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添羽
摘 要:切斯特曼翻譯規范理論是基于圖里翻譯規范論,對其進行探討、總結并引申的產物,在翻譯工作的實際應用中體現著突出的作用價值,同時也能夠有效指導翻譯理論的相關研究。在其理論指導下,有關譯者主體性的討論也一直沒有停止。作者就切斯特曼翻譯規范理論如何發揮譯者主體性并指導翻譯實踐進行討論,主要根據其翻譯規范的分類進行敘述。
關鍵詞:切斯特曼;翻譯規范理論;譯者主體性;翻譯倫理
一、寫作背景
在圖里的時代,翻譯規范的描述性研究取得了卓越的成果,繼《描述翻譯學及其他》之后,眾多描述性翻譯研究者進行了這一翻譯理論方面的研究,并取得了諸多富有意義的研究成果,赫曼斯和切斯特曼就是這些研究者中的佼佼者。在涉及譯者主體性,并與描述翻譯學相關聯的研究中,將圖里的理論應用于研究譯者主體性的成果最多,但切斯特曼的理論卻少有人將之與譯者主體性相關聯。本文在研究切斯特曼翻譯理論的基礎之上,對其中涉及譯者主體性的部分進行了探討,論述的框架即切斯特曼對于“規范”這一概念的類別區分。
就理論研究角度來說,切斯特曼研究的理論基礎是圖里和赫曼斯的相關理論,他首次探究了一些基本的翻譯規范,如規范的源頭、實際翻譯中規范所產生的作用以及規范中蘊含的價值體系等,在此研究基礎上,他建立了切斯特曼翻譯規范理論。在研究的過程中,筆者認識到切斯特曼的理論框架可以理解為對譯者主體性的多方面解讀,因而本研究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二、切斯特曼翻譯規范理論概述
翻譯是一種常見的社會行為,因而不同的主體對翻譯活動產生的效應有不同的期望和要求,不僅涉及目標語言與原語言文化環境的碰撞沖突,還受到原作者、翻譯人員以及讀者想法等諸多因素的綜合影響。安德魯切斯特曼所構建的翻譯規范理論雖是在研究圖里翻譯規范理論的基礎上提出的[1],但其分類與之不同。他用更加宏觀的角度看待不同角度、不同時期的翻譯理論及看法[2]。在他的翻譯邏輯中,文字的描述以及具體的應用應達成一種科學的統一關系,其翻譯理論同時在描述以及實際方面擁有卓爾不群的價值[3]。
切斯特曼翻譯規范理論是切斯特曼研究了翻譯模因自誕生以來的發展歷程,在此過程中分別以文化、知識、技能的進化為切入而提出的理論。模因是指人們在文化領域的想法或意見,是文化交流的最小單位。當一特定的翻譯模因于一特定時間起到主要的控制作用時,就會逐漸轉變成為翻譯的規范。與此同時,另外的翻譯模因的作用被它壓制,地位下降,因此,翻譯規范模因能夠約束翻譯理論的提出以及翻譯實踐的實行。切斯特曼將規范分為期望規范和專業規范兩類,其中專業規范又分成責任規范、交際規范和關系規范三類。
期望規范即譯文應當滿足的目標語言對其語法正式、閱讀順暢、文化風格等方面的期待。文本的閱讀人群對于譯文的期望受到文化語境中所固有的傳統翻譯方式以及自身文化環境對于同類文本風格的影響,同時,意識形態差異、經濟發展水平、文化之間權力的區別等因素也對此期望有著巨大的影響。切斯特曼提出翻譯學的理論研究以及描述和調控方式應該存在嚴格的規范。專業規范能夠控制翻譯實踐所接受的方向和方法,受期望規范控制,能夠有效地指導翻譯過程的進行并修正其偏差,可以細化成以下幾個方面。責任規范從道德角度產生,即為翻譯人員接受任務發布者以及文本讀者交付的翻譯工作的責任。交際規范從社會角度產生,即翻譯人員所進行的交際活動應使活動各方盡可能得到成功的交際體驗。關系規范是從語言學角度產生的,其主要包含原文以及譯文語言之間的異同等各種關系。
三、譯者主體性概述
