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學校教育中,大學是其最高階段,同時也是中國教育生態鏈中的最后一環,但根據國家體育總局的調查來說,我國大學生的身體素質普遍偏低,絕大部分處于亞健康狀態,需要高校給予足夠的重視來進行干預,從而幫助大學生改善其健康狀況,使其樹立終身鍛煉、健康第一的生活理念。
關鍵詞:大學生體能素質;下降原因;改善措施
大學生體能素質日漸下降的原因有多個方面的因素,總結起來為三個方面,其一是學生原因,包括不規律的飲食習慣、不規律的作息時間以及體能素質鍛煉意識的缺失等;其二是教師原因,包括不合理的體育課程安排、不完善的監督制度以及專業教育水平的欠缺等;其三是學校原因,包括沒有足夠的重視以及存在局限性鍛煉器材等,這些原因都是導致大學生體能素質低下的因素,需要進行改善。
一、提升學生參與體育活動的積極性,培養鍛煉意識
如果大學生遏制體能素質日漸下降的勢頭,首先就要對體能素質有個正確的認知,只有真正認識到了體能素質的重要性,學生才能夠積極主動地投身到體育鍛煉中,并使體能素質鍛煉成為日常生活中的一種常態,大學生的體能素質才能夠有效提升。體能素質鍛煉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大學生必須要拋棄“體育運動訓練只是人生中一個短時期的展開”的觀點,因此,各個高校可以將“以人為本”作為落腳點,來不定期的展開各類體育活動,同時在校內強化與體育素質相關的宣傳,幫助大學生樹立起正確的認知,使其能夠真正地了解到體能素質鍛煉所蘊含的重要意義與價值,從而讓大學生能夠端正對體能素質鍛煉的態度,使體能素質鍛煉意識能夠潛移默化的融入大學生的日常生活與學習當中,進而使大學生形成終身體育的良好習慣,有助于大學生終身鍛煉價值觀的形成。
二、提升高校對體育教學的重視性,完善相關制度
在大學體育課程中,其主要的教學目標是以身體鍛煉為主,是一門為學生增強體質、增加健康、提升素養的必修課。高校應當將以往重智育、輕體育的錯誤教學認識進行轉變,給予體育教學足夠的重視來將教育部的相關政策落實到位,從而樹立起健康第一、終身體育的教學理念與思想,積極開展體育競技與體育表演活動。在大學體育中,體育運動可以大致分為四類,一類為小球類體育項目,包括乒乓球、羽毛球、網球等,小球類體育項目除了能夠在室內進行外,還可以在戶外展開,有助于學生自然的回歸,對大學生的體育休閑提升有著非常大的價值;二類為中型體育項目,這類項目最為典型的為排球,這類項目對大學生的身體素質提升有著非常大的幫助,并且還能夠豐富大學生的課余生活;三類為大型體育項目,這類項目內容包括籃球、足球等,非常適合多人之間進行,而且男女之間也能夠開展,不僅有助于學生心肺功能增加,同時還能夠促進學生神經系統判斷能力的提升;四類為有氧舞蹈類項目,不管是健美操、啦啦操還是體育舞蹈,這類體育項目都屬于有氧式體育項目,對大學生形體的塑造和體能的提升都有著非常大的幫助,在女大學生中尤為突出,對女性氣質的培養有著重要促進作用。這些項目類型能夠有效地鍛煉大學生的體能素質,高校應當給予足夠的重視,同時建立起與之相關的《體質健康標準測試管理系統》,確保高校體育課程能夠依托制度的管理而順利推進,從而提升大學體育教學質量,增強學生體能素質。
三、提升學生膳食營養結構,改善學生日常作息習慣
維持人類生命的物質基礎便是膳食營養,這與人們的體能、健康有著密切的聯系,同時這也是生命活動的能量來源,需要給予一定的重視,特別大學生處于生長發育階段,再加上較為繁重的學習任務,大學生的營養狀況便成為社會較為關注的問題。就目前而言,大學生普遍為亞健康狀態,誘導這一原因的主要因素之一便是大學生無規律的飲食習慣,很多大學生并沒有對膳食結構有足夠多的認識,缺乏與之相關的專業知識與指導,從而導致大學生的膳食營養既不均衡又不合理,使得大學生的體能素質被嚴重影響。針對這一方面,高校可以組織學生參與營養知識講座與教學,以此來為學生普及與膳食營養相關的知識,進而糾正大學生錯誤的飲食習慣,使得大學生在日常飲食中,能夠科學合理的管理膳食營養結果。
四、提升體育教育影響力,調動學生參與積極性
