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蜜
摘要:中國經濟增長速度放緩甚至出現增長率明顯下降,是我國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之后的必然現象。本文介紹了中國經濟新常態的特點,認為負債背后的風險逐漸顯露,產能過剩將長期對我國經濟造成威脅是新常態下面臨的重要挑戰,與此同時,抓住機遇全面改革體制,調整經濟結構,能夠推動我國經濟持久發展。
關鍵詞:中國經濟;新常態;挑戰和機遇;經濟結構
改革開放40年的時間,中國經濟實現了跨越式增長,目前我國綜合國力位居世界第二,很多高新技術產業位居世界第一。在此種環境下,中國經濟發展進入了新的歷史時期,面對新常態,挑戰與機遇并存,中國企業應該在黨和國家的帶領下積極應對,維護勝利成果的同時,取得新的突破。
一、中國經濟新常態的特點
進入千禧年以來,中國經濟年均增長速度常年保持在10%以上,這是一個巨大的比例。在2012年之后,中國經濟增長速度逐漸下降,自2017年開始,GDP增長速度首次降到7%以下,是近30年來的最低值。隨之而來的,是我國經濟產業結構出現了巨大變化,我國作為工業大國,工業生產在國家經濟總量的占有比重已經被服務業超過,自2015年開始,服務業的總產值超過總量的一半。不僅如此,以大型國有企業為主導地位的經濟結構和生產模式逐步轉變為以消費需求為主體的產能結構。從2006年開始,消費總量超過了投資總量,到了2012年,全國消費者對經濟增長總量的貢獻度達到52%[1]。在此情況下,中國的經濟結構發生了根本性改變,市場經濟逐漸在經濟行為中占據主導地位,由此可知,中國經濟已經進入了新常態。全國范圍內普遍存在的情況是,單純靠投資擴大經濟增長的時代已經一去不返,因此面對經濟新常態,采用合理手段促進消費,以消費者為主體,提高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是當前中國企業和社會各界的共識。
二、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遇到的挑戰
(一)負債背后的風險逐漸顯露
在經濟高速增長時期,發展機遇遍地走,加之國家出臺了各項政策予以鼓勵,很多企業和個人壯著膽子,利用銀行貸款作為啟動資金,獲得了成功。然而在經濟新常態下,很多企業管理者缺乏系統經濟知識的弊端已經初步顯露,在抗風險能力不足的情況下,盲目擴大了經營范圍。而近年來的經濟增長速度顯著下降,回款不及時,導致負債背后的風險逐漸浮出水面,當前眾多企業特別是中小型企業負債率居高不下,一旦資金鏈徹底斷裂,后果十分嚴重。
(二)產能過剩對經濟的威脅長期存在
中國擁有將近14億人口,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內,新行業的興起給我國社會注入了活力,同時為經營企業帶來了豐厚的利潤,致使大量人員跟風,雖然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行業的繁榮,但隨著飽和程度日漸提高,產品的實際生產數量遠遠超過了社會需求量,特別是相關產業鏈內憑借依靠關系存活的企業,在產能過剩的情況下面臨著倒閉、大量人員失業的危險。很不樂觀的情況是,產能過剩對中國經濟的威脅將會長期存在,如果不能進行及時調整、找到新的市場出路,會對相當數量的行業造成巨大沖擊。
三、新常態下中國經濟的機遇
(一)促進體制改革全面進行
在西方社會對中國長期存在的認識偏差中,中國經濟的體制一直是首要攻擊對象,特別是在市場經濟中,很多西方經濟學家無法對政府參與控制的國企完全信任。因此,在新常態下,中國應該抓住機遇,促進體制全面改革,不斷完善市場運行機制,補充短板。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就當前經濟制度改革方案做出了明確指示,在未來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完善經濟制度,讓消費者真正成為市場主體;在運行過程中,實行簡政放權,在資源配置中徹底發揮市場的作用。不僅如此,隨著消費者權益意識的不斷增加,更多的企業需要調整經營思路,特別是一些在市場中處于“壟斷”地位的行業,如電力企業等,應該根據人民日益增長的對高質量產品的消費需求,完成對自身經營模式的改革,倡導服務性思維,以消費者的要求為核心,對產品進行升級,全面提高企業的綜合競爭力。
(二)調整經濟結構,推動經濟持久發展
雖然經濟增長速度逐漸下降,但是我國人口總數畢竟位居世界第一,14億人口的龐大消費能力是全球各個國家都不能忽視的。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歷史最佳時期內,國人更加注重中國經濟的多元化發展,特別是對新的消費模式和商業模式,相關部門應該加大扶持力度。在一些高新技術產業、電子商務、國產汽車、高端消費品等行業繼續開拓創新,領先世界。產能過剩的問題較為集中在輕工業制造和加工業,在過去很長一段時期內,這些行業雖然解決了大量的人口就業問題,但流水線作業的生產模式技術含量較低,已經不能滿足當前中國經濟發展的需求。因此,從全國整體大局出發,不僅調整經濟結構,還應該從高等教育、中高職教育、社會成人教育等方面入手,讓更多的傳統流水線產業工人學習當前社會新興行業的專業技術,利用再就業的機會,主動探索促進經濟增長新的契機。當前基于互聯網的網購、電商帶動了快遞行業的全面發展,不同于大眾認知中的快遞配送,順豐、德邦、京東等行業龍頭涵蓋了物流、倉儲、中轉等多個專業性較強的技術部門,優化配送線路、合理節省成本、高額的提成使很多人才投入其中。可見,在經濟新常態的歷史時期,機遇與挑戰并存,除了國家政策的宏觀引導外,中小企業和個人應該積極融入市場,找尋最適合自身發展的道路,保衛我國經濟已經取得的勝利果實,讓中國經濟再次騰飛[2]。
四、結語
在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的歷史時期,廣大企業和個人應該認清形勢,對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進行更加深刻的理解,在黨和國家的政策調整下,積極應對來自國內國際的挑戰,抓住歷史機遇,調整自身經營結構,加強企業抗風險能力,在更加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
參考文獻:
[1]于擁軍.新常態下中國經濟發展態勢及結構動向研究[J].現代營銷(下旬刊),2020(01):6-7.
[2]班玉豐.淺談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遇到的挑戰和機遇[J].中國集體經濟,2019(16):3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