務圣博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北京 100038)
我國城鎮化水平隨著國民經濟的持續發展而不斷加快,城鎮居民出行需求和出行距離均增長迅速。電動自行車因其便捷、低成本、綠色等特性逐漸成為城市交通系統中必不可少的部分。電動自行車給居民出行帶來便捷的同時,也給城市交通安全帶來了諸多問題。2013年至2017年全國電動自行車致人死亡的交通事故達5.62萬起,造成8 431人死亡、6.35萬人受傷,昆明市僅2017年電動自行車引發的交通事故達到16 420起,造成97人死亡、11 324人受傷。因此,制定有效的治理對策以預防電動自行車交通事故非常重要。
在安全管理方面,加拿大將電動自行車劃歸為區別于機動車和非機動車的單獨類別進行管理。深圳市則采用行業備案管理制度,全面規范市內特殊行業電動自行車。王曼麗等根據交通沖突理論構建電動自行車事故成因分析模型;徐程等基于杭州市新塘街道電動自行車交通事故數據構建Logistic模型,得出騎行人年齡、事故違法行為種類是影響事故嚴重程度的主要因素;Papoutsi等通過對電動自行車事故的住院數據分析,發現超過1/4的事故都會導致使用者頭部受傷。我國于2018年5月15日發布了《電動自行車安全技術規范》(GB17761-2018),意在強化對電動自行車的管理,提升交通安全水平。昆明市新修改的《昆明市道路交通安全條例》,通過實施銷售產品目錄管理制度,配合新國標進一步改善電動自行車管理狀況。
選取昆明市自2017 年3月1日零點至2017年3月31日24點的電動自行車交通事故統計數據構成數據庫,其中包含簡易程序事故1 332起,一般程序事故79起。主要包含事故基本信息(發生時間、地點)、肇事者年齡、事故形態以及事故認定責任等相關數據。
2017年1月至12月昆明市電動自行車交通事故24 h分布狀況和周內電動自行車交通事故分布狀況,見圖1、圖2。

圖1 2017年昆明市電動自行車交通事故年均日24 h分布情況

圖2 2017年昆明市電動自行車交通事故年均周分布情況
由圖1、圖2可知:(1)事故數量存在7∶00—9∶00、11∶00—14∶00和17∶00—19∶00三個高峰時段,分布情況與早中晚三個交通流量高峰時段基本吻合;(2)凌晨時段事故數量較少;(3)20∶00—21∶00時段內事故數量存在小幅增加,與加班人群下班以及大眾普遍出行需求時間段延長相關;(4)周五和周日事故數量相較于其他天數占比最大,且周五、六、日事故數量均大于其余4 d,與人們在周五和周末的各類出行需求增加有關;(5)事故數量與交通量成比例關系,其分布情況與交通量變化基本相符。
為探究電動自行車事故區域特征、明確事故多發區域,以數據庫中共1 411起電動自行車事故位置數據為基礎繪制事故地點熱力圖,見圖3。分析可知:(1)從行政區劃分來看,事故多集中于五華區、盤龍區、西山區和官渡區,分別約占事故總數的27%、22%、20%和18%。(2)從城市路網來看,有89%的事故集中于三環以里,其中二環內和二環與三環間的事故數分別占比約51%和38%。(3)從事故多發點段來看,較為密集的地點分別是五一路與人民路交叉口、西園路與滇池路交叉口、穿金路與鉑金大道交叉口和龍泉路、碧雞路等。

圖3 電動自行車交通事故地點熱力圖
以事故數據庫為基礎繪制電動自行車交通事故肇事者年齡分布狀況,見圖4。分析可知:(1)21~50歲年齡區間內肇事者數量占比最多,達到69.38%。該年齡段人群為社會主要勞動力,通勤所需時間長,所以出行量大、交通行為活躍。(2)依照《道路交通安全法實施條例》72條規定:駕駛電動自行車和殘疾人機動輪椅車必須年滿16周歲;但據圖可看出肇事者在10~20歲的事故仍超過158起,占事故總量的11.19%;其中涉及10~16歲的事故27起,占事故總量的1.97%。

