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成
摘要:跳遠是人盡皆知的運動項目,其不僅考驗運動員的彈跳能力,同時還考驗運動員的助跑能力,總的來講,跳遠運動對人們身體素質方面的要求非常高。因而諸多高校開始嘗試著采取能夠行之有效地提升運動員運動能力以及身體素養的組合訓練法,旨在以此來助力運動員提升自己的個人跳遠能力。制定符合運動員需求的訓練方法對運動員自身來講極為重要。本文就跳遠訓練中運用組合訓練法的方式作出了簡要探析,以求能夠為有關單位提供借鑒作用。
關鍵詞:跳遠訓練;組合訓練;助跑能力;彈跳能力
所謂組合訓練法就是借助于多種并不相同的訓練手段,在實際訓練中予以組合應用,去除各種不科學的訓練方式,采用科學合理的訓練方式提高訓練質量。在正常情況下,組合訓練法能夠有效契合運動員的個人身體素質狀況,將數種不同的訓練模式轉化為一套鍛煉模式,以此來在后續訓練活動中不斷強化運動員的綜合素質,實現其能力的全面發展。組合訓練的應用往往能夠帶來極為可觀的訓練成果,極為有效地強化運動員的綜合能力。
一、跳遠運動中采用組合訓練法的重要性
跳遠項目對運動員的要求通常有下述兩點:首先,對運動員身體素質方面的要求;其次,對運動員個人技巧方面的要求。在傳統的訓練活動中,運動員通常會在各種高強度訓練下突破自我極限,以求能夠通過身體素質的提升獲取跳遠距離的提升。雖然此種訓練模式能夠取得相應的成效,但是根據實際調查情況來看,在20世紀中有80%以上的跳遠運動員在60歲之后半月板受到嚴重磨損,甚至造成無法行走等問題。因此如何在切實有效地保障跳遠運動員的身體健康的前提下,保證運動員的運動能力的提升便成為不得不解決的問題。
組合訓練法是近幾年非常流行的熱門訓練方法,多種訓練方式的組合是此種訓練法成功的關鍵。不同的訓練方式需要按照相應的順序編排,以此來行之有效地強化運動員的身體肌肉,助力其形成更為良好的身體素質,鞏固運動技術。現如今,諸多高校均開始嘗試性地開展組合訓練活動,通過安排豐富充實的訓練內容,使訓練能夠更為有效地滿足運動員需求,充分激發運動員的個人潛能。在進行實際訓練的過程中,教練需要深度結合運動員的身體素養以及項目的特性,為其安排具備充足針對性的訓練技術,從而有效提升其運動興趣以及運動積極性,當充滿熱情地參加到訓練中,所能夠達成的訓練效果也將會更為有效,從而實現身體素質的全方位發展,提升技術水準。最后,組合訓練法是根據不同訓練模式組合而成,因此在大量交換訓練中,往往能夠有效減輕運動員所產生的心理壓力。
二、跳遠訓練中組合訓練法的基本內容
在應用跳遠訓練中的組合訓練法之前需要先行明確訓練目的、訓練任務以及訓練要素,保證各項因素均和學生的身體特征存在相應的關聯,用以實現因材施教的重要目標,行之有效地促進學生跳遠能力以及身體素質的提升。其次則需要考量訓練時間的長短以及訓練所使用的工具,尋求和運動員本人水準相互匹配的訓練模式。一般來講,為保證訓練模式能夠滿足訓練員的正常訓練需要,教練在開展組合訓練活動的時候通常會從如下訓練模式,用以強化學生的綜合素養。
素質組合訓練:快跑50米→跨欄→跳深按30米跨步跳→快速跑50米→肩負杠鈴40公斤交叉跳→助跑投實心球。
素質與技術組合訓練:快跑50米→助跑頭頂實物→后拋實心球→助跑做跳遠空中動作→負重跳蹲→立定跳遠。
專項技術訓練:專項助跑聯系→五步助跑起跳騰空練習→立定跳遠→原地擺臂,跳躍擺腿聯系→進行完整練習。
由于組合訓練的內容量較多并且強度均比較高,因而在訓練的時候要循序漸進,在練習的過程中則需要注重實現上肢與下肢的交替性鍛煉,盡可能地避免負荷長時間集中在某塊肌肉上,否則很有可能導致肌肉過度疲勞,威脅到運動員的身體健康。在開展素質組合訓練的過程中,首先以50米快跑為開頭,而后要求運動員跨欄,根本目標是為促進運動員的血液循環,促使運動員的肌肉獲得初步活動,也就是廣義上的熱身運動,為后續的高強度訓練做相應的準備。而跳深按30米跨步跳則主要用于發展運動員的自我彈跳能力,做此項練習的時候,運動員需要快速跳起,同時后腿需要盡可能地抬高送髖,這樣才能夠達成預期訓練效果。在進行組合訓練的時候,需要保證不斷交替練習內容,促進上肢與下肢的反復運動,以此來有效消除機體疲勞。
