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芷嫣
摘 要:中國當代文學作為文化軟實力的核心,具有弘揚中國文化的歷史重任,是外國了解中國文化的重要窗口。本文從多個角度探討了中國當代文學作品國際傳播路徑,以供參考。
關鍵詞:中國;當代文學作品;國際傳播;路徑分析
一、引言
優秀的中國當代文學作品通過開放的傳播路徑獲得受眾,作品所具有的符號意義才會產生,進而擁有內在的生命力。文學作品在讀者群體內會產生多大的影響,不僅取決于文學作品本身的藝術水準,更取決于傳播路徑是否科學合理。近幾年,我國當代文學作品在國際文壇內產生一定影響,但文學作品走出去并不意味著文化走出去,今后的國際傳播任務仍然艱巨。國際上的主流出版社對我國當代文學作品興趣較低,有些甚至沒有參與。要讓中國當代的優秀文學作品走出去,必須要通過科學合理的國際傳播路徑主動出擊。我國不僅需要將優秀文學作品送出去,更需要擴大送出去的范圍,這是現實需求,更是我國當代文學作品國際發展上的必然趨勢[1]。
二、中國當代文學作品國際傳播路徑分析
(一)從譯本入手積極開拓國際市場
文學作品在國際上所產生的深刻影響,主要取決于它所具有的精神力量,其傳遞會擺脫種族、文化及國家的限制,還可促進各個國家及民族對人類共同生存的世界進行深度思考。我國當代文學作品若想在國際文壇中占據一席之地,必須要具有拿得出手的優秀杰作。但國際上的讀者如何閱讀到中國當代文學作品,取決于我們選擇什么樣的譯本,而譯本是否能傳達出當代文學作品所具有的內涵,又取決于翻譯水準。因此,增強我國當代文學作品在國際上的傳播效果要從譯本入手。
1.慎重且具有針對性的選題
我國當代文學作品的譯本選題應將國外讀者的價值觀與興趣相結合,根據中外文化所固有的差異采取針對性措施,確保做到有的放矢。國外讀者的閱讀興趣源自對未知的探索,他們會將對擁有古老歷史且具有現代化氣息的中國探索欲望轉化閱讀需求,然后通過閱讀當代文學作品后會進一步激發探索欲望,以此形成良性的閱讀循環鏈。如著名文學家歌德對中國文學的向往,起源于偶然接觸到的中國小說,通過閱讀,被小說內所描寫的中國民族文化所吸引,進而開始閱讀中國文學作品。此外,需要選擇具有普世價值觀的優秀當代文學作品,使國際讀者逐漸轉變對中國文學的偏見,堅持興趣與價值觀雙重標準,在起始階段為國際傳播奠定良好的基礎,否則將會因興趣與價值觀等因素而影響國際傳播效果。當確定興趣與價值觀兩個標準后,需對當代文學作品輸入地進行針對性研究,如使用英語的國家對篇幅較短的文學作品具有較高的接受程度,所以結合兩個標準,再選擇篇幅較短的優秀當代文學作品作為譯本進行輸出。
2.解決譯本翻譯所存在的問題
(1)在譯者選擇方面,翻譯看似是一種簡單的文字轉換工作,實際上包含文字之間的文化、民族與國界的復雜融合,因此譯者選擇至關重要。優秀的譯者不僅能夠領悟我國當代文學作品的深刻內涵,還能夠利用高超的翻譯能力向國外讀者準確還原表達出作品原有的意蘊。如莫言所出版的英譯本,都是由葛文浩先生翻譯,蘇童在英美所出版的小說,大部分也由葛文浩先生翻譯。翻譯活動應反復閱讀原著,使整個翻譯過程流暢自然,因此譯者需要具備如下素質:一是對國內外文學有一定程度了解,具有良好的國內外文化素養;二是了解國外各個區域的讀者習慣、國外著名作家的寫作模式;三是具備扎實的雙語表達與寫作能力。選擇優秀譯者是解決譯本翻譯問題的關鍵,我國應加強對譯者人才培養力度,建立長期穩定的翻譯隊伍,為我國當代文學作品在國際傳播上做出積極貢獻。
(2)在譯介模式方面,我國主要有本土譯介、國外華人譯介與漢學家譯介,每種譯介都有著獨特優點。如本土譯介,主要優點在于中文是譯者的母語,所以對我國當代文學作品具有較強的理解能力,不會存在內涵被歪曲理解的現象,但缺點也相當明顯,即部分譯者缺乏足夠的國外生活經驗,無法直接理解國外讀者的習慣與思維模式,因此譯文即便全部轉換為外語,海外讀者也難以領悟我國當代文學作品的內涵。國外華人譯介具有雙重知識儲備,經過雙重文化的熏陶后,他們既可以熟練運用雙語進行寫作,還能夠真實反映出作者所要表達的精髓,因此具有較強的國際可讀性,易于被國際讀者所接受與認可。但隨著老一輩國外華人譯者逐漸離世,新一代的國外華人譯者數量無法滿足當代文學作品的翻譯需求,因此需要對譯介模式進行積極創新,以本土譯介為主體,將國外華人譯介與漢學家譯介相結合形成翻譯合力。如先由本土譯介完成初步翻譯工作,然后再將翻譯后的內容交至國外華人譯介與漢學家譯介手中,由他們根據國際閱讀習慣再次對譯稿進行修訂與完善[2]。