圖4 電動自行車交通事故肇事者年齡分布情況
電動自行車交通事故碰撞類型分布狀況見圖5。在全部碰撞類型中,84.31%為電動自行車碰撞機動車;6.44%為電動自行車與行人碰撞的事故;6.07%為電動自行車之間的事故。此外還存在側翻、滾翻、碰撞固定物和非固定物等電動自行車單方面事故。

圖5 電動自行車交通事故碰撞類型分布情況
針對數據庫中1 411起電動自行車交通事故成因進行概括總結,得出事故認定原因分布情況,見圖6。可以看出,駕駛行為如轉向、變道、超車和掉頭等妨礙車輛和行人正常通行是事故發生的最主要原因,占事故總量的20.55%;其次引發事故較多的原因為逆行、操作不當(不按規定會車、倒車等)、超速、存在影響安全駕駛的行為和不在非機動車道內行駛等。

圖6 電動自行車交通事故認定原因分布情況
電動自行車使用者不規范的駕駛行為是造成事故的重要因素之一。由于電動自行車易操控、駕駛門檻低,且無需經過培訓和考試,昆明市大量的外務工人員作為電動自行車的重要使用群體,其法律意識和安全意識較為薄弱,從而導致有相當數量的不規范行為,如偽造變造號牌、不佩戴安全頭盔、逆行、超速等。此外,由于電動自行車投保率低,造成事故理賠難度大、賠付成本高、醫療費用難以落實,電動自行車肇事逃逸現象時有發生,這些現象嚴重擾亂交通秩序,危害交通安全。
通過對昆明市電動自行車交通事故地點熱力圖及事故多發點段進行分析,發現在昆明市城區三環內事故多發區域的道路交通設施的設置存在一些共性問題:(1)交通標志缺失、標線磨損嚴重,導致車輛行駛路徑混亂,影響交通秩序。(2)在流量較大或者行駛狀況復雜的路段缺少機非隔離設施,機非混行現象嚴重,此外,部分隔離設施的長度高度設置不合理,影響駕駛人視距。(3)機動車停車泊位不足,造成機動車占用非機動車道違規停放,繼而致使非機動車被迫借道行駛,不僅導致停車秩序混亂,而且影響非機動車的正常通行,造成安全隱患。
《電動自行車安全技術規范》(GB17761-2018)和新修訂的《昆明市道路交通安全條例》在生產銷售、登記乃至通行安全等方面均有明確規定,但由于執行不到位,且新舊國標銜接管理缺失,導致電動自行車管理存在缺陷。
(1)由于生產流通環節監管缺失,而現行法律又未明確界定“超標車”的屬性范圍,導致部分不符合國家標準的電動自行車通過不同渠道流入市場,車輛超標問題未從根本上得到解決。(2)新舊國標的銜接管理不到位,道路上仍有部分生產于新國標發布前的超標電動自行車,造成交通安全隱患的同時,給交管部門在登記及通行管理過程中帶來車輛定性難題,且在執法過程中易激化警民矛盾。
電動自行車使用者來自于社會不同群體和行業,特殊職業群體占其中很大一部分。部分特殊行業(如快遞、外賣、市政設施搶修等)電動自行車保有量大、使用頻率高,使用者駕駛隨意性強,安全意識淡薄,導致交通違法行為多發,且個別存在非法營運現象,嚴重的擾亂交通秩序,影響道路交通安全。而且,現階段部分企業的交通安全法律法規意識和主動管理水平不足,社會共治的參與度不高,對龐大的特殊行業電動自行車群體尚未形成規范有效的行業管理。
(1)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應結合昆明市電動自行車交通事故時空特性分布以及管理實際,在五一路與人民路交叉口等事故多發點段,在7∶00—9∶00、11∶00—14∶00和17∶00—19∶00三個重點管控時段內,按照“高峰站點,平峰巡線”的原則,針對未懸掛號牌以及偽造、變造號牌,逆行、超速等多種違法行為進行集中整治,擴大覆蓋面積、提高執法的聯動性,強化對非機動車突出違法行為的執法力度。(2)增設交通安全宣傳站,通過教育和執法相結合的方式對存在的不走非機動車道、操作不當、不讓行等不規范行為加強管理;積極響應公安部交管局部署全國開展的“一盔一帶”安全守護行動,對未佩戴頭盔的電動自行車使用者進行批評教育,鼓勵其佩戴防護裝備;對道路上電動滑板車、平衡車使用者予以警告或處罰;通過網絡平臺、廣播電臺等媒介渠道積極開展交通安全知識宣傳和輿論引導工作,提高電動自行車使用者交通安全意識。
