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細妮
摘? 要:初中是學生學習與成長最關鍵的時期,具有承前啟后的重要作用。與此同時,學生在這一階段同時面臨身體發育快、心理波動大、升學壓力大等諸多影響,稍有不慎就可能產生情感偏差。因此面對中學生的身心發展情況,亟需班主任重視德育教育,從多個層面加強對學生的啟發與引導,讓中學生真正快樂學習、健康成長。
關鍵詞:初中教育;班主任管理;德育教育
班主任是班級管理工作的組織者與引導者,要充分認識“教書育人”的現實意義,在班級管理的每個細節落實德育教育,促進學生學習能力、德育水平與綜合素養的全面提升,幫助他們順利度過人生中最特殊的青春期,提高學習成績,養成良好習慣,塑造道德品質,推動個性化發展。那么作為初中班主任,如何踐行德育工作,如何將德育教育目標落到實處?以下結合筆者實踐經驗談幾點個人體會。
一、提升個人修養,樹立德育榜樣
德育教育的魅力在于老師與學生心靈之間的碰觸與溝通。作為班主任,每天與孩子們朝夕相處,自己的言行舉止對孩子的影響非常大。所以想要保障德育教育的效果,班主任不妨先從提升個人修養做起,為學生樹立德育榜樣,創設積極向上、溫馨和諧的班集體氛圍,讓學生潛移默化地受到影響與熏陶。班主任對學生的教育真正體現了“教書育人”思想,既要學習學科知識,更要滲透人生哲理、培育道德觀念。而班主任高尚的個人品格修養就是最好的“無聲”的教育,對于學生來說充滿了莫大的感染力與影響力[1]。例如,班主任要做到真誠可信、表里如一、正直公平,對待學生一視同仁,熱愛自己的工作崗位,熱愛自己的學生,懂得尊重他人,帶給學生安全感、信任感與依賴感,為進一步深化德育思想打好基礎。
二、踐行因材施教,滲透德育觀念
中學生正處于人生成長的關鍵期,這一階段他們無論是生理發育還是心理情緒都有一定的特殊性,有的學生敏感,有的學生叛逆,也有的學生自卑,有的學生自負。面對每個人的不同情況,班主任一方面要樹立因材施教的德育理念,另一方面宜“疏”不宜“堵”。抓住中學生的思想觀念特征,找到最適合的德育滲透方法。如通過“紅色記憶”主題活動、思想品德知識競賽以及道德模范講座等多種形式,豐富中學生的德育理論認知。尤其對于性格叛逆的學生,要多從塑造人格品質著手,加強引導。而對于略有自卑的孩子,多一些激勵,多一些肯定,讓他們正確地認知自我,樹立自信心。
三、強化人格教育,創新德育形式
中學德育教育的重中之重就是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與人格修養,通過創新德育教育形式,既能妥善解決學生的心理問題,也能為今后身心健康發展打好基礎。例如,學生從小學進入中學階段之后,學習任務加重、知識難度增大,有一部分學生跟不上老師的教學節奏,學習成績一落千丈,不僅產生挫敗感,也失去了學習興趣。針對這一情況,班主任要多從人格與心理層面加強引導,多關注學生的心理情緒變化,激勵他們客觀地認識自我,反思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共同找出解決辦法,同時培養一定的抗挫能力,重燃努力學習的動力。
四、結合家庭教育,體現德育實效
德育教育是一個開放性的、動態發展的話題,單靠學校教育還遠遠不足。面對中學生德育教育的迫切性,亟需結合家庭教育,通過家校合作共同影響孩子的思想與行為,體現德育的實效性。一方面,新形勢下班主任要樹立“大德育觀”,借助家長會的機會多與家長溝通交流,聆聽家長的意見,向家長介紹培養孩子德育素養的重要性與必要性;另一方面,平時要多與家長保持聯系,通過微信、QQ等溝通渠道,經常推送與家庭教育有關的學習資料,鼓勵家長多與孩子溝通,多陪伴孩子,注意自己的言傳身教,讓家庭成為踐行德育教育的最佳場所。
五、注重微信溝通,傳遞德育精神
溝通是德育工作中最重要的手段,班主任要了解當代中學生的性格特征、心理特征與思想動態,借助班級微信交流群為載體,利用課余時間與學生在微信上溝通,逐漸拉近師生距離,建立彼此信任關系。這樣學生才愿意暢所欲言,而在溝通過程中也能發現孩子們存在的思想問題或心理問題,再有的放矢采取疏導方案[2]。另外,除了利用微信溝通以外,還要多推廣德育知識,分享朋友圈的德育新聞、小故事或視頻,在微信群與學生一起討論社會焦點事件,討論愛國主義電影等。通過廣泛挖掘網絡資源,探討中學生感興趣的德育話題,拓寬了德育教育的渠道,傳遞豐富的德育精神,提升教育實效性。
綜上所述,做好中學生德育工作要與時俱進,找到中學生能接受、樂于參與的德育形式,開展多樣化的德育活動。通過樹立德育榜樣、滲透德育觀念、創新德育形式、體現德育實效、傳遞德育精神,將中學生德育目標落到實處,發揮班主任在德育工作中的價值作用,切實解決學生在學習與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問題,把握中學生身心特征與發展規律。讓每個學生都能獲得深刻的德育熏陶,提升品德修養,為未來發展奠定根基。
參考文獻:
[1]黃瑞君.提升初中班主任德育教育有效性的策略探究[J].才智,2020,(18):195.
[2]卜麗梅.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困境分析與對策[J].科學咨詢,2020,(24):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