加直觀地反映病變的特征, 加強學生的感官認識, 使其對消化內鏡常見病變圖像的識別、消化內鏡的治療應用有初步的認識, 以利于更好地掌握消化科的常見疾病 ,也有利于將臨床與實踐相結合。帶教過程中曾帶領學生全程參與1例上消化道大出血患者的救治。在緊急治療后,進行急診胃鏡檢查,檢查中發現十二指腸球部潰瘍創面有一血管活動性出血,行鈦夾夾閉血管,出血得到控制。這一救治經歷給學生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對十二指腸球部潰瘍這一疾病加深了認識,并進一步意識到內鏡治療的重要性,大大提高了對消化疾病學習的興趣。
以上是筆者在消化內科臨床教學中的幾點體會 , 只有在臨床帶教中重視帶教師資的培訓、注重學生臨床思維的培養、采取啟發式教學、開展消化內鏡教學等,運用多種教學方法, 不斷研究、總結,不斷提高教學水平及質量, 才能培養出優秀的醫學人才。
【參考文獻】
[1]張玲,霍靜.消化科疾病臨床實習帶教體會[J].首都醫科大學學報(社科版). 2009,0:376-378.
[2]史洪濤.如何在消化內科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臨床思維[J].現代醫藥衛生.2010, 26(1):150-151.
[3]李兆申.消化內鏡診療新進展[J].上海醫藥,2014,35(1):4-7.
作者簡介:陳玉華,(1986-11)女,重慶潼南,漢族,碩士,主治醫師,研究方向:消化道早癌的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