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韻
【關鍵詞】針灸;通痹益腦湯;腦梗塞;血管性癡呆
腦梗塞在臨床醫學上是一種較為常見的心腦血管疾病之一。腦梗塞主要是由于腦部供血出現不足,引發缺血、缺氧,導致患者出現局限性的腦組織壞死,在臨床上表現為語言智力障礙、半身不遂等[1]。據相關數據報道發現,25%以上60歲腦梗塞患者都合并癡呆。隨著人們生活作息方式的改變,腦梗塞的發病率呈現出逐年遞增的趨勢,為了更好的降低疾病的發生率,對針灸結合通痹益腦湯的治療方式進行了深入性的研究。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6月-2019年3月在我接受治療的80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將80例患者平均分為兩種,對照組、觀察組各40例。觀察組男12例,女28例,年齡54-72歲,平均年齡為(63±9)歲。對照組男23例,女17例,年齡56-72歲,平均年齡為(64±8)歲。兩組資料經對比,差異不明顯(P>0.05),可以對比。
1.2方法
對照組采用通痹益腦湯進行治療,該藥的組成部分包括黃芪62g,熟地黃20g,神曲、丹參、石菖蒲各18g,制首烏、郁金各16g,鹿角膠、川芎各15g,當歸10g,白芍、炙甘草、皂莢各5g,將所有藥物用水進行煎服,給患者飯后服用,每次服用100ml,每天服用三種,對患者連續治療的三個月。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聯合針灸進行治療,對毫針、磁針進行常規性的消毒,指導患者取坐立位,選擇患者鼻尖0.8寸施毫針在風池穴,下頜方向施磁針在風府穴。患者取仰臥位,采用捻轉法和提插手法對患者的神庭、印堂、足三里等穴 位進行針灸。每天1次,15天為1個療程,對患者連續治療2個療程。
1.3 觀察指標
臨床療效對比,嚴格按照《中醫證候療效評定標準》進行評定,①顯效:治療后,中醫癥狀積分下降超過50%,臨床癥狀完全消失;②有效:中醫癥狀積分下降33%-50%;③無效:以上標準均無達到。對比兩組神經功能缺損、MMSE評分的情況,神經功能缺損程度嚴格按照《腦卒中臨床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標準》進行評定,分數越低,說明患者的情況越好。MMSE評分,總分為30分,分值與患者的認知功能呈正比。
1.4 統計學分析
借用SPSS20.0處理器對此次研究的數據進行處理,用t檢驗計量資料,用X2檢驗計數資料,檢驗結果P<0.05證實為有統計學意義。
2.1臨床療效對比
表1數據分析,觀察組治療后的臨床效果明顯高于對照組,兩組數據對比差異顯著,(P<0.05)。
2.2神經功能缺損、MMSE評分對比
經研究數據顯示,治療后,觀察組神經功能缺損、MMSE評分均低于對照組,數據對比差異顯著(P<0.05)。
腦梗阻后血管性癡呆的發病原因主要是由于患者腦部血液供應不足,導致腦部血管堵塞而引起的腦部缺血性壞死,因此,該疾病屬于“呆病”“癡呆”范疇。一旦發病患者得不到及時有效的治療,就會嚴重的影響到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以及肢體活動障礙,嚴重的情況下,還會導致患者生活不能自理,同時還會導致患者心理壓力過大[2]。因此,采取有效的方法進行治療對患者身體恢復大有裨益。在此次研究中選取了80例患者,其中觀察組的40例患者采用針灸結合通痹益腦湯進行治療,其治療有效率低于對照組,神經功能缺損、MMSE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可見,針灸結合通痹益腦湯的治療效果非常顯著[3]。通痹益腦湯方具有活血祛瘀、補氣通絡的功效,還可以起到醒腦利竅、健胃補腎的功效;在基礎上結合針灸進行治療可以有效促進氣血流動,改善患者的神經功能缺損評分[4]。總而言之,針灸結合通痹益腦湯在該疾病中起著極為關鍵的作用,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提高患者的認知功能評分。極大的提高了患者的預后效果。
【參考文獻】
[1]李明妍.針灸結合通痹益腦湯治療腦梗塞后血管性癡呆臨床觀察[J].健康大視野,2018,(21):104-105.
[2]向益新.針灸、通痹益腦湯、西藥聯合治療腦梗塞后血管性癡呆臨床觀察[J].健康必讀,2019,(11):213.
[3]蘇浩,夏銘蔚,馮攀.針灸、通痹益腦湯聯合治療腦梗塞后血管性癡呆的臨床效果觀察[J].健康必讀,2018,(36):205-206.
[4]楊濤,尹曉新,朝浩.針灸結合通痹益腦湯治療腦梗塞后血管性癡呆臨床觀察[J].陜西中醫,2017,38(8):1128-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