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凱
摘要:現階段應該加強體育強國建設,明確體育發展的重要意義,打造全民建設的計劃,提升人們對體育的正確認識,營造新的體育健身格局。本文首先介紹高原體育運動訓練的方法與類別,其次探究高原體育訓練發展歷史以及目前實施的現狀。最后總結在體育強國視域下促進高原體育運動訓練發展的策略,即提升體育改革實施的力度、打造先進的訓練基地、建立科研信息中心、提高運動員膳食。
關鍵詞:高原體育;運動訓練;發展策略
體育強國視域下要提高對競技體育的重視力度,把體育項目置于中心位置上,采取有針對性的訓練,為運動員們提供更多的有氧訓練和無氧訓練的機會,提升他們的內在潛力,使其在比賽中爆發出真正的實力。在高原環境和低氧的雙重刺激下,運動員需要調節補償機制來優化身體,從生理上提高抵抗缺氧的能力。高原訓練對競技體育的發展具有深遠的意義,我國應該構建有利的發展條件,優化訓練的模式。
一、高原體育運動訓練方法與類別
(一)方法
高原體育運動訓練的最初起源于1968年墨西哥舉行的第19屆奧運會有莫大的關系。墨西哥地處高原區域,海拔在2200m左右,當地的空氣較為稀薄。部分運動員在高原反應和低氣壓的作用下,導致比賽成績較差。但是當他們回到平原區域,又恢復到以往的水平。之后德國首先把這種方法投入到實驗中。這項訓練方法以人體的特點為基礎,在海拔2000m以上的高原地帶,即使沒有壓力負荷,人體的新陳代謝也承受巨大的壓力。在經歷一段時間的嚴酷訓練后,運動員的體質就會上升、血紅蛋白和白細胞得到迅速增長,人體的耐酸能力得到明顯提升,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類別
以參加比賽的時間進行劃分:第一,先在高原訓練25d左右,然后返回平原訓練21d,接著進行比賽。第二,先在高原訓練25d左右,然后返回平原訓練50d,接著進行比賽。平原的50d可以安排一個小周期的訓練。第三,在比賽之后的幾天進行高原訓練,幫助身體機能得到迅速地恢復。以參與訓練的高度進行劃分:第一,1000m到1200m之間。這個區域的空氣含氧量比平原低10%左右。第二,2000m以上。這個屬于中等高度,是最為常見的訓練高度。第三,2800m以上。這個訓練高度對運動員的傷害較大,現在已經不再采用。
二、高原體育訓練發展歷史和現狀
(一)發展歷史
第一階段,高原體育訓練最先起源于20世紀50、60年代,在《高原上的運動》這本書上面提及,運動員們在高原經過訓練后,在平原會獲得較好的表現。后來一位前蘇聯的學者進行實地的演練,探究運動員們高原運動訓練和平原運動訓練之間的區別。第二階段,在20世紀70、80年代,墨西哥舉辦了第十九屆運動會,因為海拔較高,許多的運動員無法適應,導致成績不佳。之后人們對這一情況進行深入的研究,從而興起一陣的高原訓練風潮。第三階段,從20世紀末到現在。在運動會中高原訓練的作用日益凸顯出來,許多來自高原地區的選手都獲得較為優異的成績。高原訓練能夠提升運動員的內在潛力,激發他們身體中的潛能[1]。目前,全世界范圍內高原訓練法引起眾多學者、運動員的研究興趣,許多國家已經把高原訓練納入到正常的訓練中來。
(二)現狀
自2000年以來高原訓練在全球范圍內得到高度的重視,訓練的結構體系和實施模式得到進一步的優化、訓練的方法更加科學、訓練的手段更具有針對性。我國的高原訓練基地的數量明顯增多,并發揮重要的作用,為我國體育事業的發展提供有效助力。高原體育訓練的參與人數逐漸攀升,項目的類型更加多樣化,能夠為運動員們提供針對性的幫助。但是因為高原訓練的高速發展,部分基地為了獲得更高的經濟效益,沒有構建完善的體育訓練模式,導致訓練效果大打折扣。
三、在體育強國視域下促進高原體育運動訓練發展的策略
(一)促進體育體制改革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為了促進高原體育運動訓練的不斷發展,應該提高體育體制與經濟發展的契合度,為運動員們的發展提供有效助力。政府職能的發展為體育體制改革提供基本保障,對政府的職能和權利進行有效劃分,由最初負責全部的高原體育訓練事宜轉換為只負責體育資源的協管工作,由管理者向服務者進行完美過渡。從微觀模式不斷向宏觀模式進行優化,打開思路逐漸向開放管理的方向進步,打造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性質的體育體制,明確高原體育訓練的責任歸屬問題。
應該提高高原體育運動訓練的執行效率,有效整合和使用體育資源,促進訓練成果和進度的一同攀升。拓寬資金來源的渠道,建立系統化的資金保障體系,降低體育部門在訓練工作中的資金壓力。提高訓練的規模和質量,增加體育后備人才的儲備量,為訓練中的運動員提供完善的后勤保障。國家體育部門進行明確的分工和布局,把管理的權利進行有效分化,實現權責分明,確保運行機制的穩步進行[2]。對進行高原體育訓練的運動員進行統一的管理,在訓練中融入多項頂尖級的賽事,對訓練的模式進行進一步的研究,在制度的引領下促進訓練模式的進一步提升,為我國的體育事業進行助力。