雖然大部分的高校都明確了體能素質訓練所需要體育教學活動目標與規范,但大學生能夠掌握的課余時間比較多,一旦離開體育教學活動,高校便難以掌控大學生的體能素質訓練參與度,因此高校需得加強體育教育的影響力,通過影響力來促使學生積極參與其中。我國高校學生通常具備較強的自我意識和自我掌控能力,如果能夠幫助學生樹立起正確有效的體育鍛煉意識,則是能夠將學生的個人健康管理意識進行提升,使得大學生更好地利用閑暇時間。相比于單純的在體育課程中展開身體鍛煉,通過日常空余時間來進行體育鍛煉的效果要更為明顯,對學生身體素質的提升有著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針對這一方面,高校首先要考慮的是體育教學的趣味性,將傳統古板的教學方法進行改革,使其更具靈活性,同時利用比賽或者游戲的形式來抓住學生的注意力,使其能夠對體育競技產生濃厚興趣,通過積極參與體育活動讓學生體悟體育所蘊含的魅力與樂趣,從而使學生終身鍛煉的意識萌發。同時,為了能夠最大限度地促進學生的積極性,使其能夠對課外體育運動產生足夠興趣,高校除了要靈活考慮體育活動場地之外,還需要將活動內容進行填充與豐富。除此之外,高校還可以率先建立校園體育健身俱樂部,實現管理與組織的科學化、活動機制的健全化,同時結合體育課程教學的內容,以此為基礎能夠實現大學生課內與課外體育活動的相輔相成以及相互交融,使得學生能夠在課余時間擁有輕松愉悅的體育鍛煉環境。
五、提升體育鍛煉課程的合理性,按課程安排進行鍛煉
“身體是革命的本錢”,只有具備健康的身體與良好的體能素質,其學習效率以及工作效率才能夠變得更為高效,在通常情況下,高校為四年,對于大一、大二學生,高校每周至少要安排兩次體能鍛煉課程,而大三、大四學生,體育鍛煉課程至少需要每周安排一次。尤其是大三、大四的學生,在這個階段,即將步入社會,學生在這一過渡期內需要足夠的時間進行適用,內心比較脆弱的學生通常會出現一系列的不良情緒,比如恐懼、不安、焦慮、失眠等狀況,一旦這些負面情緒得不到釋放,將會嚴重影響學生的身心健康,對學生的未來健康發展有著不利因素,因此及時地釋放壓抑與不健康的情緒就顯得尤為重要,而合適的身體運動則是能夠幫助學生調整心態,使其能夠以積極樂觀且自信的態度來面對未來,同時運動過程還會給學生的身體增加壓力,使得學生的身體產生一定的疲勞感,有助于學生睡眠治療的提升。除了課程上的安排,高校還可以定期的對學生開展“體能測試”,在對學生成績進行測試時,為了保障其真實性,測試者必須要秉承嚴格執行、嚴格監督、嚴格要求的原則,負責、認真的對數據所反映的狀況進行分析,同時考慮學生之間的差異性,對于天生身體素質較差的學生給予正確的體能鍛煉引導。體育課程的教學形式應當賦有針對性,根據學生興趣的不同和水平的不同來開設有時效性、科學性的課程教學內容。在進行體能鍛煉之前,教師應當及時地為學生講授體能鍛煉的相關技巧,同時告誡學生與之相關的注意事項,以此來降低學生身體受傷的概率。
六、提升體育教師的專業性,促進教學水平的進步
在高校體育教學以及體能素質鍛煉中,教師屬于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大學生的體能素質提升與教師的教學安排、組織有著緊密聯系,所以,高校需要加強師資隊伍建設,通過師資力量的提升來打造一支有著高素養、高水平的教師團隊,繼而促使學生的體能素質得以進步。針對這一點,高校可以采取從三個方面來進行,首先是體育教學模式的制定,高校必須秉承著健康第一、終身鍛煉的理念來見體育教學指導,根據學生與教學的實際情況來選擇最適合的教學方法;然后是教師的專業技能的提升,為了能夠使師資力量不斷壯大,高校需要定期的對體育教學進行相關培訓與講座,鼓勵教師參與科學研究,從而使得師資隊伍的整體水平得以提升;最后是體育的教學科研,高校需要給予一定的重視,通過科研成果的轉化來發揮先導作用,從而促使高校體育教學水平得以更好的發展。
簡而言之,高校需要以素質教育基本要求作為主導來給予體能素質鍛煉足夠多的重視,通過相關制度的完善、課程教學的改革以及教師專業性的提升等方面來促進大學生進行體能鍛煉,從而幫助大學生提升其體能素質以及心理素質,為學生的終身鍛煉做好鋪墊。
參考文獻:
[1]佟浩,廉東旭.高校大學生體能素質的影響因素及培養途徑研究[J].體育世界(學術版),2019 (06):127+129.
[2]楊夢岐.高校大學生體能素質的分析與建議[J].當代體育科技,2019,9 (05):163–164.
[3]王婉純.發展高校學生體能素質的路徑研究[J].體育科技,2018,39 (06):5–6.
[4]鞏俊賢.大學生體能下降原因及干預策略研究[J].價值工程,2017,36 (25):226–228.
課題名稱:本文獲得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項目“基于核心素養體系下高職學生審美情趣的培養研究”課題編號:2017JG17。
作者簡介:閭軍(1979-),漢,本科學歷,講師,主要從事體育教學與運動訓練方向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