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普通高等院校擴大招生政策實施以來,高校大學生便面臨著嚴峻的就業形勢,不僅造成大量的人才流失,更致使大學生在巨大的就業壓力下產生諸多心理問題。為社會和政府埋下發展隱患,嚴重制約著社會市場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本文結合大學生就業現狀,探尋相應的解決對策。
關鍵詞:新時期;大學生就業
在新時期背景下,我國社會經濟增速放緩,對高等人才的需求也呈現逐年縮減的趨勢,嚴重激化著人才市場的矛盾和沖突。主要表現為應屆畢業生與往屆畢業生的沖突,高校大學生與社會人才的矛盾。不過從企業發展的角度進行分析,當前企業對人才的要求已從學歷型人才轉變為復合型、應用型、創新型人才。高校唯有從社會發展實際出發才能有效緩解大學生就業問題。
一、新時期高校大學生就業現狀
現階段,我國高校應屆大學生規模保持著逐年上升的趨勢,然而社會企業的相關崗位的數量有限,難以滿足高校大學生的就職需求,致使人才市場競爭加劇,部分學生在競爭中“敗下陣來”。以寧夏高校畢業生為例,2018年度寧夏大學畢業生約為31808人,其中10709人就業成功,就業率僅為33.67%左右。通常來講,致使大學生擇業難、就業難的原因主要有學生、家庭、企業及學校四個層面。首先在學生層面。高校學生通常不能準確地對自身能力進行定位,對社會企業的認識較為淺薄,不能有效認識具體崗位的職能與職責,常常過高地預估自身的價值。主要表現為對集團型企業的追捧,對中小型企業的不屑,對工資待遇的不滿,對崗位屬性的低估。其次在家庭層面,在計劃生育政策推進以來,我國大部分家庭主要以獨生子女為主,在家庭教育方式及方法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導致學生無法形成堅韌、勇敢、抗挫折的性格。往往在求職失敗后,一蹶不振,難以結合自身不足,進行相應的調整。最后是企業因素,部分企業在應聘過程中,難以對高校學生做到一視同仁,高校學生的身體狀況、性別、籍貫以及畢業院校,都影響著學生的求職成功率。最后是學校方面。我國高校的教學內容與課程設置與社會需求嚴重脫節,過于注重理論知識的傳授,難以為學生提供有效的實踐教學,以致大學生在畢業后不能及時適應企業發展要求以及崗位技能需求。此外,高勇(2017)認為院校專業與產業分布不對稱也是影響大學生就業的重要因素。以某院校動漫設計專業為例,由于當地與動漫有關的產業寥寥無幾,部分大學生由于家庭因素,不能前往外地尋求與所學專業相對口的崗位,因此滯留本地謀求文秘類、編輯類以及銷售類職位。以致在缺乏崗位經驗與專業知識的情況下慘遭淘汰。
二、促進大學生就業的可行路徑
(一)改革教學體系
在新時代發展視域下,我國高校與社會發展的人才供應關系已經發生了深刻的轉變,在高考制度恢復以后,高校數量以及招生規模有限,人才供應主要以高校為主。然而在改革開放以來,尤其在擴招政策推行以來,寧夏大學生數量呈現規?;鲩L趨勢,人才供給主要以社會需求為主,因此,高校教學體系應根據企業發展需求進行設計,采用實踐與理論相結合的形式,根據專業學科的發展優勢,提升實踐教學課時,為高校學生提供更多的實踐教學、實訓鍛煉的機會。與此同時,高校應對大學生實行職業道德教育與科學文化教育,以此提升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促使學生實踐與理論的滲透與融合,發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首先在課程設置方面,高校應充分結合當地企業發展的特征與規律,將企業對人才的需求與教學改革的目標進行有機的融合,以此通過教學活動,培養出符合現代企業發展的優秀人才。
(二)實施校企合作
現代企業應積極與院校展開校企合作,采用工學結合或頂崗學習的形式,提供給寧夏大學生更多的實訓機會。引導學生到社會企業中,體驗真實的工作流程和環境,了解職位需求,在實訓中累積經驗,尋求工作崗位與自身能力間的差異,豐富理論結構,彌補技能不足,提升社會閱歷。在此過程中,現代企業應轉變傳統“合作理念”,不應局限于企業自身的生產利益。要把企業的發展與學校的教育相結合,與高校共同構建人才培養體系,可委派具有多年工作經驗的員工,到學校充任教師職位,滿足學校教學需求。也可將教師引入企業內部,拓展教師的社會實踐經驗,以此提升高校教育與社會銜接的契合度,增加學生就業幾率。而在企業招聘方面。政府相關部門應做好人才市場監督工作,杜絕求職歧視、性別歧視以及戶籍歧視等現象的發生。
(三)加強職業規劃
在新時期發展視域下,高校大學生必須擺正姿態,認清自己,結合社會實際,構建適應自身發展的職業規劃體系。首先高校應通過職業指導,充分分析寧夏大學生的職業需求,并根據學生的課業成績、個人能力、性格特征及特點,對其進行準確而客觀的評價,促使學生認清職業需求與自身能力間的差距。其次,根據寧夏大學生職業需求與自身能力,為其構建科學合理的職業成長體系。明確具體的發展路徑、方向以及方法。引導學生利用校外實訓、校內課程,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最后,整合職業發展需求,在學生就業階段,高校應統籌學生的求職需求,安排教師組織學生進入企業進行實習或實訓,以此讓學生在實習過程中,得到進一步的成長,并為企業挑選合適的人才提供機會。
三、結語
高校大學生的就業問題不僅是高校教學工作面臨的主要困難,更是影響我國社會市場經濟發展的關鍵因素,因而相關政府部門應通過政策手段,促使高校通過教學改革的手段,為學生就業活動發揮正面作用。以此提升大學生就業成功率,推進我國現代企業的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閆新華,張宏雷,高德文.新時期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探討及建議分析[J].中國大學生就業,2016(09):40-44.
[2]薛榮生,眭國榮,徐源.新時期大學生就業能力缺失的原因及對策[J].教育探索,2011(09):146-148.
作者簡介:陳卓(1988-),女,漢族,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人,巴塞羅那大學碩士,助教,外國語言文學。
項目名稱:2016年寧夏回族自治區哲學社會科學(教育學)規劃項目,批準號:16NXJC01,項目名稱:新常態下寧夏普通高校大學生就業問題與對策研究,主持人:陳卓,項目類別:青年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