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勇萍
【關鍵詞】腦出血手術后偏癱;肢體早期康復;效果
高血壓腦出血是老年人比較常見的疾病之一,此病危害性比較大,往往會導致患者出現偏癱,甚至死亡,預后效果不佳。臨床上對此病的治療一般選擇手術治療,經CT確診手術指征后,給予患者緊急手術處理,但是術后患者比較容易遺留后遺癥,嚴重影響患者術后生活質量的提高。過去臨床上術后僅僅注重抗炎、止血處理,忽略了肢體康復的重要性,導致患者出現偏癱等嚴重后遺癥。近幾年,國內外很多專家主張,術后應盡早對患者實施肢體康復干預,從而為患者術后康復奠定基礎[3]。此次研究特選取86例患者進行研究,現報告如下:
1.1臨床資料
選取2016年5月-2019年5月期間我院收治的腦出血術后偏癱患者86例進行研究,所有患者均行手術治療。觀察組:男性患者23例,女性患者20例;年齡45-77歲,平均年齡(56.11±3.28)歲;左側偏癱19例,右側偏癱24例;對照組43例患者中男24例,女19例;年齡43-80歲,平均年齡(57.82±3.18)歲;左側偏癱18例,右側偏癱25例;所有患者均沒有嚴重肝腎障礙、遺傳性疾病以及過敏史,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神經等基本資料比較差異性不大,P>0.05,可以進行統計學比較。
1.2方法
首先給予所有患者常規護理干預,博阿凱控制血壓、護胃等處理,同時在急性期采取制動,恢復期指導患者進行適當的功能訓練等。然后給予觀察組早期肢體康復干預指導,具體方式如下:
1.2.1 早期心理康復干預
腦出血術后偏癱患者由于肢體受限,喪失生活自理能力,同時也伴有不情感障礙,此類患者往往表現為悲觀、焦慮、急躁易怒等不良情緒,特別一些農村患者及其家屬對疾病沒有正確的認識,容易放棄治療,任其發展,這樣嚴重影響患者功能康復。基于此,術后要特別注意患者心情變化,多多與患者進行交談和溝通,從而全面了解患者生活和生理需求,進而消除患者負面情緒,為疾病康復奠定基礎;另外,注意對患者實施疾病宣講,使患者正確認識疾病,從而提高治療信心。通過反復講解和示范,讓患者了解到康復訓練的目的,緩解患者不良情緒,提高患者治療信心。
1.2.2? 康復護理干預
康復護理一般分階段進行實施,第一個階段:腦水腫期,這個時期應該囑咐患者保持正確的臥床姿勢,肩關節呈現“敬禮”位,肘關節呈現90度,腕關節背屈34-40度,髖關節伸直預防下肢外旋,踝關節呈90度,預防患者出現嚴重并發癥;同時讓患者被動活動關節,上肢做肩外展、外旋動作,前臂后旋,下肢左髖關節內外旋,膝關節、踝關節以及足趾做屈伸運動,每天做3-4次活動,10次/個活動。
第二個階段:此階段患者病情得到很好的控制,可以對患者進行針對性的床上鍛煉,在醫務人員或者家屬的幫助下慢慢進行翻身坐起訓練;并囑咐患者適當進行患肢運動,做前屈、外展等不同方向的肢體運動,每個方向做10次,每天做3次;然后做練習翻身運動,患者保持平臥,雙膝屈曲,護理人員扶助患者雙膝關節,并囑咐患者抬起臀部,慢慢學會蹲坐便器。
第三個階段:這個階段為恢復期,知道患者轉移做起,并幫助患者站立、不行等日常活動訓練,此時的運動衣下肢運動為主,學習用患手放物件、提東西,練習抓握運動等,使患者慢慢恢復日常行為能力。
1.3 康復效果評價
注意觀察患者術后1d、28d日常生活功能評分,并比較兩組患者上下肢肌力改善情況,做好記錄工作。
2.1 兩組患者術后Barthel指數評分比較
經過觀察,發現兩組患者術后1d Barthel指數評分比較差異性不大,P>0.05,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術后28d后觀察組Barthel指數評分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詳細數據分析見表1。
2.2 護理后,兩組患者后肌力比較
治療一段時間的護理,發現觀察組上肢、下肢肌力改善情況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腦出血是臨床常見心腦血管疾病的一種,近幾年該病發病率不斷上升,給醫療工作帶來較大的難度。目前,臨床上對此病的治療主要采用手術方式,但是術后護理對患者預后的影響比較大,有關專家研究顯示,給予患者早期肢體康復護理干預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促進患者生活質量的提高,效果顯著。患者一旦開始康復,早期護理干預能喲徐愛哦促進肢體功能恢復,對急性患者采取制動,以仰臥為主,囑咐患者定時翻身;健側臥位為主,增加側臥下睡眠時間,避免痙攣形成。
【參考文獻】
[1]王新梅.早期康復護理干預對腦出血手術后偏癱肢體功能恢復的影響[J].按摩與康復醫學,2016,7(9):51-51,52.
[2]朱美玉,陳永彤,梁蘭萍, 等.早期康復干預對腦出血手術后偏癱肢體功能恢復的影響[J].現代康復,2001,5(12):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