(3)在翻譯策略方面,我國當代文學作品對外翻譯主要分為異化與歸化兩種形式。異化主要是指以原作品為出發點,堅持體現出作品的真實性,向民族文化的差異性發展,使讀者能夠感受到不同民族所具有的語言風格與寫作特點等;歸化主要是指以譯文語為主,使譯文的內容更加容易被國外讀者所接受,因此具有較強的可讀性與接受性。無論哪種翻譯形式,最終都應使讀者可以看懂譯文內容,領悟作品所具有的內涵,同時得到讀者認可。中國當代文學作品若想在國際傳播中獲得發展,必須以讀者思維與閱讀習慣為主,以歸化形式為核心,重視讀者本位。
(二)尋找實力強的出版機構作為國際傳播主體
(1)積極整合文學出版資源,通過優勝劣汰與淘汰管理等措施,遵循市場經濟法則使具備市場競爭力的出版社逐漸做大做強,為國際傳播奠定良好的發展基礎。如長江文藝出版社具備優秀的業務能力與前沿的市場管理理念,同時與國際出版社培生集團下屬的企鵝出版社形成戰略合作伙伴關系,為國際傳播業務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創新國際傳播業務職能。國內的出版社關于國際傳播方面的業務能力普遍較弱,有些多年來始終沒有進展,具備較強實力的出版社應積極創新國際傳播業務職能,設立專職的出版業務部門、國際傳播部門與網絡運營部門等,同時也可以借鑒國外優秀出版社的業務發展經驗,配置專職聯絡員以確保國內出版社國際傳播業務穩定發展。
(3)與國際出版社進行積極交流溝通,在數字化背景下,我國文學作品走出去的形式逐漸朝著多元化趨勢發展,再加上近幾年與國際文化交流日益頻繁,為我國出版社在國際傳播中提供了良好的發展契機。我國當代文學作品出版也應當順應時代潮流,與國外平臺積極進行交流并尋找合作機會,通過合理的推銷增強國外出版機構的信息,以此增強國際傳播過程中的合作領域[3]。
(三)建立科學完善的版權輸出發行渠道
(1)加強建設版權輸出渠道,引導國內大型出版社樹立良好的版權輸出意識,改變傳統的版權輸出模式,并在此基礎上積極進行創新發展,由被動轉向主動,積極在國際文壇中尋找合作契機,并與國際上的大型出版社建立穩定的合作關系。文學作品國際傳播過程中,大型出版機構應積極開拓國際市場,建立屬于自己的分社以此提升當代文學作品在國際上的出版實力。加強與國際出版社集團的溝通交流,如上交大出版社主要借助與韓國木浦大學島嶼文化研究所的學術交流活動,使《還有豐歉》在韓國境內得到版權輸出。
(2)加強國際推廣與營銷活動,這是我國當代文學作品在國際傳播中不可缺少的環節。通常情況下,用于推廣宣傳的費用占發行總額的6%左右,以《狼圖騰》的國際傳播為例,為了在國際傳播中占得先機,長江文藝出版社采取了豐富的推廣宣傳活動,如召開讀者交流會、邀請知名人士作序、在國外主流媒體邀請評論家發表書評等,此外可利用網絡輿論為國際傳播積極造勢。在如此強大的推廣營銷下,許多國際文學出版社紛紛拋出橄欖枝,這也是我國當代文學作品在國際傳播中的優秀典型范例。
三、結語
中國當代文學作品走向國際文壇,傳播路徑至關重要。因此,需要加強中國當代文學作品國際傳播路徑研究,從譯本入手不斷開拓國際市場,以實力強的出版社為國際傳播主體,通過科學完善的版權輸出發行渠道保證國際傳播效果。
參考文獻
[1]董元元.我國當代文學作品國際傳播的現實困境與路徑[J].傳媒,2017(22):71–73.
[2]杜明業,王炳炎.曹文軒作品海外傳播及其啟示[J].科技與出版,2017(05):106–109.
[3]包相玲.中國當代文學海外傳播困境及策略[J].中國出版,2015(16):4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