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春
(1.山東高速工程檢測有限公司,山東 濟南 250002;2.橋梁結構大數據與性能診治提升重點實驗室,山東 濟南 250002)
某高速公路預應力小箱梁跨徑30 m,雙向四車道,設計行車速度為110 km/h;橋梁寬度為2×12.75 m,荷載等級為公路Ι級。混凝土標號C50,預應力鋼絞線采用高強度低松弛鋼絞線,單根鋼絞線公稱直徑15.2 mm,標準強度1 860 MPa,彈性模量Ep=1.95×105MPa,松弛系數ζ=0.3。30 m中箱梁截面尺寸及鋼束布置見圖1、圖2。

圖 1 鋼束立面布置(mm)

圖 2 跨中橫斷面(mm)
選取10片小箱梁進行檢測,發現箱梁主要存在病害為腹板縱向裂縫。對腹板上每條裂縫起點與終點進行定位,測量每條裂縫寬度以及混凝土保護層厚度。
通過檢測,發現梁腹板共存在34條縱向裂縫,裂縫寬度分布見圖3。其中大部分裂縫位于梁體0~L/4范圍內,均延預應力波紋管方向分布,裂縫長度介于70~350 cm之間,縫寬≤0.1 mm的有19條,縫寬介于0.1~0.2 mm的有13條,縫寬超出規范限值的有2條,分別是:K25+938左幅9-4#梁一條縱向裂縫,縫長286 cm,縫寬0.22 mm、右幅6-2#梁一條縱向裂縫,縫長290 cm,縫寬0.3 mm。對其中部分縫寬較寬裂縫以及超限裂縫進行裂縫深度檢測,縫深介于21~57 mm之間,經檢測發現超限裂縫,縫深大于保護層實測值,其余裂縫均未超過保護層實測值。
縱向裂縫的分布規律以及開裂的擴展方向主要特點:在小箱梁各種因素作用下,縱向裂縫主要在0~L/4跨之間,裂縫呈水平斜向上的走勢,基本與預應力管道的走勢一致,腹板縱向裂縫連續,裂縫寬度的最大位置基本出現在裂縫中間部分。
對部分較寬裂縫進行深度檢測,并將裂縫分布位置結合預應力管道走向繪制成圖,存在超限裂縫及部分縫寬較寬的箱梁裂縫走向見圖4。

圖 3 裂縫寬度分布(mm)

圖 4 裂縫走向分布
3.1.1 測試截面及測點布置
(1)測試截面的選擇
采用Midas Civil軟件進行有限元分析計算,在設計活載及二期恒載的作用下,小箱梁的最大彎矩和最大撓度均發生在跨中L/2處,將跨中截面作為控制截面進行測試,滿足工程需求,試驗荷載效率系數取值為邊梁0.99,中梁0.97。
(2)測點布置
選取試驗梁跨中、L/4截面、3/4L截面及兩支點作為撓度測試截面,各布置2個撓度測點,共布置10個位移測點,撓度測點布置見圖5;選取試驗梁跨中截面作為應力測試截面,分別在腹板上中下緣布置應變測點,共布置7個測點截面,應力測點布置見圖6。試驗前和試驗過程中及試驗結束后,對梁結構裂縫進行測試,觀察整個試驗過程中小箱梁梁體有無新增裂縫產生。

圖5 撓度測點布置

圖6 應變測點布置
3.1.2 靜載試驗方法
觀測內容及方法:(1)支點、四分點、跨中撓度觀測,用百分表進行觀測。(2)跨中應力觀測,采用振弦式應變計進行測試,采用BGK-408數據采集儀進行數據的采集。(3)裂縫觀測,采用裂縫測寬儀進行觀測。(4)其他異常情況檢查,以目測的形式進行。加載方式:在跨中6 m范圍內采用配重塊進行堆載加載,每個配重塊質量為13 t,加載布置見圖7。

圖7 加載布置
3.2.1 應力測試結果分析
主梁應力實測值及計算值見表1,沿梁高的應變分布曲線見圖8~圖9。

表1 跨中截面靜載試驗應變測試結果
由表1可知:(1)中梁跨中截面應變校驗系數介于0.47~0.58之間,邊梁跨中截面應變校驗系數介于0.49~0.59之間;梁體各測點的撓度及應變實測值均小于理論計算值,表明梁體強度滿足設計要求。(2)各測點的相對殘余應變均小于20%,說明單片小箱梁處于彈性工作狀況。(3)由圖8、圖9可知,邊梁及中梁實測彈性應變沿截面高度的線形關系良好,截面變形符合平截面假定,表明預制梁在試驗荷載作用下呈彈性工作狀態。在滿載下根據回歸公式,可得中梁實測中性軸高度0.958 1 m,理論值為0.963 6 m,邊梁實測中性軸高度0.992 3 m,理論值為1.006 m,表明實測值與理論值比較吻合。
3.2.2 撓度測試結果分析
主梁撓度實測值及計算值見表2,可知:(1)中梁跨中截面撓度校驗系數為0.58,四分點撓度校驗系數分別為0.57、0.66;邊梁跨中截面撓度校驗系數為0.64,四分點撓度校驗系數分別為0.67、0.63;梁體各測點的撓度及應變實測值均小于理論計算值,表明梁體剛度滿足設計要求。(2)各測點的相對殘余變形均小于20%,說明單片小箱梁處于彈性工作狀況。(3)通過在箱梁跨徑4分點布置位移傳感器測量的撓度曲線,見圖10~圖11。可見,隨著荷載的增加,箱梁撓度亦呈規律性的遞增變化,構件撓度曲線光滑、無異常變化點,與簡支結構在此類荷載作用下的變形基本規律相符。

圖8 滿載作用下中梁跨中梁高應變關系曲線

圖9 滿載作用下邊梁跨中梁高應變關系曲線

表2 跨中截面靜載試驗撓度測試結果

圖10 滿載作用下中梁梁長-撓度曲線

圖11 滿載作用下邊梁梁長-撓度曲線
3.3.3 裂縫發展情況
試驗加載后對梁體進行全面、仔細地觀測,小箱梁梁體表面原有裂縫未發現明顯變化,加載過程中及加載結束后梁體各部位均無新增裂縫出現。
(1)中梁跨中截面撓度校驗系數為0.58,四分點撓度校驗系數分別為0.57、0.66;跨中截面應變校驗系數介于0.47~0.58之間;梁體各測點的撓度及應變實測值均小于理論計算值,表明梁體強度及剛度滿足設計要求。(2)邊梁跨中截面撓度校驗系數為0.64,四分點撓度校驗系數分別為0.67、0.63;跨中截面應變校驗系數介于0.49~0.59之間;梁體各測點的撓度及應變實測值均小于理論計算值,表明梁體強度及剛度滿足設計要求。(3)邊梁及中梁實測彈性應變沿截面高度的線形關系良好,截面變形符合平截面假定,表明預制梁在試驗荷載作用下呈彈性工作狀態。(4)各測點的相對殘余變形及應變均小于20%,說明單片小箱梁處于彈性工作狀況。(5) 試驗過程中梁體原裂縫并未發展,無新增裂縫。通過對該試驗梁單梁靜載試驗結果及試驗現象的綜合分析,說明試驗梁的剛度、強度及抗裂性均滿足設計要求,承載能力滿足設計荷載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