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燕
【關鍵詞】肛周膿腫;術后換藥;護理體會
肛周膿腫是一種發病率較高的肛腸疾病,該病可在任何年齡發病,而且隨著年齡的增長,發病率會逐漸上升。臨床治療該病主要采取手術治療,但由于術后創面需要一段時間換藥處理,而反復換藥所帶來的疼痛會嚴重影響患者的身心健康,從而影響患者的康復效果[1]。為更好的提高臨床護理治療效果,本文將肛周膿腫術后換藥的護理效果進行了體會分析,希望能為臨床治療提供有價值的參考數據,內容所示如下。
1.1一般資料
本文選取的觀察病例為2018年1月-2020年1月我院收治的68例肛周膿腫患者,將其分成觀察組34例;對照組34例。對照組有20例男性患者、14例女性患者,年齡22-74歲,中位年齡(48.0±2.3)歲;觀察組有男患者21例、女患者13例,年齡22-73歲,中位年齡(47.5±2.1)歲,組間患者資料差異不具備統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對照組患者術后換藥采取常規護理;觀察組采取優質護理干預,①詳細評估患者病情、心理狀態以及日常護理中常出現的問題,為患者制定科學合理的護理方案;②早期宣教指導:要用簡單易懂的語言對患者詳細講解疾病的發生因素、治療相關知識、相關注意事項及術后換藥的重要性,增強患者對疾病相關知識的認知度和依從性;③心理指導:及時對患者進行語言溝通及鼓勵安慰,耐心傾聽患者自主感受,給予患者更多的理解與支持,并適當在病房內播放舒緩音樂,告知家屬多與患者語言交流,分散患者對疼痛的注意力,減輕患者焦慮情緒,提高患者的依從性;④換藥疼痛護理:由于術后換藥會給患者帶來嚴重疼痛,因此多數患者對患藥會產生一定的恐懼感和排斥,因此護理人員要給予患者更多的鼓勵安慰,并要在 每次換藥前一晚給予患者服用通便藥物,并要密切監測患者的大小便情況,若出現異常現象,應及時采取有效處理措施;在保證順利排便后,清潔處理后給予患者中藥坐浴,通過坐浴預防創面感染,并能減輕患者疼痛程度,提升患者的舒適度,換藥時要先將壞死組織及膿液進行清理,避免細菌滋生影響創面愈合效果。每次換藥后采用微波照射,減輕患者的換藥痛苦,并且能夠促進創面愈合速度[2]。
1.3觀察標準
記錄對比術后兩組患者創面的愈合時間與發生的并發癥。應用視覺模擬(VAS)疼痛量表評估兩組患者手術后換藥的疼痛程度,并將其結果進行對比,總評分值為10分,最終得分越低表示疼痛越輕。患者護理依從性采用調查問卷方式,總分值為10分,生活質量評分運用SF-36量表進行,100分為總分,以上指標越好分數越高。
1.4統計學方法
統計學軟件為SPSS20.0,計量資料描述用(x±s)、t檢驗,計數數據描述用n(%)以及X?檢驗,當組間數據差異顯著時P<0.05,具備統計學意義。
2.1對比組間護理治療效果
通過護理后兩組對比發現,觀察組患者的疼痛程度明顯減輕,依從性和生活質量明顯提高,創面愈合所用時間較短,且發生的并發癥也較少,兩組數據比較差異較大(P<0.05),見下表1。
肛周膿腫疾病是臨床普外科一種發病率較高的疾病類型,該病主要在肛門、肛管和直腸周圍發生,發病后患者會出現不同程度的肛周持續性劇烈疼痛、墜脹、出血及嵌頓等癥狀。若病情得不到及時有效的控制,極易發生肛瘺和直腸癌等,因此使患者的健康及生活質量受到嚴重影響。近年隨著醫學水平的不斷發展進步,臨床針對肛周膿腫患者采取了一次性肛周膿腫根治術治療,該手術方式能夠減輕傳統分期手術對患者造成的創傷及疼痛,并且能夠做到對膿腫腔內口的準確處理,從而減輕手術對患者排便功能造成影響。但術后換藥過程中所產生的疼痛,會嚴重影響患者的身心舒適度,導致患者易出現焦慮恐慌情緒,從而降低患者的依從性,而且嚴重的疼痛還會對患者的創面愈合造成一定的影響。所以應加強對肛周膿腫患者術后換藥過程中的疼痛護理干預,通過科學合理的護理減輕患者的疼痛程度,以便確保患者的創面愈合效果。為此,本文對肛周膿腫患者術后換藥過程中采取了優質護理干預,最終取得了較好的護理效果。該護理措施主要是通過風險評估,制定出針對性的護理計劃;通過早期健康教育及心理干預,增強患者的認知度,改善患者不良心理狀態;在每次換藥前通過采取中藥坐浴及換藥后微波照射護理措施,預防創面感染,并能減輕患者疼痛程度,提升患者的舒適度,促進創面愈合速度,最終減少并發癥發生,提高患者生活質量[3]。
綜上所述,運用優質護理干預能夠有效減輕肛周膿腫患者術后換藥疼痛程度,提高患者換藥舒適度,從而減少術后并發癥發生,提高患者身體恢復速度。
【參考文獻】
[1]劉莉.舒適護理干預對肛周膿腫患者術后疼痛、心理及睡眠質量的影響[J].中國肛腸病雜志,2018,38(2):71-72.
[2]李麗華.護理干預緩解肛周膿腫術后傷口疼痛及傷口換藥疼痛[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8,18(64):241-244.
[3]任姍.肛周膿腫一次性根治術圍手術期的全程護理干預效果觀察[J].中國醫藥指南,2019,17(16):272-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