針對現有道路交通設施存在的普遍問題,進一步優化道路渠化,規范硬件設施,消除現存的安全隱患。(1)對磨損嚴重的交通標線進行重新規劃,并增設必要的標志標線和安全防護措施,以實現對
交通流的管制和引導,如在穿金路與鉑金大道交叉口內施劃導流線、增設安全島等。(2)完善交通隔離設施,如在五一路與人民中路交叉口南口等處設置中心隔離護欄和機非隔離護欄,中心隔離護欄參考高度為1.2~1.5 m,機非隔離護欄參考高度為0.7~0.8 m,交叉口進出口位置的中心隔離護欄高度逐漸降低至0.7 m。(3)考慮在視距遮擋嚴重的點段增設凹面反光鏡;根據停車需求分布增加停車泊位供給,取消不合理的停車泊位,加大對占用非機動車道和人行的違停車輛的管控力度。(4)科學施劃非機動車停車區,規范停車秩序,提高交通安全性。
交通管理部門和市場監管部門應依照《電動自行車安全技術規范》(GB17761-2018)和《昆明市道路交通安全條例》,嚴格執行電動自行車銷售產品目錄管理制度,對生產銷售等方面進行全環節管理,源頭治理。(1)強化對生產銷售企業的監管,核驗其生產資質,保證產出的車輛符合國標且質量合格。嚴格把控銷售渠道,發現問題及時整治,完善并落實對商家銷售超標電動自行車的罰則。(2)昆明市公安機關交管部門應進行完備的登記管理。①明確要求所有電動自行車需登記辦理物聯網防盜車牌方可上路行駛,對于不符合國標的車輛不予辦理,并倡導為車輛購置保險;②對于道路上仍存在的未辦理注冊登記或“超標車”,設置過渡期以逐步消化存量,平穩過渡;③增設注冊登記點位,簡化辦理程序,提高辦理效率;④完善電動自行車的相關立法,明確“超標車”和“合標車”的法律屬性,使車輛定性問題有法可依,從而多管齊下,從根源上杜絕“超標車”流入市場。
建立由交通管理部門、市場監管部門、企業等共同組成的合作共治機制,從社會各層面加強對特殊行業電動自行車群體的監督和管理。(1)強化對特殊行業電動自行車交通違法行為的治理工作。(2)
學習深圳市對于特殊行業電動自行車的管理經驗,積極聯系特殊行業的企業和單位,做到警企聯動、信息共享,對快遞、外賣、市政設施搶修等特殊行業電動自行車實行備案管理。(3)企業應加強自主管理水平。①在企業內部制定嚴格從業規范,如嚴禁存在非法拉客、超載和闖燈越線等危險交通違法行為,禁止使用超標電動自行車作為送餐車等,引導從業人員遵守交通法律法規;②對特殊行業從業人員進行持證管理,統一服裝樣式,并提出佩戴騎行安全頭盔的硬性要求;③對電動自行車進行編號管理并統一購置車輛保險,構建“一車對一人”的平臺信用管理體系,強化并細化對特殊行業的保障。④相關企業和部門應積極引導,開展相關宣傳教育,提高特殊行業工作人員交通安全意識和規范使用電動自行車的能力。
近年來電動自行車交通事故一直是影響交通安全的重要隱患和治理難點。基于昆明市電動自行車交通事故數據,對事故成因和管理問題進行分析總結,并結合《電動自行車安全技術規范》(GB17761-2018)和管理實際,從交通參與者、道路因素、源頭監管及特殊行業群體管理幾個角度有針對性地提出治理對策,為電動自行車安全管理和相關交通事故的預防工作提供參考和新的工作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