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昕
摘 要:《安娜·卡列尼娜》中對于女性形象進行了有效闡述,為了提高對于《安娜·卡列尼娜》人物的分析能力,本文通過實踐研究,從多方面對女性形象的藝術魅力進行了研究,希望通過分析能夠不斷提高研究水平,從而進一步提高人們對《安娜·卡列尼娜》人物藝術魅力的了解。
關鍵詞:《安娜·卡列尼娜》;藝術魅力;人物藝術
在解讀《安娜·卡列尼娜》這部作品的過程中,需要提高對于安娜形象的認識,安娜具有獨特的女性主義特質,該作品中體現了人物的藝術魅力,本文在分析女性形象時,總結了該作品中安娜這一人物形象的人物藝術,具體分析如下。
一、《安娜·卡列尼娜》中女性主義特質
(一)時代性
作品中的安娜形象于時代而言是另類的,她在追求精神滿足的過程中所表現出女性主義的自主和尊嚴,已經超出當時時代對女性的定義,并在時代中形成令人驚奇的女性主義的表達。不可否認,在托爾斯泰時期,女性的社會地位仍然偏向于物化,女性對人格和愛的追求缺乏精神性,而安娜·卡列尼娜這個典型女性形象,其所追求和渴望的正是時代所無法給予的精神之滿足,安娜形象在追愛的道路上所遇到的最大阻力也來自時代[1]。可以說,安娜形象的悲劇結局也可作為時代的縮影。而從積極的角度來看,該形象的女性主義表達正是超越了時代特征,具有更強的先鋒性。這種時代性特征使人物形象更為獨特和突出,而安娜也為這種獨特的女性命運獻出了自己的生命。
(二)局限性與矛盾性
作品中,安娜·卡列尼娜下火車看到的場景,一直是她無法擺脫的夢魘。即使與愛人過著穩定的生活,但她仍然一直被夢魘折磨。這種夢魘具有一定的象征性,其所代表的是舊時代和制度對女性的壓抑和束縛,女性在此環境下也表現出附屬品般的無力掙扎。在舊時代和制度的壓抑下,女性主義無法得到自由的展現和表達。在男權社會中,女性對與男性之間不平等的地位抗爭,從本質上講,集中體現于三個方面的矛盾:首先是女性對自身性意識方面的需求,在作品中集中表現在安娜形象對愛的追求中[2]。其次是女權意識的訴求。這種權力的需求集中表現于人權、利益方面,也涉及資源、機會等多個方面,因此安娜作為時代的矛盾人物,深刻代表女權主義進行著吶喊和抗爭。最后是性政治,即以性別為分類標準決定權力結構、關系與組合形式。
二、安娜形象藝術分析
(一)迷人的安娜
作品中的安娜形象是美麗、機智與勇敢的。該人物的每次出場均對周圍的人形成強烈的視覺沖擊,而作者也毫不吝惜溢美之詞,在作品中連用六個“迷人的”來刻畫人物,從而也表現出作者對人物的贊美和肯定。安娜對待愛情的態度一直較為純粹,但也具有極端的特征。在愛情還沒闖入她的生活時,她的全部世界就是兒子謝廖沙,以及大量的社交。但愛情出現后,她的世界便被愛情全部占據了。隨著安娜對愛情的逐漸沉淪,她對這段感情也越發表現出偏執和迷戀,這也給她的情人渥倫斯基帶來了更多的壓力,因此安娜也會時常感到焦慮。最終安娜選擇用臥軌的方式結束生命,這便是她精神處于崩潰狀態的體現。當她在死亡邊緣徘徊時,她的潛意識便變得更為清晰起來:“我的愛情越來越熱烈,越來越自私,而他的卻越來越減退,這就是使我們分離的原因”……安娜越來越清晰地意識到,女性對愛的追求是生命的全部,而男人卻恰恰相反。女人在得不到精神與身體的滿足時,便會出現可怕的失望和落寞情緒。即便安娜最終的思緒是清醒和理智的,但仍逃不過死亡的最終命運[3]。
安娜在平淡、虛偽的婚姻中度過了8年時間,期間她從未獲得來自家庭的溫暖,也從未體味過愛情的美好。丈夫卡列寧只是一味地追逐仕途,全部精力都用于與官僚交好,本人死板、無趣,他想要的并不是女人和愛情,而只是滿足社會要求的家庭和妻子。安娜對他而言,不過是高級裝飾品而已。因此當他發現自己的妻子另有新歡時,只是拋出他能接受的底線,即盡力維持表面的體面,維持外表看起來完整的婚姻,并對安娜進行了殘酷的報復行為。而安娜在此情勢下,并未表現出忍讓和屈服,而是勇敢地沖脫家庭的桎梏,追求她的精神樂園[4]。雖然結局并不美好,但作為女性,安娜能夠勇于沖破封建道德的限制,挑戰宗法制度,便表現出時代中難得的追求個性解放的女權主義精神。
(二)罪惡的安娜
