欒兵
◆摘? 要:閱讀貫穿在小學語文教學的始終,更是提高學生語文能力,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基礎。在小學語文低段教學中,更強調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培養學生積極的閱讀興趣,引導學生學會閱讀,認真閱讀。讓學生將閱讀作為一種體驗,作為一種生命的需要,將是學生一筆寶貴的財富。
◆關鍵詞:語文核心素養;小學低段;閱讀教學;策略探究
隨著課程改革的推進,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已經成為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而語文核心素養的含義范圍較廣,為了促進低年級小學生們全面發展,必須將核心素養落實到日常教學的方方面面,讓學生們得法于課內,受益于課外,提高閱讀教學水平,為學生的未來學習和成長奠定基礎。
一、培養學生的語言建構與運用能力
語言積累與應用是核心素養的基礎,更是閱讀教學的關鍵,老師在低年級閱讀教學中,應該引導學生們掌握語言知識,體現出閱讀教學的要求和目標,讓學生們從識字開始,逐步掌握整篇故事的意思,讓識字運用、詞匯背誦、文章學習成為小學生們語言積累和運用的載體與平臺,讓他們在識字、聽課、朗讀、口語表達中實現語言的有效運用,進而提高學生們的語言能力。例如:在《詠柳》的教學中,如果老師僅僅將這篇古詩的教學作為一堂背誦課就不利于學生的發展。因此,老師在教學中,應該從簡單的識字中讓學生掌握本篇古詩文閱讀的中心詞,如似、妝、絳、裁。老師從說文解字中對每一個字進行有效的解釋,讓學生們掌握每一個字的原有意思和引申意思,感受包含在古詩詞中的文化寓意,并且體會古詩閱讀中擬人手法的運用,既加深小學生們對古詩文閱讀的理解,又能夠強化學生對這些中心詞的記憶,有助于學生們再以后的學習中,巧妙地將擬人手法進行運用,在語言學習的基礎上,實現語言的有效建構,有助于提高小學生們的語言能力。
二、培養學生們的審美鑒賞能力
語文是一項文化性與工具性兼備的學科,在日常的教學實踐中,老師應該重視學生發掘閱讀中的人文意蘊,提高學生的審美鑒賞能力。例如:在《村居》這篇古詩文的學習中,老師利用多媒體給學生展示“草長鶯飛二月天”的春日美景,讓學生們被這美麗的景色熏陶、感染,既能夠讓他們感受語言文字所傳達出來的美妙意境,提高學生們美的感受,又能夠讓他們以閱讀為基礎,增強積極的情感體驗,從朗朗上口的誦讀中捕捉語言的美麗和春天的意境美;在《亡羊補牢》和《揠苗助長》的學習中,讓學生從兩個寓言故事的主人公出發,進行行為的剖析,感受兩則寓言所反映出來的思想品質,從而讓學生們深入的理解文本內涵,在良好的道德熏陶之下,獲得正確的價值觀念,引導樹立良好的思想品德,獲得審美鑒賞能力的提升。
三、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基于語文核心素養展開閱讀教學,應該重視學生思維發展能力的培養,為學生的終身發展服務,將閱讀與學生的思維有效的結合,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引領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和語文素養的提升。例如:在《大禹治水》的學習中,老師利用多媒體給學生展示大禹治水的動畫片,讓學生融入到動畫片的觀看中,體會大禹治水整個的故事情節。同時,通過視頻的融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發學生的思考,老師給學生提出問題:同學們,從《大禹治水》的這一故事中,我們了解到大禹身上怎樣的高尚品質?這些高尚品質值得我們學習嗎?這時老師將課堂交給學生,給予他們思考的時間和口語表達的機會,在課堂上引領學生們大膽的說出自己的想法,既提高學生的語言運用和口語表達能力,又能夠以學生的思維發展為基礎,引領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培養,讓學生感受大禹身上的無私奉獻,樂于助人,堅強勇敢的高尚品德。在《小蝌蚪找媽媽》的學習中,老師引導學生們一同展開角色扮演,將本篇文章轉化為活靈活現的小劇本,學生們會根據自己對文本的理解,將小蝌蚪的語言表達的活靈活現,這個過程是學生體驗知識的過程,更是學生思維活躍的過程,有利于學生創新能力的發展,提高語文能力。
四、培養學生傳統文化的認知
核心素養強調學生在語文學習中感受語文文本中的文化因素,提高學生的文化認知。因此,老師應該立足閱讀教學,對學生進行文化的傳承。例如:在閱讀教學的識字過程中,引導學生們從漢字的字音、字形、字義開始學習,讓他們了解我們中華民族代代相傳的漢字文化,并體會我們中華漢字橫平豎直所代表的中華民族正直堅毅的品格
五、結束語
在小學低段語文教學中,老師在引導學生學習基礎的閱讀知識時,更要引導學生們體會語言文字的美,讓他們感受一篇篇閱讀文本所包含的故事內涵,從接觸到感知,從感知到不斷的深入和內化,提高語文綜合能力,實現核心素養的有效培養。
參考文獻
[1]林長智.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核心素養的培養策略研究[J].名師在線,2020(19):70-71.
[2]郭文豐.核心素養視域下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策略探究[J].黑龍江教師發展學院學報,2020,39(06):94-96.
[3]梅德順.核心素養下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方法分析[J].中國校外教育,2020(15):85+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