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菊花
【關鍵詞】臨床護理路徑;缺血性腦卒中;護理
前言:腦卒中又稱“中風”,缺血性腦卒中是由于腦動脈一過性供血不足引起的短暫性、局灶性腦功能障礙,可導致患者嚴重的運動和感覺障礙,表現為偏癱、面癱、跌倒發作、短暫性全面遺忘癥等[1]。腦卒中的病死率可達10%~30%,致殘率高達60%~70%,可反復多次發病,嚴重影響病人的生活與生命健康[2]。因此,在腦卒中的康復護理中,臨床上多以降低其致死率和致殘率為主要目標,增強患者生活質量,本文主要探究以臨床護理路徑與常規康復護理間兩者護理效果。
1.1資料
以我院神經內科在2018年1月到2019年8月收治入院56例缺血性腦卒中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兩組人數均28例。其中觀察組,女性13例,男性15例,年齡在40~70歲,平均年齡56.12±5.97歲,病程19~26天,平均病程18.12±0.11天,高中及以上學歷8人,高中以下學歷20人;對照組,女性10例,男性18例,年齡在38~72歲,平均年齡58.01±7.83歲,病程18~25天,平均病程19.21±0.72天,高中及以上學歷4例,高中以下學歷24例。兩組患者基本資料對比,其結果無統計學意義,p值>0.05。
1.2 方法
對照組采取常規康復護理模式,觀察組采取臨床護理路徑模式,臨床護理路徑如下; 第1~2天,熱情接待病人,為患者及家屬介紹病區,消除陌生感,做好疾病宣教,了解患者病情治療,做好相關檢查,協助醫生做好康復護理路徑,指導家屬患者的肢體擺位。第3~5天,患者處于清醒狀態,可和患者多溝通,評估患者運動和認知能力,指導其患側肢體鍛煉方法,若患者半清醒狀態,幫助患者翻身,可指導家屬進行被動患側肢體鍛煉方法和注意事項,防止同一部位長期受壓,運動幅度由小到大,由近到遠,手掌和腳,肘膝關節,肩關節,髖關節等的屈伸運動。第6~8天,和家屬監督病人主動或被動鍛煉,多在走廊或病房內步行活動,多和患者溝通,進行說話鍛煉,通過深吸氣和憋氣鍛煉咽喉部的功能。9~22天,指導患者進行日常生活的鍛煉,比如刷牙洗臉、穿衣吃飯等,評估鍛煉效果,效果反饋且根據不同患者鍛煉程度進行調整。22天后,根據患者個人情況,進行出院宣教及日常生活注意事項,鍛煉、用藥指導,復查時間等。
1.3 觀察指標
采用護理滿意度評分表來統計了兩組患者對醫護人員護理的滿意度,包括操作熟練度、溝通等方面的內容,總分為100分,低于50分為不滿意,51~80分為一般滿意,高于81分為非常滿意,比較兩組滿意率(一般滿意率+非常滿意率);觀察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的日常生活能力ADL和運動功能評分FMA。日常生活包括,刷牙洗臉、穿衣吃飯等,運動功能包括,肌張力、共濟運動、不自主運動、姿勢和步態等方面,各項總分為100分,分數越高其效果越高。
1.4 統計學
文中兩組各項對比的計量(t檢驗)資料,計數資料(x檢驗)用SPSS20.0軟件處理,P<0.05表示對比數據有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對比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觀察組滿意率96.4%明顯高于對照組78.6%,其P值<0.05,對比差異較大。
觀察兩組日常生活評分ADL和運動功能評分FMA可知護理前兩者評分差異較小,P>0.05,經過護理后,經常規康復護理的對照組評分明顯低于觀察組,其對比結果差異很明顯,p<0.05。
腦卒中的患者大部分屬于老年人,其文化差異較大,對康復護理了解情況較少,在護理過程中極大的增加了護理難度,常規康復計劃性不夠明確,效果很難達到預期[3]。而臨床護理路徑是在病人住院期間針對特定的病人以時間為橫軸,以各項護理和康復訓練計劃為縱軸,用日程計劃表的形式做詳細描述,使護理工作不再盲目機械,而是有計劃的進行預見性護理,病人能積極參與護理過程,達到一種主動和被動護理相結合的模式[4]。在缺血性腦卒中的護理中運用臨床護理路徑,在患者鍛煉進展中記錄患者各項情況指標,調整計劃,達到最大化的鍛煉效果,使患者能夠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和信心,更好的融入家庭生活。通過醫護人員的康復指導,為患者之后家庭自我鍛煉奠定良好基礎,能夠以最大程度滿足患者需求,有效提高病人的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孫志宏.探討臨床護理路徑應用在缺血性腦卒中康復護理中臨床效果[J].臨床研究,2018,26(9):153-154.
[2]杜麗麗,王金鳳.康復護理路徑提高腦卒中偏癱患者肢體功能康復的效果探究[J].實用臨床護理學雜志(電子版),2018,3(3):151-151.
[3]商艷萍,郭瑩,諶瑜,賈靜,田立,曹鮮艷.康復護理路徑在腦卒中偏癱患者中的應用效果[J].中國當代醫藥,2018,25(36):216-218.
[4]呂勤,王和強,李卉梅,張建麗,林燕顏,李錦嫦,黃戰武.臨床康復護理路徑對腦卒中遲緩性癱瘓恢復期患者的影響[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8,37(13):1812-1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