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俄羅斯衛星通訊社8日報道,研究人員對古代氣候數據分析發現,氣候變化可能導致了古印度文明衰落。
報道稱,古印度文明最早在印度河流域興起,公元前2600年至公元前1900年為其鼎盛時期,人口達500萬,但從公元前2000年左右開始衰落。此前有分析認為,古印度文明衰落的主要原因是雅利安部落入侵、重大地震多發以及過度利用水資源等。但也有一種觀點認為,冬季季風帶來的降水減少導致干旱,這種氣候變化因素導致了古印度文明的衰落。不過此前關于古代氣候數據的分析完整性和準確性不夠,難以印證這種觀點。
近日,羅切斯特理工大學印度裔學者尼桑特·馬利克提出了用于分析零散古代氣候數據的新型數學方法,他用新方法對印度北部洞穴石筍有關數據進行了分析,通過石筍中不同氧同位素的比例發現當時的降水量,從而了解到印度北部地區過去5700年來的降水情況。馬利克的研究證明,古印度文明衰落確實發生在冬季季風發生巨大變化、降水顯著減少之后,氣候因素也許動搖了這一古老社會存在的根基。▲
(甄翔)
環球時報2020-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