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波
摘要:農村人力資源開發可以從人才培訓、政策誘導兩個方面進行論述。人才培訓主要指“三農”發展中人力資源缺乏專業人才進行指導,即缺培訓具有一定經濟頭腦和經營創新能力,能不斷適應農村綜合發展需要,在農村發展實踐活動中發揮帶頭示范作用的人才。
關鍵詞:三農發展;人力資源管理;就業培訓;電子商務
一、以人為本管理理念的理論基礎
我們在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加強企業管理之時,要明確“以人為本”是管理體系的核心理念。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就是要以人為基礎和核心來實施管理,其理論基礎主要來源于以下三個方面。
1.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在于人是生產力發展中的主導力量
生產力三要素:勞動者、勞動對象、勞動手段中起決定作用、具有最大主動性的是勞動者。勞動對象和勞動手段是生產力中物的要素,必須被人掌握并進人生產過程才能成為生產力。生產工具的制造、操作和改進,以及勞動對象的利用和革新都是通過勞動者實現的,所以,列寧說:“全人類首要的生產力是工人,即勞動者”。不調動勞動者的積極性就談不到生產力的提高與發展。因此,在管理中提出以人為本就是抓住了管理的根本。
2.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在于人際關系是生產關系的中樞紐帶
在生產中,人不僅與物打交道,更多的是與人發生關系,在生產中建立平等、互助、和諧、溫暖的人際關系,使人有一個團結、和諧、友好相處的生產工作環境,這對調動人的生產積極性非常重要。隨著生產、職工思想的變化,生產中的人際關系經常發生變化,因而協調人際關系是管理中一項經常性的工作。所以,以人為本的管理,促使生產關系更適合生產力的發展,提高企業經濟效益。
3.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在于人是一切管理活動的主體
管理涉及的內容多種多樣,如財務、物資、生產、技術、產品、成本、營銷、服務等。這些管理活動都需要人的行使。離開了人的行為和活動,企業的一切管理活動就停止,企業的生命自然會終止。企業的生命力、管理的活力都來自于人這一主體的活動狀態。特別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竟爭來自于人才的競爭,能夠充分發揮人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就來自于人全面地提高與發展,所以,對于企業管理而言,一定要建設好人才的凝聚機制,把對人才的凝聚力問題作為企業管理的一項重要工程來對待。
二、人力資源在“三農”發展中所起到的作用
人力資源在實現“三農”發展中所起的作用大致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用于物質生產,二是用于人力資源的再生產。我國現階段農業生產規模化、機械化水平仍有待提高,農業仍屬于勞動力型經濟,所以人力資源的數量可以為農業的發展提供充足的勞動力,推動農業物質生產產量增加,對于推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起關鍵作用;人力資源的質量可以為“三農”提供智力保障,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創新農業科技、優化農業產業結構,推動“三農”在新時期下實現跨越式發展。
農村人力資源開發可以從人才培訓、政策誘導兩個方面進行論述。人才培訓主要指“三農”發展中人力資源缺乏專業人才進行指導,即缺培訓具有一定經濟頭腦和經營創新能力,能不斷適應農村綜合發展需要,在農村發展實踐活動中發揮帶頭示范作用的人才。制度誘導指人力資源發揮作用缺乏政策的支持,包括土地政策、農戶小額信貸政策、農戶創業政策等。
三、創新式路徑探討
1.加大農村教育改革力度與培訓力度
