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室恩
思維的廣闊性是兒童創見發現的重要心理品質,它可以使學生的思維觸角向更寬、更廣的未知領域縱橫求索,從而提出新見解。精心設計科學、合適的啟發性提問,創設良好的問題情境,有激發學生聽課興趣,引導學生動腦,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的作用。下面,就如何創設問題情境,訓練思維的廣闊性,談談個人的認識。
一、拓寬理解,注意提問的“開放性”
“開放性”提問,是指思路較為廣闊、深刻,答案不是唯一、封閉的提問。針對新授內容中學生難以理解處精編“開放性”問題,既可以拓寬學生對基礎知識間的縱橫理解,又有利于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深刻性與廣闊性。前蘇聯教育家贊可夫說過:“凡是沒有發自內心求知欲與興趣的東西,是很容易從記憶中揮發的。”他十分強調知識的理解性。
例如,教學《圓面積計算》時,課前讓學生把硬紙圓片等分成16個小扇形。課上,指導學生一邊自學課本內容,一邊先拼成近似長方形,并引導學生推導出其面積公式。可是到這時并沒有結束,可以針對其內容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如果不拼成近似的長方形,你們還能拼成別的圖形,推導出圓面積計算公式嗎?問題一提出,就激起“千層浪”。有的學生拼成一個近似的三角形,有的拼成近似平形四邊形……同樣也推導出圓面積的計算公式。由于精心設計了一個“開放性”提問,對學生明確提出了操作要求,促使學生從各個角度思考,再通過觀察、計算、概括、抽象出公式,充分展現了公式的多種推導過程,克服了思維的單一性,培養了思維的廣闊性。同時,滿足了學生的求知欲望,使公式的推導過程成為積極的智力活動方式,讓學生在“玩”中學到了新知,并真正理解了這部分的基礎知識。
二、改變問題敘述,注意提問的“變通性”
知識的系統性是數學學科的特別之一。作為教師,必須把握這一特點,善于抓住知識間的聯系,精心設問,誘發知識間的“變通性”,促進學生思考。而利用已學知識,將同一問題改變敘述方式,是一種較好的訓練形式。
例如,教學“甲數是35,乙數是40,甲數與乙數的比值是多少”這一問題,為了讓學生充分理解甲數與乙數之間的比值關系,可以通過設問:根據題意,還可以怎么問?誘發學生進行多種敘述,學生至少可能出現以下幾種說法:①根據除法的意義可以敘述成:甲數除以乙數的商是多少?②根據分數、百分數的意義可以敘述成:甲數是乙數的幾倍?甲數占乙數的幾分之幾(百分之幾)?乙數是甲數的幾分之幾(百分之幾)?③甲數與乙數的比是多少……等,創設這樣的問題情境,一方面可以讓學生溝通比值、分數、百分數的意義與除法的意義之間的聯系,另一方面分別從正、逆兩個方面理解兩者之間關系,使學生的認知結構間的縱橫聯系,提高綜合運用已學知識進行一題多變、一題多解的技能技巧。
三、探測補白,注意提問的“藝術性”
同樣一個問題,通過不同教師的提問,卻會產生不同的效應。提問要注意情感、語調、停頓等,而在教學雙邊活動中適時適量地提問時進行“空白”藝術加工,對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促使學生思維的活躍,大有好處。
例如,在教學按比例分配問題時,一開始,就讓學生明確教學目標:這堂課是研究分配問題。頓時就促使學生產生疑問:什么是分配,怎樣分配,分配的結果怎樣?隨即出示一個手提包,設問:請同學們分這提包內的東西,你們現在怎么想?提問結束后留下內容與形式的空白。學生此時產生“發散”思維:提包內是什么東西?有多少?分給哪些人,是分光呢還是要剩下一些?這樣,學生對新知的學習處于良好的心理準備狀態。再通過討論,“收斂”到分配的實質上:要分配,必須知道所分東西與對象的數量以及用何種方式分配。這種符合兒童心理特征的設疑,可以使學生彼此觸發,積極推想,激發創造潛力。當然,這種“探測補白”的探究方式不是隨心所欲,而是圍繞教學的旨意廣闊地展開,既能訓練思維的獨創性和新穎性,又能發展思維的廣闊性。
四,置身處境,注意提問的“主體性”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求知欲是從問題開始的。愛因斯坦也指出: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為重要。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有目的有意識地創設問題情境,使學生置身于問題之中,形成強烈的問題意識,自己提出問題。帶著富有趣味價值的疑難問題去學習,更能活躍思維的積極性,從而積極主動地完成學習活動,發揮其主體的作用,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例如,在教學《分數和有限小數關系》,先讓學生在師生游戲的情境中,發現教師通用“看”的方法很快地判別出任意一個最簡分數能否化成有限小數。這時學生非常迫切地提出自己的問題:①看什么呢?②怎么看呢?帶著這兩個問題,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自己討論研究,發現了“看”的方法,即只要看最簡分數中分母質因數的情況。
總之,在不同課堂情境中注意多種形式的“提問”,讓學生敢于質疑、善于質疑,才能體現學生主動學習,學生的發展,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主體意識的形成和主體參與能力的培養。當然,更加能夠發展學生多方面的能力,尤其是思維廣闊性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