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信偉
摘要:目的:探討正骨理筋手法配合中頻電理療在治療運動員急性踝關節扭傷中的臨床療效。方法:2017年10月~2019年10月選擇山東省威海體育訓練中心經治的41例急性踝關節扭傷運動員,其中男性22例,女性19例,全部采用正骨理筋手法配合中頻電理療,共治療1周,通過患者治療前后對照,將美國足踝骨科協會AOFAS(踝-后足)評分作為踝關節功能的評價標準,并評定臨床治療效果。結果:治療3天后,治愈8例,顯效20例,有效11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68.29%;AOFAS評分優13例,良23例,可5例,優良率為87.80%。治療1周后,治愈23例,顯效16例,有效2例,總有效率95.12%;AOFAS評分優32例,良9例,優良率為100%,絕大部分運動員都能夠重返訓練。結論:正骨理筋手法配合中頻電理療在治療運動員急性踝關節扭傷有很好的臨床療效。
關鍵詞:正骨理筋手法;中頻電理療;關節扭傷
急性踝關節扭傷是指扭傷導致的踝關節周圍肌腱、韌帶、軟骨等的損傷,在運動隊中常見,尤其是需要頻繁變向的對抗性球類項目。運動訓練中發生踝關節扭傷因其損傷能量高往往疼痛、腫脹等癥狀較重,數小時后皮膚可出現瘀斑或張力性水泡,常常存在踝關節運動功能障礙,一般不能繼續從事訓練。組成踝關節的腓骨遠端比脛骨遠端稍低,此生理解剖結構及運動技術的原因導致運動員踝關節扭傷大多為內翻位扭傷,常首先傷及外側距腓前韌帶,進一步加重可累及跟腓韌帶,距腓后韌帶則很少累及,內踝可同時發生撞擊性損傷。外翻位扭傷常傷及內側三角韌帶,癥狀一般較內翻位損傷輕,但亦可發生高位踝關節扭傷,傷及下脛腓聯合韌帶,需引起重視以防漏診。運動隊中針對急性損傷的處理原則,從最初ICE原則(冰敷、加壓包扎、抬高患肢)發展到最新的采用急性期護理PEACE原則(保護、抬高、避免使用抗炎藥物、加壓包扎、教育)+后續管理的LOVE原則(負荷、樂觀、血管化、運動)。急性踝關節扭傷如果發生移位骨折或韌帶完全斷裂則需要手術治療,一般性損傷則可采取保守治療,但如果處理不及時或方法不當可遺留慢性踝關節不穩定,運動員急于重返訓練容易反復扭傷,遠期可繼發創傷性關節炎。運動員這個特殊群體由于受反興奮劑因素影響,中藥內服、外敷快速消腫、止痛的作用在運動隊治療運動損傷時受到很大限制,如何能夠快速、安全、有效的為運動員治療急性踝關節扭傷成為運動隊需要解決的問題之一。
一、對象與標準
(一)研究對象:選取山東省威海體育訓練中心門診部2017年10月~2019年10月確診為急性踝關節扭傷運動員41例,男性22例,女性19例,年齡15~31歲,身高160~199CM,體重52~103KG,訓練年限0.5~12年,內翻位扭傷39例,外翻位扭傷2例,皆為威海體育訓練中心橄欖球、手球、田徑各項目運動員,在訓練或比賽時發生急性踝關節扭傷。
(二)診斷標準:參照《實用骨傷科手冊》[1]中關于急性踝關節扭傷的診斷標準,包括:(1)明確的運動中踝關節扭傷史;(2)踝關節疼痛、腫脹,損傷嚴重者皮膚可出現瘀斑或張力性水泡,被動內翻或外翻檢查時疼痛加重,關節活動受限;(3)X線檢查正常表現。
(三)入選標準:(1)訓練或比賽時發生的踝關節扭傷,扭傷時間≤24h。(2)山東省威海體育訓練中心各項目在訓運動員。(3)身體健康,經入隊體檢未發現異常者。(4)自愿參加并能夠全程配合隊醫治療。
(四)排除標準:(1)X光證實骨折或MRI顯示肌腱、韌帶等軟組織完全斷裂存在明顯不穩定者。(2)扭傷后沒有及時就診,病程>24h者。(3)皮膚破損不適合中頻電理療者。(4)不能嚴格按照要求完成治療者。
二、治療方法