一方面健全教育體系,加強農村教育基礎設施建設,整合、優化城鄉教師資源,加強農村學校教師培訓培養,推動城鄉教師之間雙向互動,建立富有激勵作用的薪酬待遇機制,完善績效工資與補助機制,提高入學率,降低退學率,切實加強基礎教育,重點提高人口素質。另一方面,發展職業技術教育、成人教育和各種崗位技術培訓。在培訓對象上,實行多層次培養,提高農民工技能,培訓要具有針對性和實效性;在培訓內容上,實行多樣化培養,重點圍繞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提升農民工職業技能;在培訓方式上,實行多渠道培養,整合各渠道培訓資金資源,建立政府主導、部門協作、統籌安排、產業帶動的培訓機制,同時鼓勵高等學校開設有關“三農”的相關專業和課程,培養一批專業化人才,為積極推動“三農”問題解決奠定堅實基礎。只有建立合理的農民教育、培訓體系,完善好培訓機制,確定好培訓時間,規劃好培訓內容,因地制宜,注重實踐,才能切實提高培訓效果,進而推動“三農”跨越式發展。
2.提高農村人力資源的開發力度
在開發農村人力資源時,遵循超前性原則,重復、不間斷原則,階段性原則,層次性原則,效益性原則。針對開發對象:對于仍有勞動能力的老年人,一方面鼓勵其選擇適合自己的工作進行再就業,另一方面,拓寬對再就業老年人利益保障的范圍,包括安全保障與權益保障;對于農村女性人力資源,首先需要改變其思想與價值觀念,培養其自立精神,提高創新、創業能力,其次加大培訓力度,提高其職業技能水平以適應市場勞動力需求,同時推廣適合農村女性的工作,最后鼓勵社會資金的積極投入,完善農村女性人力資源開發多樣主體投入體系,統籌農村女性人力資源的就業轉移,實現人力資源的優化配置。針對開發途徑,需要創新農村人力資源開發的形式,可以利用農業科技示范園區、果園、農業農戶的大棚、養殖場、魚塘,將現場參觀與實踐訓練、實習體驗、討論交流結合起來。
3.發展農村經濟
經擠是人力資源開發的基礎,發展農村經濟對于農村人力資源的開發起關鍵性作用。針對農村人力資源分布不平衡的狀況,需要提高市場活力,同時發揮政府導向作用,重點發展農村經濟,同時發展不同所有制經濟,建立和完善勞動力市場,防止農村勞動力過度流失與轉移,保證當地農村經擠發展所需要的勞動力數量。
四、強化人力就業培訓與管理
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要求注重人才長遠發展潛力和職業生涯的設計,使得企業員工能夠在工作中找到樂趣與實現自我價值。以人為本,從人力資源的開發、培育、配置、利用等方面提高人力資源管理水平,是現階段提高個人的能力和素質從而促進入與社會共同發展的最有效的形式。
近年來,隨著臨沂城區擴建改造和發展的需要,尤其是新建北城新區,因城市建設、基礎設施配套和項目用地需求征占等原因,被征用土地量不斷增加,失地農民也急劇增多。例如臨沂七德村原地處蘭山區沂蒙路與祊河交匯處北岸,屬于蘭山區柳青街道。原有土地1150畝,14個村民組,常住人口2142人,其中勞動力人口1321人(男16至60周歲,女16至55周歲)。2004年臨沂市十六屆人大常委會第十一次會議確定市級行政中心遷移到柳青街道,該村土地全部征收。2006年開始拆遷,2008年該村還建小區曲沂社區落成,村民陸續搬進新居。我們積極探索失地農民就業有效途徑,目前該村實現就業1100人,占比不到83%,其中年齡較大的農民主要從事公益性崗位、自行車修理、開三輪等工作,男性年輕人主要從事裝卸、建筑等重體力類零工,女性主要從事服務行業、夜市擺攤等靈活工作,就業穩定性較差,收入較低。被征地農民一旦失去土地,也就失去了維持家庭可持續生計的主要來源。要切實保障他們的基本生活,根本的出路在于就業。而失地農民就業難又是當前一個不爭的事實。
一是失地農民缺乏就業技能,在人才競爭中處于劣勢,只能從事勞動密集型行業,或是自己做些小本生意,就業崗位和經濟收入缺乏穩定性和持久性,隱含著再次失業的風險。
二是由于失地農民文化程度不高,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68%,高中文化程度的占29%,大專以上文化程度的僅占3%,直接導致就業培訓成本較高、難度較大,在向非農業轉移過程中,明顯處于劣勢地位。
三是失地農民缺乏主動就業的積極心態,過多的寄希望于政府的安置,自主創業、自謀職業的意識較差。雖然我區積極采取有效措施,已妥善解決了大部分失地農民就業問題,但現仍有200多名失地農民未解決就業。即使已解決就業的失地農民,就業也不穩定,每年的再失業率達到20%以上,形成較大的就業安置壓力。于是我們緊緊抓住培養、吸引、用好人才三個環節,加強人力資源建設,努力造就培養高素質勞動者、素質過硬的勞動隊伍。
我們大力挖掘就業崗位,積極安置失地農民工,做好失地農民就業工作。招商部門對新引進的外資或內資企業,在簽訂引進協議的同時,應盡可能爭取與投資方協商簽訂優先招用被征地農民意向書。企業招用失地農民等就業困難人員,簽訂勞動合同并繳納社會保險費用的,在相應期限內給予基本養老保險費、基本醫療保險費和失業保險費補貼。
