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慧 毛瑞濤
摘 要:在信息化高速發展的今天,越來越多國外先進科技文獻被引入國內,供廣大科技人員、學生進行交流與學習。因此,科技翻譯在社會、經濟、文化和科技的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特別是在科技交流中,科技翻譯發揮著重要的橋梁作用。在科技文本中,為確保文章的專業性、準確性和科技性,往往使用大量專業詞匯,詞匯是最小的專業表述單位,失之毫厘謬以千里,任何一個微小的錯誤都可能導致重大飛行事故,因而,航空科技術語翻譯要求譯者能精準傳遞原文信息,本文先對科技英語文體特點、航空科技翻譯現狀、科技術語基本特征進行分析,再結合具體實例,從直譯法、意譯法及還原法3方面探討如何精準翻譯航空專業英語詞匯,希望為航空翻譯工作者提供一定借鑒。
關鍵詞:科技英語;航空術語;翻譯技巧
一、引言
科技英語是從事科學技術活動時所使用的英語,是英語的一種變體(科技文體)??萍加⒄Z自70年代以來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和研究,目前已發展成為一種重要的英語語體。了解科技英語的獨有特點,對譯者無疑大有裨益。只有把握其特點,才能更高效地分析其結構,準確地傳遞信息,完成雙語翻譯。根據譯者理解,科技英語文體具有以下特點:
1.客觀性:科技文體以描述客觀事物為內容,不涉及個人感情和主觀臆斷。
2.描述性:科技文體一般采用時間、空間、邏輯順序描述事物特征、狀態、過程等。
3.格式化:一些科技文體遵循特定書寫格式,如產品維護手冊、使用說明、實驗報告等。
4.專業性:科學分為多種門類,研究對象不同,科技文體專業亦不同。
2008年國際翻譯日將術語學作為主題,充分說明了術語的重要性,而科技術語歷來是令許多科技譯者“頭痛”卻不得不面對的問題。目前關于航空科技翻譯的著作甚少,但翻譯需求卻在逐漸增加,譯者手頭經常使用的幾本專業性強的雙語航空技術詞典包括:1978年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司令部出版的《英漢空軍辭典》(已絕版)、1998年上海科學普及出版社出版的《英漢航空航天新詞典》及1996年商務印書館出版的《漢英航空詞典》,它們在譯者日常翻譯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由于航空領域涉及專業廣泛,且新科技、新技術、新材料不斷涌現,幾本詞典無法涵蓋日常翻譯的方方面面,難以完全滿足科技翻譯的需要,而且很多詞典本身的質量尚需提高。
二、科技術語的基本特征
科技術語是表示某一科技領域專門概念的詞語,集中反映了科學概念和科技內容。詞條量大、詞義繁多、專業性強是英語科技術語的特點,翻譯時必須根據專業內容準確無誤地翻譯術語,這是正確理解和再現原文內容的前提,是科技翻譯的基礎。翻譯人員工作時應本著準確、簡潔、符合漢語科技語言及其術語的規范化原則,把術語譯的準確,從而保證科技譯文的質量。
三、深厚的航空專業知識
任意專業的翻譯工作,都要求譯者具備深厚的專業知識,航空科技術語翻譯亦是如此。一架飛機從設計、定型、生產、試飛到交付使用的過程中涉及多個專業,所以優秀的譯者不僅需要扎實的英語基礎,還應具有大量的航空專業知識。以譯者所在的飛機試飛環節為例,試飛工作涉及力學、結構、機械、航電、發動機、測試等專業,只有掌握一定專業知識,并在此基礎上結合翻譯技巧,才能準確翻譯航空科技術語。以下是UH-60直升機操作手冊中發動機華油系統章節關于發動機金屬屑末探測器(Engine chip detector)的一段描述:
原文:The chip detector is on the forward side of the accessory gear box. It consists of a housing with integral magnet and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a removable screen surrounding the magnet. The detector attracts magnetic particles at a primary chip detecting gap. A common oil discharge from the scavenge pump is routed to a chip detector wired to a cockpit caution light marked CHIP #1 ENGINE or CHIP #2 ENGINE.