(一)正骨理筋手法治療:扭傷后隊醫能夠即刻處理效果最好,扭傷48h內僅作以下手法不做其他按摩。內翻位扭傷運動員,用拇指按壓其距腓前韌帶、跟腓韌帶位置,外翻位扭傷運動員,用拇指按壓其三角韌帶位置,壓迫止血,并按韌帶走行方向慢慢捋順;一手固定患者的踝關節下面一手握住足背,拔伸并做持續性牽引,有時可聽到響聲,并作小幅度搖晃踝關節5~6次。結束以上手法,用棉墊填充踝關節周圍凹陷及韌帶處,彈力繃帶從遠端向近端加壓固定。受傷48h以后開始做按摩治療,在踝部和小腿遠端做撫摩、揉法、捏法使肌肉放松,從遠端向近端理順筋絡;重復做踝關節牽引及搖晃手法;內翻位扭傷運動員可一手固定其踝關節內側另一手的大魚際緊貼外踝尖并向后、向下推按使錯縫的腓骨復位;點按解溪、沖陽、丘墟、懸鐘、昆侖、跗陽等穴,手法循序漸進加重,上述操作每天1次,每次治療時間15min左右。
(二)中頻理療儀治療:采用廣州一康YK2000B型電腦中頻電治療儀多步程序療法,選用1號處方(扭傷、挫傷、軟組織損傷),107×72mm電極板進行治療,電極下用濕布墊襯放置在損傷韌帶及腫脹明顯處,治療劑量以受傷運動員能耐受為準,早期小劑量后期逐漸增加,受傷48h以后開始,每天正骨理筋手法完成后治療1次,每次20min。
三、療效判斷標準及結果
(一)療效標準:治愈:疼痛、腫脹完全消失,活動完全正常,可以參加訓練,能完成全部訓練內容;顯效:疼痛、腫脹基本消失,活動功能基本正常,可以參加訓練,能完成除變向外的其他訓練內容;有效:仍有疼痛、腫脹癥狀,活動輕度受限,可以完成一般性活動,不能參加訓練;無效:疼痛、腫脹明顯,活動明顯受限,不能完成一般性活動。總有效率=(治愈例數+顯效例數)/總例數×100%。
(二)采用美國足踝骨科協會AOFAS (踝-后足)評分量表進行評價:患肢疼痛(40分),功能和自主活動、支撐情況(10分),最大步行距離(街區數) (5分),地面步行(5分)異常步態(8分),前后活動(屈曲加伸展) (8分),后足活動(內翻加外翻) (6分),踝-后足穩定性(前后,內翻-外翻) (8分),足部對線(10分)。優:90~100分;良:75~89分;可:50~74分;差:50分以下。
(三)結果:臨床療效:治療3天后,治愈8例,顯效20例,有效11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68.29%,1周后,治愈23例,顯效16例,有效2例,總有效率95.12%。根據AOFAS(踝-后足)評分,治療3天后,優13例,良23例,可5例,優良率為87.80%,1周后,優32例,良9例,優良率為100%。
四、討論
正骨手法中的拔伸牽引手法可以增大踝關節間隙,使錯縫的距骨得以回位;按摩理筋手法可使受傷的韌帶組織按照解剖位置進行修復,并加快淋巴和血液循環減輕腫脹;局部及遠端取穴進行點按法可疏通經絡,減輕疼痛。中頻電理療借助物理因子進行治療,可以提高局部痛閾,緩解受傷運動員的疼痛感,促進骨骼肌的收縮,加快血液循環,有利于消除腫脹。采用多步程序處方即將各種頻率與波形組合編制成不同的特定處方,在一定的治療時間內多次變換各種參數,使人體感覺器官的刺激始終保持在較高水平不易產生適應性,有利于提升理療效果。總之,正骨理筋手法配合中頻電理療可恢復扭傷踝關節的解剖生理結構,改善生物力學效應,降低軟組織負荷,加快韌帶組織修復,并能顯著減輕疼痛、消除腫脹,最終恢復踝關節功能。應用此方法對扭傷運動員進行治療,1周后總有效率達95.12%,AOFAS(踝-后足)評分優良率為100%,并且其操作簡便、安全性高,有利于急性踝關節扭傷運動員盡快重返訓練。
參考文獻:
[1]孫材江,彭力平.實用骨傷科手冊[M].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