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課題是針對民俗體育的傳承現狀而提出的,著重研究民俗體育在高職院校中的傳承方式、創新辦法;通過民俗體育社團活動的開展來傳承和創新民俗體育活動開展方式,使民俗體育被學生所接受和喜愛。從2015年5月開始,通過1年的研究,初步達到預定的研究目標,構建民俗體育傳承的新方式,于2017年獲甘肅省體育局課題研究二等獎。
關鍵詞:民俗體育;傳承;高職院校;課題
一、課題研究的緣起
許多民俗體育項目,不僅具有很強的健身價值,還有娛樂、教育功能。但是隨著社會發展,導致許多優秀的民族民間文化瀕臨消失,保護和傳承民俗體育文化成為當前我們面臨的一個艱巨的任務。尤其把民俗體育引進高職院校來傳承是一個嚴峻的考驗,在高職院校中以社團活動為載體開展民俗體育活動不失為一個良策。
二、課題的提出
(一)體育文化育人的需要
在學校開展民俗體育,豐富了學生課外體育活動內容,通過活動的開展讓更多的學生了解中國傳統體育文化演變。
(二)社團活動的需要
有計劃、有目的地將民俗體育項目引入學校體育,可以激發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民俗體育以社團活動為載體開展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有利于職業核心能力的提高,并且填補了民俗體育課程資源和民俗體育社團的空白。
(三)課程改革的需要
民俗體育社團化是開展體育教學和課程改革的重要途徑,將民俗體育進行創編引入學校體育符合課程改革的時代需要。
三、課題研究的實施階段
(一)準備階段:(2014年9月——2015年6月)
1.成立課題工作組,明確分工及任務,進行開題論證,完成開題報告;2.確定民俗體育社團的成立。
(二)實施階段:(2015年7月——2016年6月)
1.收集整理資料,做好前期準備;2.構建目標體系,設計內容,選擇實施方法和途徑,制定課題研究方案;3.全面實施課題方案;4.民俗體育活動的開展。
(三)總結階段:(2016年7月——2016年9月)
1.撰寫總結報告,申請結題;2.綜合處理各種資料(論文、民俗體育活動策劃、活動照片等),總結經驗、教訓。3.邀請專家組進行成果鑒定驗收。
四、課題研究過程
組織本課題組成員學習民俗體育文化及其相關理論知識,通過調查、走訪、挖掘、整理,對收集整理的資料加以創編改進,把民俗體育運動、民間民俗游藝活動和課間活動、課外活動、社團活動相結合,形成在高職院校中傳承民俗體育項目的方法與策略,逐步建構相關理論基礎,讓社團活動的內容更豐富,傳承民俗體育的方式更加多樣化。
(一)收集資料
1.通過調查,采訪等形式收集、篩選、拓展、整合民俗體育。2.了解民俗體育的類型、活動方法及民俗體育文化,并將民俗體育和學生社團活動結合。3.制定民俗體育在高職院校中傳承方案,收集典型案例,將民俗體育融入校園文化,并形成可借鑒的成果。4.開展民俗體育競賽,鼓勵學生創編活動形式并進行評比,把學生創新項目收集、整理、應用、推廣。
(二)研究方法
1.文獻法。廣泛收集資料,深入挖掘研討,研究別人的實踐經驗和研究成果,總結歸納確定研究的依據和意義,了解國內外同類研究現狀并不斷調整自己的研究。2.調查法。通過深入調研,了解學生對民俗體育的認知程度、情感態度和行為方式,為研究提供參考依據。3.行動研究法。對照研究目標,在研究過程中不斷發現問題,調整研究策略,改進研究教育方法及行為。4.經驗總結法。總結積累成功經驗,查找不足,調整研究思路及方案。
(三)研究的基本策略
1.活動的保障。2.教師配置。3.出臺相應制度。4.建立組織機構。5.成立民俗體育活動項目研究小組。
(四)課題研究過程分析
1.研究思路
結合高職院校學生體育教學和發展實際,積極創新體育教學模式,并于民俗體育相結合,在高職院校弘揚和傳承民俗體育,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
2.資料收集來源 前期通過隨機訪談教師、學生了解民俗體育開展情況,通過成立民俗體育社團開展活動后,調查學生對民俗體育活動參與的積極性、參與度來調整活動方案。隨后到民間收集傳統的還在開展的民俗體育項目,保證民俗體育的流行性。
3.研究過程
