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曉君
◆摘? 要:品德課是從學生的實際生活出發,運用理論教材,兩者相結合以達到自身素質提高的一門學科,本文從品德課的獨特性,從“活用教材、活用教法、讓學生變活”三方面闡述如何進行品德課的有效教學從而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培養學生對生活積極態度和參與社會的能力。
◆關鍵詞:品德課教學;活用教材;活用教法;讓學生變活
新課標指出:品德課程要引導學生熱愛生活,幫助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做事、學會做人”,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培養學生對生活積極態度和參與社會的能力。由于品德課程的獨特性,所以我們在教學中要以教材為憑據,讓品德課走進生活,充分利用“社會環境”,讓孩子的生活引領思想品德課教學,用生活事件來激活道德知識,從而把學生從道德知識的窒息中解放出來,讓其重歸豐富多彩的生活世界,自主建構良好的思想品德。
一、活用教材,讓品德課貼近生活
品德課是一門以兒童社會生活為基礎,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的綜合課程。課標也指出:教學要面向學生的生活實際,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實際的密切聯系,教學空間不局限于學校和課堂,應創設條件盡可能向社會延伸。因此,在教學中,我們要靈活地使用教材,把教材上的例子與身邊的生活緊密結合起來。例如:在教學《家鄉新變化》時,課本上的圖片比較單一,離學生生活實際也比較遠。因此,在課前布置學生先做調查,收集舊照片,問問家里人。然后,在課堂上,利用展示臺請學生上臺講述自己的調查結果。再閱讀教材中的圖文資料,進行對比。接下來,播放課件,現在家鄉的新面貌。小組討論:“我們家鄉有哪些新變化?”學生通過調查、對比、討論得出結論:祖國在飛速發展,我們的家鄉日新月異。最后,還讓學生用畫筆把自己對未來家鄉的美好構想描繪下來。這樣,學生不但了解了家鄉的過去,增強了家鄉的榮譽感還對家鄉的未來充滿信心。
品德教學最忌諱的就是講述不著邊際的大道理,教材只是教學的憑借之一,我們通過聯系生活的實際,用廣闊的生活內容去豐富教材,利用并開發各種教材以外的課程資源,特別是區域資源,為學生的學習提供多種平臺,讓學生在理解和感情中受到教育,獲得經驗,逐步提高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的能力。
二、活用教法,讓品德課走進生活
根據學生認知與心理發展水平,調動學生原有的生活經驗,引導他們逐步進入課堂教學的當下情境,并隨情境的變化而變化,讓品德課走進生活。在教學中把學生的生活體驗帶進課堂,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使課堂與生活融為一體。例如《家鄉物產養育我》的教學:首先,課前布置學生找找自己家鄉的特產,拍成相片或把實物帶回來介紹、展示。而老師出示實物橘子皮、金銀花、山楂、山藥給學生看,問:你們認識它們嗎?然后,問問學生“你們知道這些都是良好的藥材嗎?可以制作成我們吃的中藥,你們生病的時候都吃過哪些中藥呢?有什么功效?再利用課件,簡介身邊的中藥:板藍根沖劑、羚羊感冒片、銀翹解毒丸、雙黃連口服液、同仁堂感冒沖劑……然后引申到“非典”中的中醫藥治病的故事,以此引發出家鄉物產豐富,英雄迭出,激發學生對家鄉的熱愛之情。
三、讓學生變活,把品德教學落到實處
在教學活動中,應從課堂生活拓展到兒童的學校、家庭和社會生活,最大限度地、立體地整合各種教育資源。讓學生積極地參與社會實踐,并通過活動不斷豐富和發展自己的生活經驗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
如進行《綠色小衛士》單元教學,我們開展“我是環保小天使”專題活動。組織學生走出校門對周邊的環境污染進行實地調查考察、采訪群眾。在老師的指導下,先擬定好調查的目的、范圍、對象、要提的問題等。結果,從同學們的調查報告驚人的數字令老師們都信服了。(一個小組負責調查市場的結果:市場附近有小食店25間。每天平均每間約廢棄一次性餐筷50雙;本市場每日約廢棄一次性餐筷1250雙;每月約廢棄37500雙;每年約廢棄45萬雙。而這些筷子的制作成本是需要很多木材的,甚至有些樹木的成長是需要很多年。)這一份源自生活的真實的情感體驗,是我們用多少語言也比不上的,這些自己調查得來的數字讓孩子們從心里懂得我們應該保護環境,我們保護環境就要從這里做起,從自己做起。
學生品德形成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在教學中,必須在立足課堂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進行“模擬”生活,將品德教育真正用于生活,我們社會的精神文明之花才會處處開遍。因此,在學習了《做學習的主人》一課后,孩子們在課堂上學會合理安排和利用時間。于是,我安排了課外延伸:周末,我們應該如何合理安排學習和娛樂呢?讓孩子們把自己的周末生活做個規劃,把時間及活動安排寫下來,并請家長進行監督評價。這樣,通過活學活用,內延外伸,架設起回歸生活的橋梁;建構家校及社會的多維聯系,讓家校和社會成為孩子們的德育實踐基地;分享孩子們踐行的快樂,深化道德體悟,提升道德認識,引導孩子們過有道德的生活。
總之,時代在變,教育在變,學生在變,創造性的使用教材,把教材看作一種資源,“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注重教學內容與學生生活和社會實際相連,注重教學的預設與身邊資源的利用,聯系本地區和學生的實際,關注社會中新的信息、學生生活中新的問題和現象,對教科書中提出的問題、預設的活動進行合理的拓展和延伸,通過教學,把兒童與其真實的社會生活緊密聯系起來,有意識讓孩子去觀察、感受、體驗、分析、反思他們的生活,使我們的品德教學能更加貼近兒童的生活,體現回歸生活,實現品德教育的生活化。
參考文獻
[1]袁從妹.如何讓思想品德課堂更加生活化[J].新課程導學,2015(28):25-25.
[2]林秋蘭.讓品德課程真正走進生活——小學品德課程生活化探究[J].新教師,2018(09):7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