傳統的翻譯學認為,翻譯是語言之間的游戲,沒有重視社會、文化及歷史等因素。而“文化轉向”后,翻譯觀念又對譯者的能動性產生了過度的關注。在當前階段的翻譯研究工作中,這兩種極端現象都是研究者應當盡可能避免的。
由于譯者一直在語言層面對翻譯進行認識和研究,在傳統翻譯學中,譯者在翻譯過程中的角色始終是被邊緣化的,譯者的地位曾被視為“隱形、透明”,甚至有“仆人說”等一系列不同的說法。由此可知,在傳統的翻譯研究中,譯者的主要任務就是忠實原文,提供與自身無關的譯文。
人們在翻譯學的發展過程中逐漸發現,翻譯活動的影響因素并不局限在語言上,也受到社會形態、人文文化以及歷史進程等多種因素的作用,翻譯者做到對原文表達完全對等是非常困難的。20世紀20年代,巴斯奈特和勒弗維爾等文化學派研究者把目光轉向了文化交際層面,提出了新的觀點,自此,譯者在翻譯活動中的主體作用和主觀意識開始顯露出來,在翻譯過程中,譯者所發揮的作用開始被越來越多的人認可。“文化轉向”逐漸讓譯者走上臺前,翻譯學界不斷重視對譯者的研究[4]。不可否認,翻譯的語言學視角有其可取之處,但若不關注文化差異,僅研究語言是否忠實原文,未免有失偏頗,無法真正彰顯譯者的創造性。
四、翻譯規范理論與譯者主體性
(一)期望規范
根據切斯特曼翻譯規范理論,期望規范可以理解成譯者受到譯入語社會對語言風格的期望而形成的約束。譯者的語言風格較為固定,很難發生突變,所以不同的譯者有不同的語言風格,不同的譯者能夠滿足不同的期望。譯者的主體意識讓其能夠傳遞特定的思想和意圖,而不僅僅是傳遞作者原意的工具。現舉例如下:
例1:著力解決與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相關的突出問題,維護社會穩定,努力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譯文:We will strive to solve outstanding problems vital to the immediate interests of the people,safeguard social stability and build a harmonious socialist society.[5]
本例中,原文是政府工作報告,屬于中國政治類文本,常用的句式是沒有主語,也沒有連接詞,這兩項在中文里會符合語法,這是中文區別于英文的一個特點。在翻譯的過程中,首先應當用“增主語”的翻譯方法,將句子的主語補出,以符合英文語法。英文多長句,漢語多短句,直譯下來會顯得句子冗長而不易理解,于是在分析了幾個分句的關系之后,將這個長句根據意群斷為兩個短句,讀者就更方便閱讀理解。根據切斯特曼的翻譯規范理論,譯者不能只關注原文的字句,而不顧行文的“目的”。譯者在面對常常用于外宣的政治類文本時,應當想到受眾期望看到的是“自己能看懂”的文本,看完后對中國的政策走向有一定的了解,而不是“中國人能看懂的英語”,這就需要譯者運用其能力,翻譯成符合英語國家語言使用習慣的形式,這樣的寫法就更加符合英語讀者的期望規范。
(二)專業規范
在宏觀的期望規范的框架之下,專業規范涉及譯者可以采取的方法和策略,這些策略由譯者決定,與譯者的翻譯習慣有關。責任規范指根據委托人的要求所達到的規范。在實際的翻譯工作中,譯者所承擔的工作責任是工作的委托人以及文本讀者所賦予的,嚴謹對待責任規范意味著譯者履行好身為翻譯的職責,其中也包括職業道德規范等。
例2:The samples of soil from various depths are examined for traces of oil.
