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金融科技被廣泛地應用于金融行業,在實現金融行業高質量服務、高效率運作及防范金融機構中出現的各種風險非常重要的影響。新形勢下,金融機構加大對金融科技行業的資金投入,一方面可以更好提高金融機構的服務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提升金融科技行業的技術提升,更好地為金融機構提供各項技術的支出。基于此,本文基于新形勢下,概述金融機構與金融科技行業的發展現狀,以及金融機構對于金融行業的投資現狀,發現投資過程中金融科技行業存在一定的風險,故提出從宏觀、中觀與微觀等層面加強對于金融機構與金融科技行業的監管,最終實現金融機構對于金融科技行業更好的投入。
關鍵詞:新形勢下;金融機構;金融科技行業;資金投入;現狀;發展趨勢
一、新形勢下金融機構與金融科技行業發展現狀
新形勢下,中國的發展逐漸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持續下,進入到改革發展的深水區,也在國際當中面臨著一超多強的格局,和平共處與發展成為當前世界各國的正在不斷追尋的目標,故新形勢也被稱之為新常態。新形勢下,中國經濟結構發生變化的同時,經濟實力也在不斷提升。其中就包括新形勢下中國金融機構與金融科技行業的發展與前進。
金融機構屬于金融體系中的一部分,是從事與金融行業有關的金融中介機構。金融結構涉及的范圍較為廣泛,包括銀行、證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等。金融機構同樣具有放貸的功能,幫助部分公司解決財務問題,實現資金周轉,但相較于銀行的利息來說,金融機構的利息較高。但金融機構對于用戶借貸的手續簡單,不需要煩瑣的借貸手續或者相關文件證明。金融機構按照地位與功能可以分為四大類,央行、銀行業金融機構、非銀行金融機構、中外合資金融機構。
金融科技可以簡單地理解為金融行業與科技行業,通過依托各類科技手段不斷對金融行業所提供的產品服務展開創新與升級,進而提升金融行業的做事效率,降低運營成本。金融科技的發展與創新主要由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新興前沿技術推動,為金融行業和金融機構提供更多新的業務和服務模式、新的技術應用等。金融科技也因此在互聯網信息技術的影響下,使得金融行業、學科的研究邊界不斷被突破與重構。
新形勢與信息化時代背景下,金融科技的創新與可持續發展都會為金融行業機構帶來新的變革與持續發展,為國家、社會與人民帶來更多的福利。對此,金融機構對于金融科技行業的投入是當前維持金融機構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抉擇,也是時代對于金融機構轉型升級的硬性要求。金融機構投資金融行業,不僅可以維護國家金融發展的安全,也是助力中國金融行業崛起,實現彎道超車、普惠民生、實現“一帶一路”建設發展的關鍵渠道。
二、新形勢下金融機構對金融科技行業的資金投入存在風險
(一)合規風險
金融科技的發展離不開數據的積累與支撐,實現數據可持續地提供也是金融機構運作的基礎,也是金融機構運用科學技術展開風險管控的前提。早在2015年開始,央行已經同意芝麻信用、騰訊征信等8家涉及金融的機構可以試開展個人征信業務,并于2018年央行為8家結構共同作為股東的百行發放相關征信的牌照,3年的有效期,由這8家機構為個人辦理征信業務。通過上述案例可以發現,國家對于機構的數據合規的使用保持十分謹慎的態度。所以,當前金融機構投資金融科技行業,在獲取相關外部數據過程中,若使用、存儲、使用時不符合國家標準要求,將會使相關金融機構面臨合規風險。而且,由于外部數據信息對金融機構需要對風險預判、預警等方面的要求特別高,驗證時易出現風控模型不可靠問題。數據獲取也會面臨著監管法規不完善等導致數據獲取的不穩定。金融機構在使用金融科技技術存在與監管法規不匹配的技術合規。一方面監管往往是對金融機構的相關業務進行監督,所以無法做到提前監管;另一方面金融科技是為了提高金融機構的效率,但新技術也會出現負面影響與滯后性,監管法規也無法保證全程監控。因此,金融機構使用科技對業務的升級與創新發展中容易與監管合規存在難以調和的矛盾。
(二)技術風險
技術風險是金融科技行業在對人工智能、云計算與大數據等技術的使用、開發與測試過程中,在某一環節可能出現的技術錯誤,從而造成信息泄露,及被病毒入侵等風險。例如在大數據技術與云計算使用過程中,由于收集與存儲的客戶數據信息較為龐大,且有著加強的依賴性,一旦技術在開發、測試與使用過程中某一環節出現失誤,將會導致大量的客戶信息被泄露出去,極易威脅到客戶的人生與財產安全。而且多數金融機構都使用外部金融科技公司或者第三方互聯網平臺提供的信息技術,若第三方公司或平臺出現技術、破產等方面的問題,都會導致金融機構運作出現停擺,加大外部風險和系統風險的入侵。
(三)操作風險
多數操作風險的產生都人員自身綜合素質相關。例如安全意識淡薄、操作缺乏規范與標準及管理層面缺失等問題都會導致出現風險。金融機構若是出現操作不規范,操作口令失誤,以及對于規章制度的漠視與不管不顧都會出現操作風險。對于金融機構交易對手、競爭對手與合作對手來說,若是出現操作程序不了解、陌生,只會程序化、簡單的操作,則會出現“非惡意與不知情違約”等的風險,不僅會進一步加大風險不確定性,也會出現信用風險。據相關數據統計,金融機構出現的數據泄露,30%都是有內部人員道德缺失與操作不規范造成。