1.開發公益性崗位,尋找拓寬渠道良策。失地農民中的“4050”人員,可優先安排在政府投資開發的社會公共服務類崗位,包括:鎮街、社區、村的公用設施維護、保潔、保綠、村道維護、勞動保障協理、交通協管、民政低保協管、社區治安聯防協管等崗位;在機關事業單位擔任門衛、駕駛員、物業管理等后勤崗位,托底安置通過市場渠道確實難以實現就業的失地農民,調動他們就業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2.強化技能培訓,提高失地農民就業能力。根據失地農民就業意愿和人力資源市場崗位技術需求,充分發揮培訓機構的專業優勢,開展“培訓大篷車下鄉”“互聯網在線培訓”等多種“短平快”式的職業技能培訓,推出實用、速成、針對性強的培訓項目,并執行靈活的職業培訓補貼標準。滿足失地農民轉移就業需要,開設機械加工操作工、家政服務員、商品營業員、園林園藝工等工種的專業培訓,使他們盡快掌握技能,快速就業。在提高全體人員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的基礎上,重點培養人的學習和實踐能力,著力提高人的創新能力,加大對人力資源能力建設的投入,加大教育培訓力度,促進入力資源總量同國家發展的目標相適應,人力資源結構同各項事業全面發展的需求相適應,人力資源培養機制同各類人才成長的特點相適應,人力資源素質同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相適應。
五、培訓電子商務人才發展農村經濟
農村市場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搞活農村商品流通、繁榮農村市場,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全面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方面。然而目前農村市場建設存在著很多的問題,例如生產的農產品銷售不出去,農民沒有足夠的資金進行大規模的生產……這些問題的關鍵在于農民不能獲得市場上有效的信息。
1.電子商務對發展農村經濟的作用
電子商務作為現階段最先進的交易方式,它的存在對于農村經濟的發展有著強大的推動力。首先,電子商務活動讓農民更加及時的獲得市場信息。農民選擇生產作物的對象主要依靠自身的經驗和往年的銷售情況,可以說農民從來沒有根據市場行情發展趨勢或市場的供求關系進行生產,這就決定了農民生產具有很高的風險性。然而電子商務的開展將會給農民以更多可靠的消息,農民在網上可以了解現階段市場上對各種農作物的需求情況、價格趨勢以及各種原料的相應性質,進而通過可靠的市場動態來決定生產什么、生產多少、如何生產、怎樣才能使土地利用效率最大化。電子商務業務為農民提供了強有力的信息支持。
其次,電子商務活動有助于農產品的銷售。目前農村最困難的就是“賣難”,農民生產出農產品,但是由于信息不對稱,生產的農產品銷售不出去,這就給農民造成了嚴重的損失。而通過電子商務,農民可以在網上公開出售自己的農產品,進而更多的采購商可以從網上獲得農產品的信息,采購商和農民可以在網上進行討價還價,在網上進行交易。
還有,電子商務提高農民的素質和生活質量。電子商務象征著網絡和信息時代的到來,這不單是一種先進的交易方式,也是一種很有效的教育方式。農民可以從網上獲得各種各樣的信息,從而更好地學習和生產,農民同樣可以在網上進行購物,選擇自己喜歡的商品,農民同樣可以享受電子商務的優越性。
2.實施創業人才培訓發展農村電子商務
我國農村普遍比較落后,農民思想也比較保守,這就決定了農民很難迅速的接受新鮮事物,電子商務作為新型的交易手段,在城市還沒有達到廣泛的普及,在農村實施將更加困難。
農村基礎設施的不完善,尤其是網絡的不健全。進行電子商務活動的首要前提就是要有一套健全的網絡設施,而在我國大部分農村,電腦的普及程度很差,有些貧窮的山區甚至連電話都沒有,這就給農村建立電子商務提出了極大的挑戰。農村生產規模小。目前國內的農村大多采取的是家庭承包責任制,土地比較分散,農作物生產規模較小,這樣就導致單個農民不能提供足額的農作物供給,進而喪失網上交易的競爭性。
參考文獻:
[1]樓旭明.人力資源管理的新趨勢:虛擬人力資源管理[J].當代財經,2007:(7).
[2]郭賓雁.發展鄉村旅游,帶動農村經濟發展[J].新農村建設,2006(1):236-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