譯文:金屬屑末探測器位于附件傳動箱前端,包括外殼和磁-電一體接頭,且磁體周圍環繞一個可拆平網。探測器在金屬屑末主要檢測區吸附磁性顆粒,從回油泵泵出的滑油流向屑末檢測探頭,此探頭與座艙內標識為“#1發動機屑末”或“#2發動機屑末”的告警燈相連。
上段包含的航空專業術語多達8個。其中“chip detector”指的是“金屬屑末探測器”,常用于滑油系統;“accessory gear box”指“附件傳動機匣”;“integral magnet and electrical connector”指“磁-電一體接頭”;“removable screen”指“可拆屏網”;“magnetic particle”指“磁性顆?!?“chip detecting gap”指“金屬屑末檢測區”;“oil discharge”指“放滑油”;“scavenge pump”指“回油泵”。對這8個術語含義的準確理解是翻譯這段英文的關鍵,任何一處術語翻譯錯誤都會導致整段文字翻譯失敗。因而,理解航空專業術語的含義至關總要。
四、航空術語翻譯技巧
英語中,詞匯是最基本的要素,專業術語更是航空翻譯的難點和重點。對于專業術語的翻譯,許多譯者已經總結出不少技巧:凌渭民在《科技英語翻譯教程》一書中提出意譯法、音譯法、形譯法、意音兼顧的譯法,隨著科技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提出了更多的方法。綜合各家之言以及筆者從事航空翻譯的經驗,本文歸納總結了以下3種實用的科技術語翻譯方法。
1.直譯法
直譯法是指根據原詞的實際含義譯成對應的漢語術語。這種譯法具有概念明確、易懂易記的優點,被廣泛用于科技術語的翻譯中。
例如:plain voice明話;encrypted voice密話;iron bird鐵鳥;wingtip翼尖;mean aerodynamic chord平均氣動弦;rear-view window后視窗;dynamic pressure動壓;等。
再例如:
原文:The purpose of stall testing is to define the reference stall speeds and how they vary with weight, altitude, and airplane configuration, and to demonstrate that handling qualities are adequate to allow a safe recovery from the highest angle -of-attack attainable in normal flight.
譯文:失速試驗的目的是定義參考失速速度,以及它們如何隨飛機重量、高度和飛機構型變換,演示操縱品質足以使飛機從正常飛行可達到的最大迎角安全改出。
這段中出現的專業術語“reference stall speed”(參考失速速度),“handling qualities”(操縱品質),“airplane configuration”(飛機構型),“angle-of-attack”(迎角)均采用直譯法。不難發現,直譯法適用于英漢兩種語言中有對應項的術語以及字面意義本身就是該術語本意的術語翻譯,還有一種情況就是新術語在目標語中無對應項,也可以按其字面意義譯出,可以達到豐富目的語詞匯的目的。
2.意譯法
何江波在《英漢翻譯理論與實踐教程》一書中,將意譯法定義為:在不脫離原文的基礎上運用延續與擴展的方法譯出原文。某些科技術語直譯成漢語詞匯后令讀者感覺理解吃力,或者譯文字面的翻譯不足以表達其專業含義時,可以采用意譯的方法。這類術語根據英語原詞的意義譯成適當的漢語,以達到表達本意和被讀者接受的目的。
