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建蘇
【關鍵詞】綜合康復護理;截癱;
截癱為癱瘓的常見類型,主要見于各種創傷、骨折及各類疾病所導致的脊髓損傷后,時至今日尚無治療該疾病的理想方法。因此,發生后多會給患者造成嚴重的身心傷害。伴隨著康復醫學的發展,截癱患者的治療效果已得到明顯改善,但由于患者軀體活動受限,在接受康復治療期間仍然存在形成下肢深靜脈血栓的風險,提示應高度重視截癱患者的康復護理[1]。本研究主要探討綜合康復護理對截癱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的預防作用,現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7年10月至2019年4月期間在我院接受康復治療的62例截癱患者患者參與本次研究,排除認知功能異常的患者。應用抽簽法隨機分為綜合康復組和常規組,31例/組。兩組中男分別為18例、19例,女分別為13例、12例,年齡分別為28~72歲、25~73歲,平均年齡分別為(45.91±3.80)歲、(45.78±3.76)歲。兩組的上述資料組間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在獲取患者本人及其家屬知情、同意的前提下開展。
1.2方法
常規組:予以本組患者健康宣教、鍛煉指導等常規護理。
綜合康復組:予以本組患者綜合康復護理,除基礎護理措施外,采取的具體護理措施還包括:
(1)心理干預:日常為患者提供護理服務時,注意觀察患者情緒,若患者有明顯的不良情緒,及時與患者溝通,耐心傾聽患者的訴說,站在患者的角度思考問題,并結合專業知識給予患者針對性心理疏導。
(2)肢體相關護理:患者接受康復治療期間,注意觀察肢體皮膚顏色變化情況,定期測量患者下肢圍度,發現異常癥狀及時通知醫師。協助和指導患者家屬活動患者下肢,如進行踝關節、趾關節伸屈、搖擺以及髖關節、膝關節伸屈等。每次活動時間不短于20min,每日進行3~5次。
(3)治療性護理:可采取一些帶有治療性質的護理措施,如中醫推拿、按摩及電刺激療法等,加強對患者下肢神經和肌肉的刺激,預防肌肉萎縮。
(4)飲食干預:定期評估患者的機體營養狀態,指導患者家屬為患者準備營養均衡的食物,預防營養不良。囑咐患者多食用新鮮蔬菜和水果,增加維生素和纖維素的攝入,改善機體血液循環。
1.3評估指標
統計和比較綜合康復組、常規組的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率,另于護理前、后應用SF-36量表評估和比較兩組患者的整體健康狀況,該量表由36個條目組成,分屬于生理機能、心理職能、總體健康等8個評價維度,總分100分,評分越高時整體健康狀況越好。
1.4數據處理分析
應用軟件SPSS 21.0進行。計數資料的差異采用X2檢驗,計量資料的差異采用LSD-t檢驗,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的判定標準為P<0.05。
2.1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率組間比較
綜合康復組、常規組的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常規組更高,見表1。
2.2護理前、后的整體健康狀況組間比較
兩組護理前的SF-36評分比較,差異不明顯(P>0.05),護理后比較差異顯著(P<0.05),常規組該評分更低,見表2。
下肢深靜脈血栓是指血液在下肢深靜脈內發生凝結,可引起下肢多種病理改變,如繼發性靜脈曲張、色素沉著,嚴重時甚至可能導致截肢[2]。長期臥床治療的患者和截癱患者,因下肢活動明顯減少和肢體活動障礙,為下肢深靜脈血栓的高發群體,如何有效降低上述患者的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風險一直深受國內研究學者的高度重視。
綜上所述,綜合康復護理對截癱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具有較好的預防作用,可有效降低患者的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風險,利于患者整體健康恢復,值得各大醫院護理人員進行參考、借鑒。
【參考文獻】
[1]趙玲花.綜合康復護理對預防腦卒中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效果研究[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7,9(18):210-212.
[2]郭金霞.綜合康復護理對脊柱骨折術后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預防作用[J].中國婦幼健康研究,2017,28(S4):188-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