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俊



編者按:當國產99A主戰坦克隆隆駛過閱兵現場、當15式輕型坦克揚威雪域高原時,很多人可能都忘記了,新中國坦克部隊當年是如何艱難起步的。近日北京房山區新建的一座國防文化主題廣場展示了多輛整修后的老式坦克裝甲車輛。這些來源各異的坦克裝甲車輛飽經滄桑,見證了歷史和新中國第一代坦克工程師的成長過程。
繳獲美軍坦克隱藏的光輝戰史
美國坦克上的中國字
在國防文化主題廣場上陳列的這批老坦克中,時代最久遠的當屬日本制造的九八式裝甲彈藥輸送車。這輛重量僅有5噸的運輸車于1937年研制,由日本九七式輕型裝甲車的車體改造而來,整體還沒有一個人高。初步考證顯示,這輛九八式彈藥輸送車是二戰期間盟軍在緬甸戰場俘獲的,運回國內后,又在解放戰爭中被解放軍繳獲。由于該車產量原本就很少,當前存量更少,因此具有很高的文物價值。
與使用“豆戰車”底盤的日制九八式彈藥輸送車相比,旁邊兩輛美國坦克就高大多了——戰斗全重33 噸的M4“謝爾曼”中型坦克和44噸的M46“巴頓”中型坦克是美國陸軍裝甲部隊在20 世紀四五十年代征戰四方的絕對主力。尤其是后者,曾被認為是當時最優秀的坦克之一,先進的操縱設計讓它的行駛非常流暢,無論變速還是轉向,均只使用一根操縱桿即可,而全新的發動機、傳動裝置和火炮讓M46可以對抗蘇聯最好的坦克。不過新中國并沒有引進過美國坦克,它們是如何成為國防文化主題廣場的展品的呢?
仔細觀察可以發現,兩輛美國坦克身上遍布彈痕,“謝爾曼”的炮塔上甚至還有被穿甲彈擊穿后的修補痕跡,這些特征清晰表明了它們的身份——志愿軍在朝鮮戰場上繳獲的戰利品。據介紹,工程師們在維修時發現,“巴頓”坦克的炮塔上用油漆涂刷有“中國人民志愿軍十
二軍卅一師九十一團于1952年6月在金城附近繳獲”的中文字樣。作為1948年才剛定型生產的最新型號,“巴頓”坦克僅過了4年就被志愿軍繳獲,這背后隱藏著一段志愿軍步兵對抗美軍坦克“以弱勝強”的光輝歷史。
志愿軍步兵大戰美軍坦克
國防部網站的史料證實,1952年6月,志愿軍第12軍31師91團的確在金城附近的古直木里地區與美軍坦克部隊發生一場激烈的阻擊戰。當時志愿軍判斷,古直木里地區為一個南北走向的山谷,非常適合敵人同時使用多輛坦克向我縱深突擊,因此91團將反坦克防御的重點設立于此。就武器裝備而言,志愿軍與美軍的差距懸殊,91團以步兵為主,當時只有無后坐力炮和火箭筒等輕型反坦克火力,而美軍不但擁有正面裝甲連火炮直射都難以擊穿的“巴頓”坦克,而且還有飛機和火炮的支援,因此必須“揚長避短”“以巧克敵”。
91團預先在山谷構筑了以塹壕和交通壕為骨干,以射擊掩體和各種隱蔽工事為核心的3道反坦克網狀陣地。每道網狀陣地內塹壕、交通壕縱橫交錯,四通八達。當敵坦克進入我網狀陣地時,反坦克武器射手能夠迅速從坑道中出來,沿塹壕、交通壕秘密地繞到敵坦克側后,在近距離從不同的角度射擊敵坦克;情況不利時,又可以迅速隱蔽地轉移陣地。陣地前還設置了反坦克雷場,以遲滯和限制敵坦克行動。