實際上,田徑項目中的每個單項均存在著或多或少的關聯,尤其是跳遠項目中的諸多跑步元素,將此類元素融入跳遠聯系中將會有效提升學生的專項能力。在安排訓練時間的過程中,應該重點開展基礎性技術練習,不能盲目求快、急于求成,如果尚未打下良好的基礎,那么后續訓練必然會受到巨大的影響,所以在開展專項技術組合訓練的過程中,教練應該盡可能地安排相應的助跑訓練,用以全面增強運動員的實際能力,為后續鞏固技術動作奠定下堅實的基礎,在安排組合訓練的時候應該重點關注動作質量,同時將素質訓練和專項技能訓練進行有效結合,給予學生更多觀察體驗的時間,促使學生形成更為深刻的認識,久而久之便能夠提升訓練水準,促進學生的成長。
三、有關跳遠訓練中組合訓練的建議
首先,需要契合實際情況來安排訓練內容和訓練時長,在業余體校的訓練過程中,不管是訓練時間、訓練場地還是訓練器材都是存在限制的,安排訓練內容的過程中應該充分考量每節課程的訓練量與訓練強度,作出科學合理地安排。如果運動員無法按照規定完成相應的組合訓練,那么就很有可能導致訓練活動流于形式,無法達到預期標準。因而絕對不能簡單地將組合訓練轉化為多種訓練手段的融合,而是需要環環相扣,突出相應的訓練強度與訓練量,以此來滿足學生群體的需求,提升訓練水準。
其次,需要充分契合運動員的生理特征,因材施教地安排訓練內容。每位學生均處于生長發育的關鍵階段,此時其身體骨骼組織的發育過程仍舊在不斷持續,而自身肌肉的發展則相對處于薄弱階段,尤其是運動性器官的發展尚且較為短暫,此時不能過多地強調運動量多、運動強度大,而是需要對學生區別對待,通過多元化的組合訓練方式,提升運動員的身體素養以及其跳遠專項能力。
最后,組合訓練的方式需要多種多樣,只有這樣才能有效調動學生群體的學習興趣,促使其更為積極自主地參與到相關活動中,在開展組合訓練的過程中,教練不應該拘泥于固定的訓練模式,而是需要積極地調整練習手段,及時提出部分符合學生興趣需要的問題與要求,以此來充分調動學生群體的學習積極性。在組合訓練中,任何項目的運動強度都不應該超越基本限制,用以避免運動員出現過勞的問題,分散其自身精力,影響到后續訓練的質量與效果。
四、結語
總之,通過對多種多樣的訓練模式的有效融合,不僅僅能夠為學生創設并提供絕佳的訓練幫助,而且還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群體的訓練積極性與訓練熱情,這對提高學生參與度,提升學生的個人訓練質量來講,具有非凡的意義。組合訓練法主要通過多種不同訓練模式與訓練方法的組合完成,其能夠綜合性地強化學生的個人身體素質以及其跳遠專項技巧,從全方位的角度上促進學生力量、速度等方面的提升,與此同時,組合訓練法還能夠結合學生的身體情況來安排訓練內容,有效避免過度訓練所會對學生造成的傷害。因而相關跳遠教練有必要增強對組合訓練法的應用,用以滿足學生群體的跳遠訓練需求,提升基本教育水準。
參考文獻:
[1]趙穎,鄭漢山.現階段跳遠訓練方法的研究[J].當代體育科技,2019,9 (33):30–31.
[2]王偉,伊琳娜科茲諾娃.跳遠運動員訓練內容體系探究[J].體育世界(學術版),2019 (03):10–11.
[3]王一秀.三級跳遠項目體能訓練方法與手段研究[J].體育師友,2019,42 (06):16–18.
[4]李文冰,李建臣.以跳遠項目為例分析墊上功能性組合訓練的作用與方法[J].文體用品與科技,2014 (21):149–150.
[5]許麗存,黃靜.對跳遠專項能力訓練中組合訓練法的實驗研究[J].思想戰線,2013,39 (S1):139–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