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功煌 秦鐳
摘要:本文從粵港澳大灣區職業院校武術交流的重要性和現狀出發,運用專家訪談法、文獻資料法和實地調研法等研究方法,分析和研究了粵港澳大灣區職業院校武術交流的發展策略。研究表明粵港澳大灣區職業院校武術交流的價值和意義重大,但目前大灣區職業院校武術交流較少且形式單調。建議通過提高價值挖掘和認識、給予政策資金保障和創新交流方式等多策略保障和促進粵港澳大灣區職業院校武術交流的開展。
關鍵詞:武術交流;職業人才;人文灣區;發展策略
一、粵港澳大灣區職業院校武術交流的重要性分析
(一)粵港澳大灣區職業院校的人才培養定位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提出打造教育和人才高地。支持粵港澳大灣區的職業教育發展,主要在技能競賽以及師生交流等方面。經濟的發展水平與職業教育水平息息相關,職業教育能為大灣區建設培養與提供專業的職業技能人才。因此,大灣區職業院校培養職業技能人才服務于大灣區發展,是大灣區規劃的內容和目標。
(二)粵港澳大灣區職業院校武術交流的重要性
規劃綱要正文中提出共同建設人文灣區,以武術、舞龍舞獅、龍舟、粵劇等載體,彰顯嶺南文化的獨特魅力。武術是一項集技擊健身、文化教育、商業娛樂、促進文化認同和社會和諧于一體的體育項目,在我國具有堅實的歷史文化淵源和背景,且具有一定的群眾基礎和民族情結,是彰顯文化魅力,增強文化實力的重要代表。
粵港澳大灣區職業院校開展武術交流活動,不但能增加大灣區職業院校學生之間的專業和文化交流,構建就業創業平臺,同時也是落實武術進校園政策和踐行大灣區發展規劃——共建人文灣區的重要實踐與印證,促進了大灣區深層次的融合發展,多方面的效益顯著。
二、粵港澳大灣區職業院校武術交流的現狀分析
(一)職業院校的地理分布
粵港澳大灣區是由廣東省東莞市、珠海市、中山市、佛山市、江門市、肇慶市、深圳市、廣州市、惠州市以及港澳兩個特區所組建的空間城市群,是我國建設與打造世界級城市群,并參加全球競爭的重要布局和空間載體。
根據中國教育部和廣東省教育廳2020年公布的學校名單顯示,目前大灣區(九市兩區)城市群包含的高等院校已經達到了152所,其在校生超過300萬。而珠三角九市擁有127所高等院校,包括了57所本科(含1所體育類)及70所專科(含2所體育類);中國香港具有18所高等院校;中國澳門則具有7所高等院校。珠三角九市中等職業學校多達245所,體育類中等職校擁有11所。目前大灣區職業院校培養的職業技能人才能夠基本滿足大灣區內職業人才培養需求,但高學歷高技能人才仍有較大需求。
(二)粵港澳大灣區職業院校武術交流的現狀
粵港澳大灣區職業院校武術交流活動有武術比賽、武術節和武術科學論文報告會等傳統交流方式。調查研究發現,大灣區職業院校武術交流活動形式較為單一、數量較少。存在著缺乏共生發展的戰略定位和統籌管理,文化對外傳播的共生發展路徑不暢通,共生發展的制度與保障不足等現實問題。同時還存在著武術教育方式滯后、場地師資不足、觀念淡泊等客觀現象。因而重視與強化細化粵港澳大灣區職業院校武術交流的發展策略問題凸顯出來,并亟待解決。
三、促進粵港澳大灣區職業院校武術交流的策略研究
(一)挖掘價值,提高認識
1.對武術價值的挖掘和認識
武術運動的文化和身體教育功能、休閑娛樂功能和商業經濟價值廣為人知,但其提升個人心性、促進文化認同和社會和諧的價值,以及塑造愛國主義情操的功能鮮為人知。因此,在新時代應該加大對武術價值的挖掘,加強對武術價值的引導和重視,提高粵港澳大灣區師生和普通民眾對武術運動的進一步認識。
2.對職業院校人才培養的重要性認識
我國發展戰略中強調發展是第一要務,同時也指出人才是第一資源,我國需要也正在大力培養與發展職業技能類人才。職業院校是我國為了培養職業人才而搭建的專業平臺,源源不斷的為國家建設發展培養高水平的人才。大灣區對職業技能人才有非常大的需求量,《發展規劃綱要》文件正文中提出了十一條教育和人才培養的相關措施,其內容多次涉及職業教育。同時大灣區也在努力打造職業教育培養的重要人才高地,持續推動大灣區的不斷發展。因而,須提高對職業院校人才培養的重要性認識。
3.對大灣區職業院校武術交流重要性的認識
大灣區職業院校之間的武術交流活動是武術技藝和文化教育的交流,有利于大灣區職業院校之間的武藝切磋、學術交流、人才的培養和構建就業創業平臺,有利于推進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社會、政治等多方面的正向發展,有利于促進《發展規劃綱要》政策的落地實施和生根生長。從而應提高對大灣區職業院校武術交流重要性的認識。
(二)給予政策制度保障
1.政策資金支持