(二)打造先進的高原體育運動訓練基地
應該在我國的高原區域建立先進的、國際化的高原體育運動訓練基地,為運動員們提供更加舒適科學的運動空間。現階段高原體育運動訓練的模式逐漸向多樣化發展,為了提高訓練的效果,又能在低海拔下進行壓力負荷的互補性訓練,已經由最初的平原到高原再到平原的模式,轉化為由平原逐層遞進的模式,或者由高原逐層遞減的模式。在高原體育運動訓練基地中能夠實時模擬間歇性低氧訓練、低壓倉訓練以及高低壓變化訓練等方法。在這種模式之下運動員的整體體能和對高氣壓的適應能力與身體機能得到迅速提高。例如,云南就有較為特殊的地理結構,與高低平原階段式訓練的要求較為符合。在云南建立先進的高原體育運動訓練基地,能夠為運動員提供更加優質的訓練機會。云南省利用自身的地理與海拔優勢,構建匯集研究、訓練、恢復于一體的基地,并集合了低海拔區域、高原區域、亞高原區域和高高原區域進行訓練工作。其中低海拔訓練中心的海拔在100m至500m之間,主要與高原區域聯動進行田徑和游泳訓練。亞高原訓練中心的海拔在1300m左右。高原訓練中心的海拔在1900m至2100m。高高原訓練中心的海拔在2100m至3300m之間,主要進行田徑、自行車以及游泳訓練。
(三)建立高水平的科研和信息中心
目前競技體育的競爭逐漸走向白熱化,科研技術水平在競爭中發揮著重要的優勢。在訓練場地中我國與發達國家存在較小的差距,但是在體育科學研究方面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應該不斷豐富體院訓練的內容,為即將參與體育競賽的運動員們提供切實的幫助。在進行體育訓練時不僅應該關注運動員的體能情況,還應該適當緩解他們內心的焦慮,這樣才能發揮高原訓練的真正作用,應該為他們提供全面的體能、心理測試,構建系統化的醫療保障體系。
第一,應該建立系統化的科研服務中心,為其配置先進的科學設備和專業的技術人才,比如體能訓練師、營養師、生物學家等。并引進系統化人體指標監控設備,探究運動員們訓練中體能提升的情況,分析他們的身體狀況和訓練的壓力值等。結合測量出來的數據為其制定專屬的高原體育訓練,發揮出訓練的最大作用,避免發生運動員壓力過大,損害到個人身體的情況。把科學研究的成果更好融入到實際的高原體育運動訓練中,促進運動員心理發展狀態、個人能力水平的進一步提升。同時優化高原訓練的意識,提升訓練工作的可持續發展能力[3]。
第二,目前信息技術高速發展,要想促進高原體育運動訓練的進一步發展,就必須提高對運動員及其對手的了解程度,廣泛地采集和匯總信息,從而優化訓練的方向。利用信息技術和大數據技術,打造運動員資料庫,充分采集同一項目運動員的相關資料。首先,建立信息交流共享系統,安排專業人員進行統計與整理,形成完善的高原數據信息庫。其次,制作全面的信息采集表,收集運動員的個人詳細情況、訓練安排、體能數據以及一個階段內的訓練成果等。這個數據信息庫可以幫助教練和運動員們詳細地了解自身的情況,快速把握訓練中的問題所在。最后,多個高原體育訓練基地進行聯動把資源進行共享,促進高原體育訓練效果的進一步優化。
(四)提高運動員的膳食
運動員們在進行高原體育訓練時,身心都承受著前所未有的壓力,要想提升訓練的效果,就應該為運動員們提供充足的后勤保障,為其提供充足的營養。首先應該為高原體育訓練的基地配置一定數量的營養師,結合運動員的身體情況為他們提供對應高質量的營養,提升膳食結構的完整性。其次,為高水平或具有特殊訓練要求的運動員提供專屬的個性化服務。然后,應該充分考慮運動員們的個人口味以及飲食習慣,在不破壞體育規則的前提下,為其提供更加直觀的服務。最后,一定要保證食品的安全性,確保進入現場的每項食材都具有完備的檢疫合格證書。
四、結論
綜上所述,在體育強國視域下應該加強高原體育運動訓練的發展效果,拓展研究的模式,加強與國內外的交流和學習,掌握系統的研究經驗和成果。在網絡中廣泛采集相關的文獻資料和素材,明確我國的研究現狀和發展模式。加快體育體制改革的發展進程、打造國際化的訓練基地、利用科學和信息技術、為運動員們提供充足的營養。從多個角度出發,不斷提升高原體育運動訓練的發展效果和質量。
參考文獻
[1]安昕雅.蘭州市體育運動學校田徑后備人才培養現狀及策略研究[D].呼和浩特:內蒙古師范大學,2019.
[2]楊永.我國高水平訓練基地發展現狀對策與研究[D].北京:北京體育大學,2015.
[3]張自莉.西寧市區高級中學課余田徑運動訓練現狀調查及對策研究[D].蘭州:西北師范大學,2013.
(指導老師:白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