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勝利 楊喜平 舒艷
【關鍵詞】心理護理干預;惡性腫瘤;住院化療;焦慮;抑郁
基金項目:四川省護理科研課題——市級綜合醫院住院患者心理評估干預體系建設與應用研究(項目編號:H18013)。
前言? ?化療是惡性腫瘤的主要治療手段之一,但治療期間副作用較大,不僅給患者帶來身體上的痛苦,心理上也容易出現焦慮、抑郁等負面情緒,不利于治療[1]。患者住院化療期間采取有效的心理護理干預,能有效緩解其負面情緒,有利于治療的順利進行。本文針對心理護理干預對惡性腫瘤住院化療患者焦慮和抑郁情緒的影響進行分析,現將研究結果闡述如下。
1.1 基線資料? ?本次研究對象為我院住院化療的惡性腫瘤患者,研究對象收集時間段為2018年9月到2019年8月,研究對象總病例數為100例。將所有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n=50)和觀察組(n=50),具體情況如下:
對照組中,男性28例,女性22例;平均年齡(54.6±3.2)歲;14例肝癌,13例肺癌,11例胃癌,8例腸癌,4例其它。
觀察組中,男性27例,女性23例;平均年齡(54.5±3.3)歲;13例肝癌,12例肺癌,12例胃癌,8例腸癌,5例其它。
對比兩組性別、年齡、病種等基線資料,差異不明顯(P>0.05),可以比較。
1.2 納入和排除標準
1.2.1 納入標準:①符合惡性腫瘤的診斷標準,并經檢查確診;②需采取住院化療的治療手段;③經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和家屬了解本次研究內容,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2 排除標準:①生命體征不穩定;②心、肺、肝、腎功能不全;③化療禁忌癥;④患有精神疾病,無法配合研究。
1.3 方法? ?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干預。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進行心理護理干預,主要內容有:①心理評估。護理人員應在患者住院的第1周內,通過交流、觀察等方式了解患者的性格,并對患者心理狀況進行評估,并初步制定心理護理措施。②心理健康教育[2]?;熐埃o理人員應提前向患者和家屬介紹醫院的環境、化療的必要性、可能出現的副作用和注意事項等,使患者做好治療的心理準備。③心理疏導:護理人員每天都應主動和患者聊天,將關心、愛心帶給患者,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溝通過程中如果發現患者有明顯不良情緒,應及時進行疏導。④轉移注意力:根據患者的興趣愛好、身體狀況,鼓勵患者多進行其他的活動,比如看書、下棋、聽歌等,分散患者的注意力,降低心理負擔[3]。⑤家庭支持。對患者的家屬開展健康知識教育,調動家屬的積極性,多支持、理解和陪伴患者,減輕其恐懼感和孤獨感,讓患者感受到家庭的溫暖,積極面對治療。
1.4 觀察指標? ?根據《焦慮自評量表》(SAS評分)和《抑郁自評量表》(SDS評分)對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的不良情緒進行評價,滿分為100分,<50分為正常,分數越高提示患者不良情緒越嚴重。
采用醫院自制的調查問卷表對護理的滿意度進行評價,分為非常滿意、滿意和不滿意三個等級,總護理滿意率=(非常滿意病例數+滿意病例數)/總病例數*100%。
1.5 統計學處理? ?采用統計軟件SPSS 19.0對上述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結果使用“均值±標準差”表達、t值檢驗;計數結果使用“百分比”表達、卡方值檢驗;結果P<0.05時,提示對比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SAS評分、SDS評分的比較
護理后,觀察組SAS評分、SDS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如表1。
2.2 兩組患者對護理滿意率的比較
護理后,觀察組護理滿意率高于對照組(P<0.05)。如表2。
化療主要應用化學藥物治療疾病,是臨床治療惡性腫瘤的主要手段,但由于副作用較大,患者會產生焦慮、抑郁等不健康的心理狀況,如果未及時處理會導致患者的身體機能下降,影響預后[4]。因此,惡性腫瘤患者的心理護理已經成為護理人員工作的重點。有效的心理護理干預能詳細地了解患者的心理狀況,制定有針對性的護理措施,提高了護理的針對性,對改善護理的效果、緩解患者的負性情緒有積極的作用,進而對臨床治療起到了輔助作用,有利于患者的治療[5]。
總而言之,對住院化療的惡性腫瘤實施心理護理干預,能有效緩解患者住院化療期間焦慮、抑郁情緒,有利于治療的順利進行。
【參考文獻】
[1]李淑清,林鳳彬,林建輝等.心理護理干預對惡性腫瘤住院化療患者焦慮和抑郁情緒的影響[J].世界睡眠醫學雜志,2018,5(4):478-480.
[2]劉紅艷,邵羽,王熒等.心理護理干預改善惡性腫瘤住院患者心理狀況的臨床價值[J].中國社區醫師,2018,34(27):130,132.
[3]閆慧.心理護理改善住院惡性腫瘤患者焦慮抑郁情緒的實效性探究[J].中國保健營養,2017,27(18):179.
[4]尹香花.心理護理干預對惡性腫瘤住院化療患者焦慮和抑郁情緒的影響探索[J].中國保健營養,2017,27(19):237-238.
[5]德璐.心理護理干預對惡性腫瘤住院化療患者焦慮和抑郁情緒的影響[J].母嬰世界,2017,17(3):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