6月13日14時50分,美軍以24輛“巴頓”坦克為先導,引導南朝鮮軍兩個步兵連,在飛機、大炮的掩護下成一路縱隊向古直木里發起猛烈攻擊。一切都如同志愿軍預先設想的一樣,當美軍坦克推進到我前沿陣地東北側時,遭志愿軍火炮攔擊,南朝鮮步兵被迫脫離坦克單獨進攻,美軍坦克則倚仗自身優勢,瘋狂向谷地猛沖。
沒前進多遠,最前面的一輛美軍坦克就被志愿軍陣地前的反坦克地雷炸毀。后面的坦克被迫離開公路,轉向谷地東側山腳下的沙河,小心翼翼地向我陣地機動。15時45分,敵3輛坦克越過反坦克壕,向第一道陣地接近。其中第一輛坦克突入我陣地時,后兩輛坦克距離尚遠。志愿軍無后坐力炮和火箭筒小組抓住這個戰機,通過塹壕迅速隱蔽接近,對該坦克發動前后夾擊。敵坦克被擊傷后,乘員企圖棄車逃跑,結果被擊斃兩人,俘虜3人。
第一輛美軍坦克挨打的同時,其他火箭筒組也迅速運動到第二輛坦克的側方,從塹壕的拐彎處突然向其射擊,當即命中坦克炮塔和履帶之間并起火燃燒。第三輛坦克沖過來試圖解圍,結果志愿軍反坦克小組利用塹壕,再次快速運動到坦克的側后方將其擊傷,美軍坦克手棄車而逃。志愿軍突擊爆破手一面消滅逃敵,一面對坦克實施爆破,第三輛坦克被徹底摧毀。
最前面的4輛坦克相繼被擊毀后,其余美軍坦克不敢貿然前進,改為停留在原地發動猛烈炮擊,企圖以火力摧毀志愿軍工事。為爭取主動,志愿軍的火箭筒班和無后坐力炮排利用縱橫交錯的塹壕大膽接近敵坦克,將距離最近的第五輛坦克擊毀。
美軍此后還出動5輛坦克,試圖搶回丟失在志愿軍陣地的被擊傷坦克。在近距離交戰中,志愿軍反坦克小組再次挫敗這次攻擊,并擊傷敵坦克兩輛。當天17時左右,剩余美軍坦克施放煙幕撤退,敵步兵分隊也全部被我防御部隊擊退。至此,古直木里地區的防御戰斗勝利結束。91團的火箭筒和無后坐力炮分隊以耗彈19發,輕傷2人的代價,取得擊毀、擊傷美軍“巴頓”坦克6輛、繳獲1輛的赫赫戰績。該戰例還被原總參謀部、軍事科學院作為經典戰例多次印發到全軍各基層單位。
繼續發揮“余熱”
朝鮮戰場上被志愿軍俘獲的美軍坦克并不少見,但美軍為避免它們徹底落入志愿軍手中,往往會出動空軍將這些不便隱藏的坦克摧毀。這輛“巴頓”坦克能完整運回國內實屬不易。
1952年,新中國成立第一批國防兵工專業,其中就包括坦克和坦克發動機專業。要學習坦克,自然少不了坦克的實物。由于當時坦克在解放軍中仍是稀罕物,剛引進的蘇聯坦克還是部隊的搶手貨,首批調撥來的大都是戰爭中的繳獲型號。在蘇聯專家的指導下,新中國第一代坦克工程師就是利用這些戰場上繳獲的日本和美國坦克,通過一次次拆裝和駕駛,熟悉了坦克的基本原理和結構,逐漸成長起來。
據介紹,這兩輛美國坦克在服務學校教學之余,還曾在電影中發揮“余熱”。例如在1962年的國產電影《英雄坦克手》里,它們就“本色”出演了朝鮮戰場上的美軍坦克,影片中“謝爾曼”坦克還可快速行駛,顯示了當時它仍保留有相當良好的機動能力。如今這些老坦克按照“修舊如舊”的要求重新修復后,又在國防教育領域繼續發揮“余熱”。▲
蘇聯坦克見證中國坦克工業成長
