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翌
摘要: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國家確立了國民的社會保障權益,通過各種制度和政策,逐步增加并實現了這些權益。新中國成立后的30多年,工薪勞動者及其家庭享有相對充分的社會保障權益,而其他社會成員的社會保障權益相對較少。改革開放以來,工薪勞動者社會保障權益的實現方式有所轉變,農民及其他社會群體的社會保障權益逐步增加,但這種權益的設置和實現機制依然存在諸多缺陷。在國家治理現代化進程中,社會保障領域需要深化改革、優化資源配置,使國民社會保障權益更加公平、更加穩固。據此建議,建立國民基本保障權益清單,完善社會保障治理體系,優化社會保障制度運行環境。
關鍵詞:新中國;國民社會保障權益;進步;展望
在當今社會中,風險保障是社會每個成員的基本需求之一,其主要原因在于當今社會風險時刻存在,同時還是無處不在的。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通過建立社會保障制度,為其國民的基本風險提供基本保障。因此,社會保障權已經被公認為現代國家中國民的一項基本權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后,國家逐步建立起一套全新的社會保障制度,初步確立了國民的社會保障權益,并使這種權益隨著經濟社會發展而逐步擴展。隨著國家治理現代化的不斷推進,國民的社會保障權益將更加穩固。
一、全新社會保障制度建立與國民社會保障權益之初步確立
(一)國民社會保障權在憲法中得到確立
社會保障權是國民的基本權益,這種權益的確立必須有憲法依據。這部臨時憲法對于社會保障有一系列重要規定。其中第25條就革命烈士、軍人家屬、殘廢軍人和退伍軍人的保障待遇做了規定,這是軍人保障、社會優撫制度的基本依據;第32條就工薪勞動者權益作了規定,包括勞動者參與企業管理、勞動合同、勞動時間、最低工資、安全生產等,其中特別提到“逐步建立勞動保險制度”;第48條對國民健康權和婦女兒童權益作出了規定。
(二)國民社會保障權益的逐步落實
以《共同綱領》和1954年《憲法》為依據,中國政府陸續制定了一系列社會保障制度和政策,使得國民的社會保障權益逐步落到實處[1]。
在勞動保險制度建立并實施之后,國家逐步頒布了一系列單項政策,形成了公職人員社會保障制度體系。一是從1951年開始,國家陸續頒布過有關公職人員退休退職及其養老金的多項政策,此即退休金制度。二是公費醫療制度,即由國家財政承擔公職人員的醫藥費用[2]。1952年的實施范圍是黨政機關和事業單位的工作人員,1953年擴展到鄉干部和大中專在校學生。三是1952年明確了機關工作人員病假期間的工資待遇,此即職業傷害保障制度。四是1955年明確了女職工生育的有關政策,此即生育保障制度。
二、社會保障制度深化改革與國民社會保障權益之穩固
我國社會保障事業在我國成立以來隨著國家不斷的發展已經有70年的歷程了,同時我國保障事業在此期間也取到了很大的成就,特別是在國民社會權益的確立和擴大,充分顯示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和中國社會的文明進步[3]。同時,我們需要指出的是,社會保障領域還存在許多問題。公民社會保障權益的設置和落實還存在許多不足,與國家治理現代化的要求還有很大差距。因此,必須深化社會保障制度改革,優化社會保障。配置資源,使人民社會保障權益更加穩定,使社會保障制度為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作出更大貢獻。
(一)建立國民基本保障權益清單
隨著時代的進步,人們開始從人權的視角理解社會保障權。雖然各國的制度模式和運行方式不同,但都是為了使社會成員能夠對基本生活有穩定的安全預期,并以此為基礎就其個人的其他風險作出適合自身特點的風險管理計劃,從而使社會各階層能夠和諧相處,以實現百姓安居樂業、國家長治久安之目的。
(二)優化社會保障制度運行環境
國民社會保障權益的有效落實,不僅取決于社會保障制度尤其是基本保障制度之優劣,還與社會保障制度的運行環境密切相關。在經濟社會加速轉型的背景之下,需要充分重視社會保障制度運行環境的變化,并根據這種變化對社會保障政策及時作出相應的調整。
三、社會保障制度改革與國民社會保障權益之擴展
80年代以來,我國的市場經濟體制改革逐漸展開,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國社會保障制度弊端逐漸的表現出來,影響了部分社會成員社會保障權益的落實。為此,國家在社會上予以保護在障礙領域進行了一系列改革,旨在更有效地實現公民的社會保障權利。經過長期的探索,逐漸實現了社會化。確保制度轉型和人民社會保障權益擴大。
(一)對國民社會保障權益理解之變化
1982年憲法中最重要的變化是把“勞動者”改為“公民”。這是一個重大變化,即明確社會保障權由勞動者權益擴展為國民權益[5]。事實上,在改革開放前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階級和階級斗爭的觀點對于社會保障權益的理解和具體制度安排都有一定的影響,例如,工薪勞動者與非工薪勞動者的社會保障權益有差別,尤其是農民與工人、干部之間的社會保障權益有很大的差別。
(二)實現社會保障權益方式的變化
80年代以來,改革開放在我國逐漸的展開。首先是在農村開展的經濟體制改革,逐漸的展開的城市改革這是艱難的、曲折的、但富有成效。在這一過程中,原有的社會保障制度需要改革,以此來達到經濟體制新的需求。在我國農村,經濟集體力量越來越弱的原因是由于實施了家庭承包責任制,一些地方集體經濟甚至解體,原有的五保供養制度和合作醫療制度難以為繼的局面,一些地區開始探索五保供養對象。一些地區開展了災害保險、計劃生育保險等,探索通過保險保障農村風險的途徑。
四、結論
我國經濟開放和體制改革以后,廣大人民群眾的思想與生產力得到了解放。西方發達國家的經驗無論在學術界還是在政治上都受到中國人的重視。社會各界,也就是說全國公民重新認識了我國社會保障事業發展的目的與方法,社會保障觀念開始發生變化。最大的變化是使社會保障權成為一項基本的國家權利,并通過憲法將其從工人的權利擴大到國家權利。
參考文獻:
[1]劉娜.我國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存在的問題及完善策略[J].勞動保障世界,2018(1X):10-10.
[2]陳愛武.新中國70年婦女人權保障之回顧與展望[J].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大學學報),2019(5).
[3]萬明鋼,海路.新中國成立70年少數民族教育發展的回顧、反思與展望——萬明鋼教授專訪[J].民族教育研究,2019(4):5-10.
[4]石穎.新中國70年產權改革:歷史脈絡、演進經驗與改革展望[J].產權導刊,2019(10):5-9.
[5]金利霞,黃耿志,范建紅,etal.能動性視角下中國新工人空間生產的研究框架與展望[J].地理科學進展,2019,3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