譯文:從不同的深度采集出土壤樣本,然后進行檢測,看看有沒有油。
本例中,很容易因為句子讀起來容易且易于理解而直譯,但直接翻譯過來卻發現效果并不好,如“for traces of oil”直接譯成“為了石油的蹤跡”顯然難以讓讀者理解。根據切斯特曼的翻譯理論,責任規范要求譯者達成既定的傳達信息的目標。譯者在這種情況下,應當去積極了解科技類文本的翻譯策略,用“被動的主動譯法”,且省略了主語,來完成對本例的翻譯。值得注意的是,本例中還增加了一個動詞“采集”,這是由于譯者在將句子變成主動時,“樣本”的句子成分也發生了變化,此時就需要增動詞來使句子流暢。歸根結底,譯者在本例中的翻譯策略和方法起到了重大的作用,不僅需要完成傳達信息的目標,也需要使翻譯符合科技翻譯的特點及標準。
交際規范是一種社會規范,譯者應當保證參與交際的各方最大程度上成功交流。一般來說,譯者與原文作者的接觸少于譯文接受者,所以譯者與讀者進行交際交流時,就能夠發揮更多的主體性。英譯中時,譯者應廣泛了解以英語為母語的人在不同性別、年齡、工作等條件下所產生的真實語料,避免受到自己所學過的材料的影響,這樣能幫助委托人更加詳實地了解語言文化。中譯英時,譯者發揮母語優勢的同時,也要顧及受眾并不完全了解中國文化的事實,要對中國文化特有的詞匯、概念以及隱喻有一定的敏感度,可以及時進行解釋,也可以在原有翻譯上進行省略。例如:
例3:Early one morning we visited the“dirt market”,a flea market where vendors unable to get space in the large permanent tent display their wares on blankets on the dirt outside.
譯文:有天早上我們去逛類似跳蚤市場的一個市場。[6]
這個例子中,譯者運用“省譯法”省去了對于“跳蚤市場”的解釋,這是由于在英譯漢中,受眾是中國人,跳蚤市場的概念已經為人們所熟悉以及廣泛使用,不需要再次解釋,因而譯文省去了后面對該名稱的詳細解釋,因而譯文能夠更加簡潔。
關系規范是一種語言規范,主要關注源語言和譯入語之間的關系。滿足關系規范的翻譯應當符合特定文化的要求。翻譯是語言間的轉換、信息的傳遞,作為譯者應當在翻譯過程中不斷體會語言間的相通之處。另外,關系規范強調譯文的特殊性,即特定文本需要特定風格的翻譯,如新聞類翻譯要求準確簡練,而財經類文本則依賴強大的背景知識,需要精確傳達感情色彩等。譯者在進行翻譯的時候可以發揮自身原有的知識儲備,除語言之外的專業角度,在原文所表達的含義基礎上,可以根據目標語言文化環境的不同而改變譯文的表述方式。
例4:長相好看的人用不著濃妝艷抹。
譯文:Physically attractive people do not need heavy makeup.[7]
本例中,“長相好看的人”沒有譯作“beautiful people”而是譯為“physically attractive people”,是因為譯者經過查字典會發現,形容一個人beautiful,這種人一般是國色天香,并不能準確地形容“長相好看”。譯者作為翻譯的主體,在對待原文的時候注重文化的差異,近年來,隨著國外文化在中國的傳播,許多原因導致了其過程中不可避免的誤解,本例中,beautiful在中國屬于慣用詞,而在國外卻并非如此。譯者如果想當然地譯為beautiful,譯文的專業性就大打折扣了。
五、結語
切斯特曼翻譯規范理論有利于譯者主體性的發揮,大致體現在三個方面:本理論能夠給譯者較好的翻譯參考原則,方便譯者依據翻譯規范來調整自己的譯文;能夠充分運用譯者本身的積累和文化背景,從而更能被讀者接受;能夠賦予譯者除語言轉換、傳遞信息的載體外的角色,幫助譯者產出質量更高的譯文。在翻譯史上,切斯特曼翻譯規范理論依然充滿活力,深刻影響翻譯研究的同時也值得在翻譯實踐中不斷對其進行細致入微的檢驗和探索,不斷理解其理論內涵,不斷豐富其理論外延[8]。
參考文獻
[1]張冬梅.從“是”到“應該”——切斯特曼翻譯規范理論的邏輯進路與有效性限度解析[J].外國語文研究,2018,4(05):77–83.
[2]李麗,陳蓓.翻譯規范研究概述[J].青海師專學報(教育科學版),2005,25(03):98–102.
[3][8]吳欣.切斯特曼翻譯理論介紹[J].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3(11):184–185.
[4]岳中生.譯者生態位與“譯者中心”[J].上海翻譯,2019(04):14–18+94.
[5]吳菲菲.從切斯特曼的翻譯規范理論看中國《政府工作報告》(2000–2013)的英譯[D].山東:中國海洋大學,2014.
[6]王湘玲,鄔清明,朱玲玲.譯者目的與翻譯規范[J].大連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31(03):120–123.
[7]武峰.十二天突破英漢翻譯:筆譯篇[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