已實施的武術進校園政策及2019年初的《發展規劃綱要》頒發已有些許時間,對粵港澳大灣區學校武術及其交流具有一定的積極影響和初步成效。為了持續保障和促進《發展規劃綱要》以及“武術進校園”等政策能夠落地生根并枝繁葉茂,希望相關部門和領導繼續強化和細化政策制度,給予適度財政資金扶持,為大灣區職業院校的武術交流和發展提供基礎與保駕護航。
2.職業院校積極實施
大灣區職業院校是武術交流活動的具體實施者和踐行者,應不遺余力的認真落實武術進校園政策和相關的文件政策,豐富武術教學內容,完善學校武術教學的體系,保證武術活動的順利開展。同時,可通過多種激勵方式,如加快院校之間的學分或榮譽互認,開展校園武術節、武術趣味運動會等多樣化方式,促進師生積極參與武術交流活動,并提高其參與的積極性、過程的趣味性和行為的作用性。與此同時,可聘請嶺南武術傳承人來擔任學校武術的客座教授或兼職老師,采用“師徒制”的傳授模式,培育下一代嶺南文化傳承人。
(三)創新活動形式
1.武術交流活動開展的類型
傳統的武術交流活動形式單調,效果有限。應創新粵港澳大灣區的武術交流方式,院校之間可創辦武術聯誼節、武術表演賽、武術論壇和武術征文等活動,職業院校可創辦武術學堂、武術協會、武術大講壇、校園武術節等校園活動,院系內部可創辦武術手抄報、武術名人堂、武術知多少等技能類、知識類或游戲類競賽等趣味活動。通過多種形式的武術活動,增強學生參與的積極性,促進武術交流活動的順利開展。
2.參與武術交流的方式
結合現代人交流的多樣化方式和特點,創新參與武術交流的方式,如建立武術貼吧、武術論壇、武術交流微信群等交流平臺,共言共傳武術文化。同時也可通過民眾喜聞樂見的抖音類的短視頻網絡平臺來秀一秀自己的武術技藝。
(四)建立共享平臺,打造大灣區品牌武術賽事
建立粵港澳大灣區資源共享平臺,有助于共享大灣區范圍內的體育資源,有助于統一大灣區范圍內可利用的資源和要素,從而進行科學管理和利用。加大粵港澳大灣區武術資源的有效利用率,加強武術資源的調度,并進行優勢互補,解決武術資源困境,積極推進武術賽事交流與項目合作,打造大灣區品牌武術賽事,提高武術影響力。
(五)發揮名城名人名拳的效應,打造大灣區武術文化品牌
粵港澳大灣區武術名城、名人、名拳輩出,其中武術名城——佛山,是我國著名的武術之鄉,也是我國嶺南武術發源發展的重要城市。武術名人——黃飛鴻、梁贊、葉問、張登魁等;武術名拳——詠春、蔡李佛及“洪劉蔡李莫”等著名拳種。據記載,廣東的拳術套路有1360余套,功法和器械的數量也甚多。因此,可充分發揮武術名城、名人、名拳的影響效應,打造屬于大灣區自己的武術文化品牌,從而促進武術交流活動的開展。
四、結論與建議
(一)結論
粵港澳大灣區職業院校是為大灣區發展和騰飛培養職業技能人才的重要載體和平臺,粵港澳大灣區職業院校武術交流活動可以促進院校師生習武練武良好習慣的養成,促進院校之間的交流合作、人才培養協調機制的形成和創業就業平臺的構建,促進大灣區社會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和政治文化的更深層次認同。既是實施武術進校園切實可行的方案,也是規劃文件中共同建立人文灣區的具體要求和使命。粵港澳大灣區職業院校目前的武術交流活動形式較為單一、數量較少,存在著發展路徑不暢通、制度與保障不足等現實問題亟待解決。
(二)建議
為保障和促進粵港澳大灣區職業院校武術交流活動的開展,建議加大武術價值的挖掘、認識、宣傳和重視,提高對粵港澳大灣區職業院校武術交流重要性的認識;建議相關部門和領導給予強化和細化的政策制度保障及適度的財政資金扶持,職業院校認真組織并實施,將武術納入教學內容并將嶺南武術傳人請進校園;建議創新武術交流活動開展的類型和參與交流的方式;建立資源共享平臺,打造大灣區特色武術品牌;發揮名城名人名拳的效應,打造大灣區武術文化品牌。從而積極的保障和促進粵港澳大灣區職業院校武術交流活動的開展。
參考文獻
[1]董平,李艷娥.教育生態學視域下粵港澳大灣區職業教育生態發展探究[J].教育與職業,2019,10(20):53.
[2]金寧,譚延敏.區域文化視域下粵港澳大灣區傳統體育共生發展研究[J].體育文化導刊,2020(2):8–9.
[3]高軍.經濟全球化背景下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探析——基于粵港澳大灣區高職院校人才培養視閾下傳統文化教育優化視角[J].營銷界,2019(5):259–260.
[4]馮孟輝,郭玉成.新時期粵港澳武術發展機遇、挑戰與路徑[J].吉林體育學院學報,2019,35(3):96–97.
[5]楊波.粵港澳大灣區體育交流與合作研究[J].體育文化導刊,2019(9):11.
[6]曾昭勝,等.廣東武術史[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