安娜作為貴族的后裔,從小便受到傳統的宗教思想及資產階級人文思想的熏染,因此她雖然渴望愛情,并能夠勇敢追求愛情,但在道德意識上卻不自覺地將愛情與犯罪等同看待,并表示“我是一個壞女人,我是一個墮落的女人”。她一邊憎恨丈夫扼殺她的性情,但一邊又對丈夫懷有愧疚感,想通過某種方式進行贖罪,所以每天祈禱主能夠寬恕自己的“罪行”,甚至在產褥熱發病時也對丈夫產生極大的懺悔和憐憫。她認為自己是破壞家庭和諧的罪人,使丈夫失去了妻子和貴族應有的體面,也使小謝廖沙失去了母親,破壞了他原本溫暖的家庭生活。
作為宗教的忠誠信仰者,安娜形象雖然具有時代的先鋒性和鮮活性,但她破壞了神圣的婚姻,在這個層面上說,也具有一定的罪惡性。因此作者也針對這點提出自己的想法,認為安娜雖然需對自己的行為付出代價,但整個后果的承擔者不應只是個人,還有宗教信仰。可見,作者并不認同所謂社會流行的信仰,也不贊同安娜違背宗教的說法。安娜的死亡是作者的有意安排,這也體現出作者內心的痛苦和掙扎[5]。
三、安娜身上的積極人格魅力
(一)友善的安娜
友善的表現是樂于對他人施以幫助和關心,這種性格與唯我論相對。對他人表現出友善和無私,是人道主義的典型表現,沒有任何的功利目的,僅僅從愛和關注的角度幫助他人。作品中,安娜所展現的第一個積極方面的人格特征便是友善。具體表現為:她出場時是為了幫哥哥挽回家庭,在兄嫂之間進行調解,希望他們能夠維持家庭的完整。可見,安娜是個以大局為重又友善的人[6]。此外,當她得知火車站的看路工人出事故,并且她還有繁重的養家重擔時,便表現出她強烈的愛心,激動地表示“不能替她想點辦法嗎”?還有她到哥哥家時,能夠準確叫出所有孩子的名字,這點也充分表現出安娜性格的善良和友愛。
(二)有活力的安娜
具有活力的人永遠充滿了旺盛的精力,活力是一種動態表現,主要包括生理和心理兩方面,活力主要是指具有生命力、較高的熱情和精神。安娜出場到哥哥家,幫助他人解決家庭矛盾,與嫂子和孩子相處融洽,積極參加社交活動等等,這些均從多方面表現出安娜是一個身心均充滿活力的人物,她永遠具有熱情和活力,是一個積極而陽光的人[7]。
(三)勇敢的安娜
勇敢是指人處于隨時可能發生危險的環境中,還能努力爭取自己的追求,即使沒能實現或者如愿,但也一往無前。在當時等級分明的社會,安娜能夠不畏世俗的觀念和旁人的眼光,在世俗的嘲諷和唾棄中勇敢決定追求自己的愛情,并一直努力維持和享受愛情,這份勇氣難能可貴。為了縮短與愛情的距離,她勇敢地擺脫世俗的束縛,不惜押上自己的生命作為代價,即使以悲劇告終,我們也無法不為安娜的勇敢性格所震撼。她的勇敢是對精神的追求,也是對世俗的挑戰,正因她具有這樣的人物性格,才可成為具有女性主義精神的“安娜”,是時代難得的先鋒女性形象[8]。
四、結語
總之,安娜是作品中那個時代的代表女性,該作品對于人物的刻畫十分藝術,女性形象體現得更是十分完美,為了有效地探索《安娜·卡列尼娜》人物藝術魅力,需要結合時代發展,有效地進行具體分析,從而才有利于全面提高對于《安娜·卡列尼娜》人物藝術的理解與研究水平。
參考文獻
[1]劉素梅.《安娜·卡列尼娜》中安娜與列文的愛情觀比較[J].山西大同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32(06):41–45.
[2]徐曉曉,張丹.夢與文學的聯姻——淺析《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夢境描寫[J].文教資料,2018(05):13–14.
[3] 陳婷.安娜·卡列尼娜——不受羈絆的女性 [J]. 延邊教育學院學報,2018,32(02):24–26.
[4]祖力胡瑪爾·艾尼完爾.《安娜·卡列尼娜》中安娜之人格淺析[J].中國民族博覽,2018(24):210–211.
[5] 龔戈燁.淺析《安娜·卡列尼娜》中主要人物的沖突和悲劇實質 [J]. 中學俄語,2018(02):60–61.
[6] 張仕萌.《安娜·卡列尼娜》中安娜的女性形象分析 [J]. 宿州教育學院學報,2017,20(01):52–53.
[7] 謝愛民.女性主義建構的表象化——新版《安娜·卡列尼娜》評析 [J]. 電影評介,2017(20):41–43.
[8]趙倩.《白鹿原》與《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女性悲劇成因對比分析[J].青年文學家,2018(02):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