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一鳴
摘要:體育,在當今的生活中地位日益提升,作為一名體育文化人,想要更好地傳播體育文化,最為重要的一點就是將“體育”是什么厘定清楚。從18世紀開始,“體育”一詞正式提出,就不斷有學者研究“體育”的概念,但并未形成大范圍的共識,因此,“體育”的概念當先仍在研究當中。想要更好地了解體育、研究體育,我們必須對“體育”來源以及理解各種概念。
關鍵詞:體育概念;體育本質;競技運動;體育哲學
一、緒論
“體育”一詞作為術語引入我國最早是在1897年[1],可以說是屬于舶來品,而這么多年來關于“體育”概念的內涵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因此,直到現在,“體育”的概念仍然處于討論當中,并無定論,特別是在21世紀以來,電子競技又被國家體育總局列為正式體育競賽項,這使得“體育”的內涵再次擴大,因此,想要對“體育”下好定義,必須界定清楚其屬概念。
二、過去對“體育”概念的界定
(一)國內對體育概念的界定
1.教育說
“體育”一次在現代漢語詞典當中的解釋是:“以發展體力、增強體質為主的教育”[2],因而也就有很多學者認為體育即是一種教育。韓丹(2001)研究發現,那時我國對“體育”有了一個大致的概念,體育應當與德育、智育、美育等相結合,組成對人完整的“教育”[3],教育應當育的也不單單是智,育體也很重要。這說明,在2000年以前,我國是將體育作為教育的一部分來看待的,體育就是一種教育。韓丹(2016)又對體育的源起和概念進行了研究,得到了“體育即身體的教育”這一結論,然而長期以來我們將“體育”(身體教育)從教育系統當中分離出來,造成了對“體育”的認知出現偏差,學術水平也較為低下,因此我們現在亟需走出誤區。[4]虞榮娟(2002)提到,“體育”一詞自由來之日起,就與教育捆在了一起,與教育無法分離。作者還界定了體育的屬概念——教育,因此,“體育”一詞就有了歸屬,是通過身體好的進行的教育。[5]鄧飛(2004)提出了體育應當歸屬于教育范疇,并且學校中的德智體全面發展的教育,我們才能稱其為真正意義上的“體育”,另外還將其他的各項運動明確的排出在“體育”之外。[6]
2.身體運動說
王健(1990)對1988年北京體院出版的《體育概論》、1987年人民體育出版社出版的《體育理論》以及1986年高等學校試用教材版本的《體育理論》做了研究分析,作者認為以上三本教材對“體育”的定義都涉及到了身體練習作為手段,并且作者還將身體練習作為種差來區別于非體育范疇的身體活動。[7]張元(2004)厘定了體育的本質屬性,他認為應該是“身體活動”,既是身體的超越(即健身),也是心理的超越(即健心);既可以是競技的,也可以是教育的。[8]周西寬(2004)在對“體育”一詞的根源,從翻譯、認識等方面進行探索之后,得出了對“體育”總概念的認同及表述,作者認為體育應當是人類主要進行身體鍛煉之后,改造了身體、心理以及其行為的一種過程。[9]梁紅梅(2014)對“體育”重新下定義,作者以為“身體活動”應當為體育的鄰近屬概念,并且體育區別于其他身體活動的屬性應當是以身體培養為基本特征。[10]任海(2019)認為“身體素養”在體育諸概念的共生關系的建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并且作者還提到了體育運動應當被理解為促進身心健康、社會互動的一切身體活動。[11]
3.社會活動說
胡曉風(1980)在成都體院的一次學術報告會上說到,體育應當屬于一種社會現象,是將運動融入在日常體育教學當中,是能夠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以及在一定程度上豐富我們文化生活的一種社會現象。[12]趙巍(1992)說到,體育作為一種社會現象,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社會經濟和科學發展水平的制約,并且還能體現出較高的社會效益,也可以是體育是一種較高程度社會化的事業,可以看出,在作者的觀點當中,是將體育作為一種社會活動存在的。[13]《體育大辭典》當中對“體育”做了解釋,體育是豐富社會文化娛樂為目的的一種社會活動。[14]熊文(2007)界定體育應當有社會性,當發展到高度組織化、制度化、結構化時,就能夠在社會中扮演一定的角色,還能夠達到一定的社會目標,以及擔當一定的社會責任,因而可以說,“體育”是一項具有一定社會功能的社會事業。[15]賈秀春(2013)在分析“體育”概念演變歷程之后,認為體育是一項為了豐富社會文化生活而進行的一種有目的、有意識、有組織的社會活動。[16]
4.文化現象說
在《中國大百科全書(體育)》當中說,它以競技的形式,成為人們文化生活的內容。[17]王景連(1995)研究了中外體育概念的發展演變之后,認為體育應當屬于社會總文化,文化的發達又促進了體育實踐的發展。[18]熊斗寅(1996)認為體育是一種復雜的社會文化現象。[19]陸作生(2010)認為體育的屬概念應該是文化,體育應當是一種以實現運動價值為目的而提升運動水平的文化活動。[20]王猛(2014)認為體育的本質應當是文化,因為體育是人類實踐的結晶,是人類生活的一部分。[21]
(二)國外對體育概念的界定
1.教育說
1760年,法國的報刊當中出現了“體育”一詞,這是“體育”最早出現的一次,相繼地也出現于法國教育家盧梭的《愛彌兒》當中,這次的出現是以“身體的教育”體現,可以說是“體育”一詞從產生之日起,就體現了和教育的緊密聯系?,F代體育的發源地是希臘,在希臘,最早出現的與“體育”最接近的詞語是體操,當時是將體操作為教育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故我們可以說“體育”在希臘最早出現時就是一種教育。[22]1873年,日本文部省第一期年報上介紹了英國教育家斯賓塞的三育思想——德育、智育、體育,這是日本最早出現的“體育”,在1877年,日本將“體育”定義為了身體教育,是善于思想的具體化產物。[23]威廉姆斯(1922)在其著作《體育組織與管理》當中提出了一系列學校體育改革的措施,逐漸地有了體育是一種促進身體活動的教育的概念。[24]
2.身體運動說
在日本一度認知“體育”的概念時,認為其手段就是身體運動。[25]甚至還將“體育”譯作了“身體文化”,強調的是“有關身體的養護”,這樣既包含了自然科學的概念,又能喊有文化科學的概念,[26]這些也是日本在二戰后繼承了東歐大多數國家將“身體文化”作為體育的屬概念的觀念。[27]日本的相川量平認為,體育是一種身體活動,這種有關身體的活動能夠提高人的身體素質。[28]1926年,美國成立了體育學會,1993年則是在學會的名稱當中加上了Kinesiology(人體運動學)一詞,改名為美國體育與運動學會,2010年又改名為美國運動學會,將體育的涵義隱去,更加凸顯了“體育”應當是與人體運動有關的,并且Kinesiology還被認為研究的是身體活動對健康、社會及生活的影響,可以說是將身體運動作為了體育的屬概念。[29]