(四)數據安全風險
當前很多互聯網、支付、物聯網等所有金融科技行業使用基礎技術實現金融機構運轉,都嚴重依賴著數據、網線與光纜等基礎設施,而這些設施與技術若在某一環節出現問題,則會嚴重影響金融機構的數據信息安全。而且據相關報告顯示,當前在金融行業的數據安全方面,多數金融機構在安全管理工作中主要重點放在測試、運維與上線階段,而在設計與編碼等的階段非常缺乏安全的考慮。金融機構在對金融科技行業投入過程中,由于技術本身存在的缺陷問題會被惡意攻擊,或者金融科技行業安全意識跟不上技術的進步及金融機構盲目投入金融科技行業,都會使自身被惡意病毒攻擊造成新的泄露。
三、新形勢下金融機構對金融科技行業的資金投入解決對策
(一)宏觀監管
為避免金融機構在對金融科技行業資金投入過程中存在各種各樣的風險,要對于金融科技行業先展開宏觀的監管。首先,政府應該加快完善對于金融科技行業的監管體制。近年來,中國在對于金融科技行業的監管愈加的重視。2017年,央行金融科技委員會正式成立,承擔金融科技行業發展戰略制定與政策指引,并不斷完善適合國情的金融科技行業的管理調理與使用政策。2019年,央行成立宏觀審慎管理局,加大對金融風險工作的防范與治理,實現金融科技行業的健康發展。通過國家的努力,較為明確監管體制初步形成,例如宏觀審慎管理、科技監管的底線原則以及合規監管等等。其次,出臺相關監管政策。雖然有了許多監管機構,但仍需要政策的輔佐,確保監管機構的持續運作與發揮其最大的力量。最后,是對科學技術的監管。金融科技離不開科學技術,因此加強技術監管,一方面是為了保證技術沒有被圖謀不軌之人亂用,另一方面也確保金融科技行業可以合理運用科學技術,保障金融機構的可持續發展。
(二)中觀監管
在金融科技監管的過程中,行業的自律也是監管的重要層面與途徑。金融科技行業本質是金融,應將自律規范管理納入相應的金融科技行業,主推實現對于金融科技的科學監管。金融科技行業具有跨國、跨部門等的特征,也因此在金融科技行業內很難形成統一的行業標準與法律法規。對此,國家、社會和金融行業可以成立相關金融科技行業自律組織或者部門,制定一些與金融科技相關的規范條例,促使各部門間展開合理的合作與運作。總而言之,應對金融科技行業的發展明確行業主體與章程,實現金融行業自身的監管,從而確保國家政策無法觸及得到地方,金融行業可以再不觸犯法律的前提性自行解決。金融科技行業也要加強自身標準化建設、高素質管理人才引進、消費者與合作者的保護及完善相關基礎設施等,實現金融科技行業的真正自律監管。
(三)微觀監管
最后是對于金融科技行業的微觀監管,進而保障金融機構可持續對于金融科技的投資。金融科技與金融機構作為金融行業發展的主體,可以從兩個方面展開對兩者的微觀監管。從外圍的角度看,主要是合規監管,通過與相關監管部門的合作,加強自身監管系統。也可以將自身的自律積極性調動起來,與行業監管聯手展開監管,也是對于行業自律的響應。從內部的角度看,一是建立健全金融機構與金融科技行業的風險治理框架與內容,完善全面監管管理體系;二是加強兩個行業資深風險文化的建設,強化危機意識;三是構建數據監測與治理體系,制定統一的標準與風險視圖;四是優化與創新金融機構與金融科技行業風險監測、管理、預警等機制,豐富風險應對的方式方法;五是對于風險管控團隊的搭建與培養。
四、新形勢下金融機構對金融科技行業的資金投入未來發展趨勢
信息時代與新形勢的影響下,未來金融科技行業的發展速度將會越來越快,各項技術也將會進一步實現創新、完善與新出現。加之,人工智能、云技術與大數據等技術正逐漸與金融科技行業實現融合,也日益成為未來金融科技行業的發展趨勢與發展方向。當然金融科技行業在發展過程中也會遇到各種風險。對此,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優化金融科技行業的發展與監管,保障金融機構對金融科技資金投入的可持續性,助力金融機構的深入發展。
第一,優化人工智能在金融結構與金融科技行業中的應用。借助人工智能,金融機構可以快速地對于客戶數據展開結構化處理,快速匹配客戶需求,進而幫助金融機構選擇合適的金融科技行業。金融科技行業通過人工智能技術可以避免技術人員在操作過程中出現小問題,并未技術的創新與發展方向提供新的思路與標準。第二,發揮區塊鏈在兩個主體中的應用。金融機構可以通過對于區塊鏈運用,可以實現數據分布式存儲、時間有序、賬本加密等,實現數據價值的點對點傳播。通過區塊鏈的共識機制、代碼編程等技術,都可以在對金融機構與金融科技行業的創新發展起著重要的影響。第三,發揮云計算與大數據在金融機構與金融科技行業的深層次應用。未來大數據、云計算技術將越來越成為時代發展的重要推動力,助推經濟科技走向更加智能的化,進而促使社會的進步,金融行業的繁榮壯大。
參考文獻:
[1]俞勇.金融科技與金融機構風險管理[J].上海金融,2019(07):73-78.
[2]孫娜.新形勢下金融科技對商業銀行的影響及對策[J].宏觀經濟管理,2018(04):72-79.
作者簡介:
葛曉偉(1981.07.24),女,吉林松原人,碩士,廈門工學院商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宏觀經濟,金融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