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大數據時代的全面到來,地方財政治理開始廣泛運用大數據提升財政治理工作。但由于大數據應用技術手段較為落后,導致地方財政治理質量和效率低下。如今政府機構開始全面深化改革,在此背景下需要完善地方財政治理過程中大數據的應用技術手段,提升地方財政治理工作質量,并與地方政府協調發展,提升地方經濟進步。本文將首先提出大數據在地方財政治理中的應用困境,然后提出相應的解決策略,期望能不斷完善地方財政治理工作。
關鍵詞:大數據;地方財政治理;財政扶貧資金
黨的十九大中將“精準脫貧”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三大攻堅戰之一,為此中央與地方各級財政投入大量財政資金,以期在2020年完成7000多萬農村貧困人口的脫貧任務。該項工作涉及的范圍廣,受益對象亦是千差萬別,給地方財政治理帶來一定挑戰。但是隨著大數據技術的加入,各級地方財政實現了信息化轉變,為財政改革提供了重要方向,財政扶貧資金實現了有效管理,地方財政治理也愈發規范。
一、大數據在地方財政治理中的運用困境
(一)缺少頂層設計和統一實施的機構
國家將信息系統建設的權利賦予地方政府,并采取歸口管理的方式,國家層面未對其進行統一規劃指導有以下負面影響:第一,數據標準和編碼難以統一管理,導致信息化監督體系難以實現層級間透明,不利于信息的有效共享,財政部門內部、財政部門與其他部門以及政府部門與外部企業組織間,信息壁壘、不對稱的現象仍然存在,該種現象不利于大數據技術對財政扶貧資金進行有效監管;第二,地方政府對于大數據技術的儲備不足,且缺乏主動建設大數據技術的能力和動力。國家要求建設高質量信息系統,但是由于地方財政缺乏技術的標準和儲備,增加了地方政府內部信息溝通的成本,降低了信息報告質量。比如,基層財政部門需根據各類統計口徑將不同信息輸入至不同的系統,增加了工作人員的負擔;扶貧資金動態監控平臺未與國庫支付系統直接聯系,資金在中間庫轉換過程中需要進行人工干預,會影響信息及時性和數據準確性。地方政府運行依托于地方財政關系,地方財政關系由各類利益主體組成,不同利益訴求都會對地方財政質量和地方政府內部控制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多主體的結構責任、預決算制度、義務聚焦等都不一致,導致發展不均衡,加之各主體過于追求利益,導致財政和內控無法有效協調。運用大數據技術的目的就是為了協調多主體利益,從整體利益出發建造公共財政治理權利約束制衡機制,讓多主體在財政治理過程中均衡發展。
(二)大數據信息共享困難
地方財政支出結構由權力主導和利益主導部門結合而成,權力主導模式適用于小規模地方財政治理,便于明確層級責任,主要優勢體現在信息收集、加工和政策制定方面。利益主導模式隨著利益訴求的變化不斷侵蝕權力主導模式,該種現象極易出現信息壁壘、形成信息孤島。由于財政部門還未對數據格式和接口標準進行統一管理,導致數據信息無法共享,影響財政治理工作的質量。其原因是部門受利益影響在搭建共享信息平臺過程中無法真正實現財政信息的公開透明。而大數據運用正是要改變該種現象,促進財政信息透明化,讓財政信息實現有效共享,使地方財政支出朝著扁平化結構方向發展。
(三)大數據專業化處理能力不足
目前地方財政治理過程中數據標準不統一、數據編碼技術缺乏規范性、信息技術集成度較低、專業人才隊伍建設有待加強,導致大數據技術無法充分發揮其自身能力,影響著地方財政治理結構。地方財政治理并未建立獨立數據信息平臺,缺乏專業化技術部門,所以目前想要實現數據的高度集成,還需要進行專業的大數據化技術培訓,否則難以真正實現財政治理信息化。
二、提升大數據在地方財政治理中的應用策略
(一)構建財政大數據中心