例如:飛機上短波控制面板上的一個旋鈕“squelch”,牛津字典上對該詞的解釋是“壓制、遏制、限制”,結合該詞出現的場景,可理解為降低通信中的背景噪聲,即為“靜噪”?!癶ead up display”中“head up”是“抬頭”的意思,但若將整個短語譯為“抬頭顯示”是十分別扭的,如果譯者了解飛機駕駛艙中該顯示器所在的位置,便可明白該短語應譯為“平視顯示”,簡稱“平顯”,與“下顯(head down display)”對應。再如“fair wind”中的“fair”有很多意思,如“公平、正直、美麗等”,但在此處,任何一個意思和“風”搭配在一起都不合適,事實上,在航空英語中稱為“惠風”,即有利于飛行的風。有時描述發動機啟動時會遇到“crank”一詞,這個詞的本意是“曲柄”,原詞指發動機冷啟動,即發動機啟動失敗后需要重新啟動時,或兩個架次時間間隔短,第二次起飛前發動機未冷卻時,先冷啟動發動機(cranking),此時不向發動機供油,而是吹空氣將機內殘留油吹出去,防止發動機超溫。再如“block fuel”,字面意思為“輪擋燃油”,實際指從打開輪擋到使用輪擋的時間內發動機消耗的燃料量,即全程油耗。“ground loop, water loop, porpoise”均為飛機飛行動作,前兩個詞組類似,表示飛機在地面和水上拉筋斗,結合飛行專業知識可翻譯為“地面打轉、水面打轉”;而“porpoise”本意為“海豚”,而在航空英語中指飛機像海豚一樣在水面上“縱向跳躍”,是一種形象的意思引申。由此可見,使用意譯法時,決不能只停留在詞義表面,應挖掘該詞與本專業知識的聯系,結合航空專業知識使翻譯更符合譯入語使用者的習慣。
3.還原法
大量使用縮略詞是航空英語文本的一大特點,其中很多是以混成法構成的,為了準確無誤地翻譯出這些術語,譯者必須將其還原,然后再翻譯。
例如:IFF(identification friend or foe)敵我識別系統;ICD(interface control document)接口控制文件;APU(auxiliary power unit)輔助動力裝置;ATTCS(automatic takeoff thrust control system)起飛推力自動控制系統;HOTAS(hands on throttle and stick)手不離油門駕駛桿等。
從上述示例可看出,這些航空術語經過還原后很準確地反映了術語本意,易于理解和翻譯。但并非所有縮略語還原后都能這樣直譯,譯者曾在某直升機外事中遇到一個縮略語“EOS”,外方給出的完整表述是“electro-optical sensor”,當時按字面意思翻譯為“光電傳感器”時中方工程師并不理解,后來雙方交流此傳感器外形、機上位置及功能后才知道,中方稱其為“晝夜觀瞄裝置”,由于該傳感器為玻璃球形,英語中也常簡稱為“ball”。中外技術交流中,雙方對同一事物的命名差異常導致無法直譯。因而,縮略語還原后采用的翻譯策略應靈活而適宜。
仔細分析上述三種方法后可發現,在翻譯層面實則為兩種方法,即直譯法和意譯法。這兩種方法常常交替使用,相互取長補短。在航空科技文體中,語言形式并非關鍵因素,譯文應盡量保持譯入語的特色。而在英漢翻譯中,發揮中文的優勢始終是譯者需要努力的方向。
五、總結
隨著中國航空業的發展,國內航空企業和國外的相互交流日益增多,翻譯的重要性更加明顯。航空英語詞匯有著不同于其他文體的特征,如專業詞匯量大、縮略詞使用頻繁等。在這類詞的翻譯過程中,譯者不僅要有較好的雙語語言功底,還應具備廣博深厚的航空專業理論知識。此外,掌握一定翻譯技巧也是準確翻譯航空科技術語的必要條件,譯者應將直譯與意譯相結合,直譯不是字對字硬譯或死譯,意譯也不是胡編亂造。對于航空術語翻譯,無法使用直譯法時,譯者不可隨意揣測,要注重術語所處的語境、自身內涵義以及習慣用法,采用意譯法。日常工作中,譯者應加強雙語平行文本閱讀、勤查詞典、多請教同行和專家,積累航空專業背景知識,用堅實的專業技術知識武裝自己,成為“內行人”,同時結合科技術語的特點,靈活運用上文描述的3個實用術語翻譯技巧,選擇正確的詞匯意義,確保準確無誤地完成翻譯工作,保障國家航空事業。
參考文獻:
[1]凌渭民.科技英語翻譯教程.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
[2]何江波.英漢翻譯理論與實踐教程.湖南大學出版社,2010
[3]葉子南.高級英漢翻譯理論與實踐(第三版),2013
作者簡介:
孫慧(1988--)女,陜西西安人,翻譯學士學位,中國飛行試驗研究院,翻譯,主要從事航空英語口、筆譯工作。
毛瑞濤(1984--)女,陜西西安人,翻譯碩士學位,中國飛行試驗研究院,翻譯,主要從事航空英語口、筆譯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