3.社會活動說
《蘇聯百科全書》對“體育”的解釋,認為體育是一種為了適應社會各方面要求而所必須具備的社會活動領域,其目的是能夠增進人的身體健康以及發展人的身體能力。[30]《蘇聯百科辭典》則是認為“體育”應當是社會活動的一個領域,其目的是增強人的健康和發展體質,其社會活動的標志被認為是人的健康和體質發展水平,在教育、生產、生活領域中進行體育運動的程度以及競賽項目的成績等。[31]
4.文化現象說
國際體育名詞學會出版的《體育名詞術語》,解釋了“體育”的屬概念,體育是廣義文化的組成部分。[32]歐洲體育用語統一國際研究會在1962年也認為體育應當屬于一種文化:身體文化,認為體育的本質除了有體育教育的應有之義外,還存在有關身體方面人類所創造的物質、精神財富總和[33],這些總和就是一種文化。
三、總結
“體育”一詞的內涵是不斷發展變化著的,為了適應社會的而不斷拓展其內涵,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人們對體育的認識是不同的,因此就造成了體育學術界對“體育”的概念界定也是多種多樣的,并且爭論不斷。在簡要地研究國內外的“體育”概念發展史后,我們能夠得到一定的認識,“體育”概念應當是發展性與確定性的辯證統一,我們今后在對其概念進行研究時,首先應確定其本質,對其適應當下社會的發展而改變的部分進行研究,這樣才能有助于體育學科的科學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張天白.“體育”一詞引入考[J].體育文史,1988 (6):14.
[2]現代漢語詞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
[3]韓丹.論“體育”詞的多義理解[J].體育與科學,2001 (01):20-23.
[4]韓丹.論體育源起和體育概念的源流演變[J].哈爾濱體育學院學報,2016,34 (04):1-9.
[5]虞榮娟.對體育本質、概念界定的邏輯學思考[J].遼寧體育科技,2002 (06):39-41.
[6]鄧飛.我國“體育”概念爭議與反思[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 (2):139-141.
[7]王健,馬驥.對體育概念的邏輯學思考[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1990 (03):11-15+91.
[8]張元.體育概念新論[A].中國體育科學學會.第七屆全國體育科學大會論文摘要匯編(一)[C].中國體育科學學會:中國體育科學學會,2004:2.
[9]周西寬.現代“體育”概念幾個問題的探討[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04 (04):1-6.
[10]梁紅梅,李金龍,李夢桐.體育概念的重新界定[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4,37 (01):100-103+108.
[11]任海.當代體育發展與體育概念的界定[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19,45 (05):4-7.
[12]胡曉風.關于體育科學體系的若干問題——在成都體院一次學術報告會上的發言[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1980 (01):1-6.
[13]趙巍.大體育初探[J].成都體院學報,1986 (03):14-17.
[14]體育大辭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
[15]熊文,張尚晏.關于體育概念界定的哲學反思[J].體育學刊,2007 (01):9-14.
[16]賈秀春.對“體育”概念演變歷程的剖析[J].河北體育學院學報,2013,27 (02):1-4.
[17]中國大百科全書.體育[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2.
[18]王景連,趙崇珍.淺議體育概念的歷史演變[J].安徽大學學報,1995 (06):89-91.
[19]熊斗寅.什么是體育[J].體育文史,1996 (05):8-10.
[20]陸作生.我國體育概念的界定[J].體育學刊,2010,17 (12):1-5.
[21]王猛,劉一民.體育:人的本質力量的對象化——體育本質的哲學探源[J].體育科學研究,2014,18 (06):6-10.
[22]王健,侯斌.體育原理導論[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23][25]杉本政繁,黃海.日本的體育概念及體育科學領域的現狀和發展趨勢[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1989 (04):22-23+21.
[24]周西寬.“體育”概念古今談[J].四川體育科學學報,1982 (03):9-17.
[26]岸野雄三.體育的語義變遷[J].成都體院學報,1981 (03):81-88.
[27]轉引自張翔,周琪,孟明亮.“體育”概念核心內涵的剖析與再認識[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15,34 (03):40-43.
[28]相川量平.體育學概論[M].東京:文化書房博文社,1981:29.
[29]National Academy of Kinesiology.Historical Overview[EBOL].http:www.Nationalacademyofkinesiology.orghistorical-overview,2015-01-11.
[30][32][33]轉引自中國大百科全書.體育[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2: 351.
[31]韓丹.俄(蘇)體育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則[J].體育學刊,2001 (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