停放在兩輛美國坦克身旁的,是它們在朝鮮戰場上的“老對手”——蘇制T-34中型坦克和IS-2重型坦克。《環球時報》記者目睹了修復后重新開動起來的T-34:伴隨著發動機的巨大轟鳴聲,它在草地中再現了著名的“T-34沖擊”。二戰期間,被譽為“戰爭期間最好坦克”的T-34成為紅色鋼鐵洪流的象征,為擊敗納粹德國立下不朽功勛。
朝鮮戰爭爆發后,中國先后從蘇聯引進約1800輛T-34坦克,其中不少還曾赴朝鮮參戰,并取得累累戰果。如今在軍事博物館保存的那輛被授予“人民英雄坦克”稱號的215號坦克,就是其中之一,它曾先后擊毀敵M46坦克5輛、擊傷1輛、摧毀地堡26個、擊毀敵迫擊炮9門、坑道和指揮所各1個、汽車1輛。據介紹,T-34在解放軍中服役至20世紀70年代才開始逐漸退役,如今國內還能行駛的T-34坦克已經非常罕見。
但《環球時報》記者從維修它的坦克工程師那里了解到,這輛T-34的不尋常之處還遠不只是“能動”。維修人員發現,它的進氣道分布和炮塔形狀與蘇聯原裝的T-34存在明顯差異,尤其是坦克內部儀表說明文字均為中文。初步判斷認為,這輛T-34很可能是新中國早期自行組裝的珍貴文物。據介紹,20世紀50年代中后期,隨著大量蘇式坦克裝甲車輛在解放軍中服役,原先完全依賴進口的配套零件消耗量猛增,變得供不應求。為改變這種狀況,中國軍工部門積極開辟國內貨源,鼓勵各修理廠和修理營自行生產。到1956年時,中國已可生產T-34坦克的發動機和變速箱等主要部件。在此基礎上,中國軍工部門也開始嘗試利用這些自
行生產的配件組裝坦克,只是由于同期中國得到更先進的T-54A坦克生產技術,因此仿制T-34的工作就“半途而廢”了。與解放軍裝備的其他T-34后來經歷的改裝不同,相關資料顯示,這輛T-34早在20世紀50年代就由國防部調撥給學校,它“原汁原味”保留下的這些不同之處,很可能就是新中國早期嘗試自行制造坦克的寶貴證據。
與T-34同時期被引入中國的,還有IS-2重型坦克,后者也曾在二戰中立下赫赫戰功。據《環球時報》記者了解,維修人員檢測后發現,這輛IS-2坦克僅行駛了幾十公里,可以算得上是“全新”。如今該坦克的車體上開了多個觀察窗,主要是方便學員熟悉坦克內部構造。俄羅斯《獨立軍事評論》曾披露,由于價格昂貴,中國僅從蘇聯引進約70輛IS-2重型坦克,它們同樣曾在朝鮮戰場建立功勛。即便IS-2重型坦克如此緊俏,國防部仍在20世紀50年代將這輛近乎全新的IS-2調撥給學校,用于培訓新中國第一批坦克工程師,其努力掌握現代坦克技術的渴望和重視可見一斑。
國防文化主題廣場上還停放著大名鼎鼎的蘇聯T-54中型坦克。作為二戰后蘇聯研制的第一種大批量生產的中型坦克,它累計產量高達約10萬輛,先后參加了20世紀后半葉幾乎所有武裝沖突。1959年,中國生產的T-54A中型坦克被正式命名為59式坦克,結束了中國不能生產坦克的歷史。從T-34、IS-2到T-54,這三輛引進中國的蘇聯坦克見證了新中國自主國防工業的艱難起步,也為新中國坦克工程師的培養做出卓越貢獻——直到改革開放之前,很多中國坦克工程師都是通過對這些代表性坦克的拆裝和駕駛而成長起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