對海量財政數據進行價值分析可借鑒材質信息碎片化問題,對優化財政業務流程有巨大幫助,也是指導地方財政建立透明化信息監督體系的關鍵。嚴格控制支出、以優先政策對資源進行有序分配、高效運作管理是財政治理的主要目標。財政治理過程中的固化收入、支出等可為決策行為目標的傳遞和實施提供有效保障。固化流程可與不同控制方式之間進行相互制約,對控制方式進行有效監督,比如預算與支付的管理、收支與現金的管理、債務與現金及評價管理等等都相互關聯、相互制約,如此也可提升財政扶貧資金監管工作質量。優化財政業務的流程是構建財政大數據中心的關鍵,是實現統一管理的核心,通過對大數據的應用發展趨勢分析可確定其有四個核心任務:第一,構建統一標準、平臺、格式,并覆蓋全國、橫跨各級政府部門的集成式財政大數據中心。對每個企業、每級政府、每個家庭、每個人的原始財政數據進行及時的掌握,這些信息也是實現大數據財政治理的基礎。第二,對政府信息聯網進行全面普及,整合公民戶籍、機動車、結業、保險、住房、存款、證券、學歷等等數據信息,加強對個人數據的對比,準確判斷對建檔立卡貧困戶下發的扶貧資金,避免出現應收未收和不正當支付的現象。第三,對財政數據進行深入挖掘,為財政決策提供依據,對財政收支數據進行動態監控,實現多層次、跨級、跨年度、跨系統的財政數據綜合分析,讓財政收支預測、績效評價、管理決策等等皆有準確數據為分析提供支持,提升數據分析準確性。第四,讓信息服務和智能查詢更加靈活便捷,讓所有居民、企事業單位的財政數據實現共享并接受社會監督,推動社會發展。
(二)完善財政信息管理,實現信息共享化、透明化
完善財政信息管理需做好以下幾點:第一,堅持信息民主化,確認信息為公眾服務理念。第二,保證信息記錄及時性,信息收入、支出、中轉等各個環節都要通過信息化技術進行及時記錄。第三,政府財務會計管理需以財政收支為主。第四,政府財政報告需采取利益主導和權力主導結合模式,對立法機關、上級主管、社會工作進行全面的財務收支信息陳述。第五,事前、事中、事后皆要進行信息分析評價,在分析過程中發現問題要及時解決。同時為提升財政扶貧資金信息透明化,需要通過財政大數據中心與扶貧、民政、教育、人社、公安、市場、銀行、稅務部門之間實行數據共享,實現跨平臺、跨行業的數據共享,為多維度數據分析提供數據支持,提升財政扶貧資金管理質量,完善地方財政治理工作。信息共享化、透明化是政府部門的責任和義務,公民對政府信息具有知情權,通過對政府財政信息進行公開能夠讓社會民眾對其進行有效監督。在政府信息披露的過程中需要保證信息可被公眾及時獲取;政府需提供預算執行及財務狀況等信息;披露要及時;披露信息要確保其真實性,所以政府財務報告需接受獨立審計。
(三)強化財政系統大數據人才隊伍建設
大數據技術無法在地方財政治理過程中充分發揮自身能力的原因是缺乏專業的技術人才,在大數據技術廣泛發展的時代下,地方財政系統必須要重視人才的培養,以適應新時代的新型監管模式。比如招聘既懂財政又懂信息化技術的復合型人才;對現有財政干部進行教育培訓,讓其充分了解新時代大數據技術,并經過學習將其運用到實際工作中去;與相關高校合作,解決大數據監管過程中的復雜問題;聘請專業人員參與到地方財政治理大數據監管項目中來。總而言之,想要推動大數據技術在地方財政治理中的應用必須要重視人才的培養工作。
三、結語
大數據是提升地方財政治理能力,推動財政制度現代化改革的重要技術,同時也為解決財政扶貧資金管理提供了堅實的信息技術基礎,對完善財政治理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地方財政部門在進行財政治理過程中必須要正視大數據技術的應用,改善傳統的觀念思想,不斷招聘專業技術人才推動地方財政的大數據管理,讓財政信息真正實現統一化、透明化、共享化。
參考文獻:
[1]本刊評論員.適應時代要求,用大數據技術提升財政治理水平[J].財政監督,2019(23):1.
[2]陳建華,曾春蓮.地方財政治理中大數據運用研究——以地方政府內部控制為例[J].北京行政學院學報,2019(06):47-54.
[3]吳磊.“大數據+”財政扶貧資金監管:機遇、挑戰與進路[J].財政監督,2019(11):10-13.
[4]馬洪范.大數據時代的財政治理[J].地方財政研究,2017(12):4-9+14.
作者簡介:
韓月,開魯縣財政局財政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