廣泛尋找和收集民俗體育項目,各個文獻資料顯示目前保留的項目還有100多種,適合學校開展的項目有60多項,通過發放問卷調查選出學生喜歡和接受項目,通過調查研究結合這些項目成立民俗體育社團。在社團活動開展的過程中將好的項目穿插到體育教學中引起學生極大興趣。并且不斷積累這些好的項目的同時改編一些項目運動方法和游戲方法,還請來專家和民俗體育傳承人指導修訂,編寫民俗體育集錦,我們遵循研究-實踐-總結-再研究-再實踐-再總結的方法,完成課題研究。
4.研究結果
高職學生喜歡參與的民俗體育項目有踢毽子、拔河、打沙包、斗雞、跳皮筋、打陀螺、跳繩等;而容易改編的民俗體育項目有跳皮筋、斗雞、扔沙包等。而傳承民俗體育的方式有(1)匯編成集錦和書;(2)體育課的教學內容;(3)通過表演的方式;(4)開展競賽活動;(5)通過社團活動推廣民俗體育;(6)拍錄視頻。由此得出來民俗體育進入學校體育還有很大的空間可以發展。
五、課題研究的成果
(一)理論成果
1.出版教材一部,2015年8月由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出版《大學體育與健康》,已被征訂30000多冊。取得很好社會效益。2.發表論文一篇,2016年在《體育世界》發表了《以高職院校學生社團活動為載體的民俗體育的傳承與推廣》論文一篇。
(二)實踐成果
1.組建民俗社團,制定了社團規章制度,購買民俗體育活動開展的器械。2.開展民俗活動。民俗體育社團成立以后已開展三次活動。分別以《酒泉職業技術學院第一屆民俗體育運動會》;《酒泉職業技術學院第二屆民俗體育運動會》;《傳承與發展民俗體育活動策劃書》。3.整理了民俗體育集錦三部。
六、課題的創新點和應用的效果
(一)項目的創新點
1.針對性地收集、整理、創編了適合高職學生開展的民俗體育運動項目。2.基于民俗體育社團建設和品牌化活動平臺,實現了民俗體育訓練和能力培養模式上創新。3.把民俗體育項目進行系統設計,創編技術動作和規范運動規則。4.形成在高職院校中傳承民俗體育項目的方法與策略,逐步建構相關理論基礎。
(二)應用效果
1.通過民俗體育活動的開展、加深學生對民俗體育的理解、提高學生對民俗體育的興趣,培養學生傳承民俗文化的責任心,對學生的個人發展,身心健康和人文素質的提高,都起到非常積極的作用。2.將民俗體育和趣味體育結合起來、梳理和創新出來的體育活動逐漸被學生們接受并喜愛。3.以社團活動為載體的開展民俗體育運動,理論研究和實踐創新成效顯著,許多同學在家鄉帶領鄉親們開展民俗體育活動。
七、課題研究的結論和啟示
(一)研究結論
研究表明,通過民俗體育社團活動的開展不僅營造優良的校園文化,還能很好地培養學生學習習慣,調動學生參加體育學習的積極性,大大推動民俗體育的發展、提高學生職業核心能力。
(二)研究啟示
1.在學院經費支持的同時通過社會和企業的贊助、有償服務等方式籌措經費,使民俗體育活動開展有足夠的資金保障。2.加強研究人員的理論研究水平和科研創新能力。3.在今后的實踐中更要關注民俗體育的可持續發展,多與民間藝人相互進行交流、互動、學習。采用經驗分享、座談會、主題討論、合作研究課題等活動方式,拓展民俗體育的傳播渠道。
八、存在的問題和今后設想
(一)存在的問題
1.研究經費短缺;2.缺少與民間藝人的聯系與傳承;3.缺乏與社區、鄉鎮、文化局之間的合作;4.課題組成員研究意識有待進一步提高,數據整理還不夠系統全面;5.缺乏專家指導,目前研究還比較膚淺。
(二)設想
1.把學生帶出校園去學習,讓學生通過社團和社會實踐參加民俗體育活動、并引進新的民俗項目;2.編輯一部民俗體育校本教材,開發適合高職學生使用、傳承和推廣的民俗體育活動;3.在現有基礎上,對本課題進行更加深入、系統的研究,探索出更多更好的形式和途徑傳承和推廣民俗體育文化。
九、結語
《以高職院校學生社團活動為載體的民俗體育的傳承與推廣》研究項目的開展激發了學生對民俗體育活動的熱情和興趣,提高了學生的體育技能,切實增強了學生的身體綜合素質,因此我們一定將課題研究活動持續下去,繼續研究更深層次的問題,將研究成果向兄弟院校推廣,將我們中華民族文化的精華和民族情結一代一代的傳承下去。
參考文獻:
[1]蘇龍曉.民俗體育推廣之探析[D].河北:河北師范大學,2016.
[2]李瑜.徐明魁.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教材化初探[J].吉林體育學院學報,2005(1).
作者簡介:段國萍(1973-),女,甘肅酒泉人,學士學位,西北師范大學攻讀在職研究生,獲教育學碩士學位,高校副教授,主要從事體育和素質拓展課程教學及研究工作,研究方向:教學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