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丹丹
摘要:隨著我國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小學的體育課在學生們的課程中占據著十分重要的位置。通過學生們的體育鍛煉,可以幫助學生的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幫助小學生們豐富日常的生活,加強學生之間、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溝通,還能促進學生的良好身心體質的培養,為學生們將來的成長成才奠定基礎。在這種情況下,小學體育教師必須要重視起學生的良好體育習慣的培養,積極的豐富體育教學的方法,改變應試教育帶來的影響,充分調動學生的體育學習積極性。本文主要分析了體育教師培養小學生們體育習慣的現狀,具體探討了體育教師應該如何培養學生們的體育習慣。
關鍵詞:體育教師;學生;體育習慣
教師在教學工作中的目的就是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這是葉圣陶老先生提出的教學觀點,在這種情況下,體育教師的工作就是要培養學生們形成良好的運動習慣,幫助學生們養成終身運動的意識。隨著體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實踐不斷積累,學生們的知識和技能可能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逐漸淡化。但是,學生們在這個過程中養成的良好體育習慣可以使學生們受益終身。葉圣陶老先生曾經說過:“教育是什么,往單方面來講就是一句話,只要學生們養成良好的習慣就是教育。”在學生體育方面,體育教師要幫助學生們養成保護健康和促進健康的良好習慣。由于體育課堂比較的枯燥、無味,所以學生們往往容易對學習的體育技能產生厭倦心理,不利于體育教師進行學生們良好習慣的培養。在這種情況下,體育教師就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結合學生們的興趣愛好來開展體育活動。讓學生們根據實際的生活來不斷地培養體育習慣,幫助學生們打造健康的身體和積極向上的心理。
一、體育習慣養成的意義
小學生們的體育鍛煉習慣就是小學生根據自身的需求選擇出一種適合自己并且通過各種形式的體育活動,以自然力量以及衛生措施為基礎,發展小學生們身體健康、身心健康、調節小學生們的自身精神、豐富小學生們的文化生活以及選擇業余時間進行的體育活動。從心理學角度來講,體育鍛煉的習慣就是小學生們經過反復鍛煉而后天形成的一種堅強意識的自動化行為。從生理學的角度來講,就是小學生們通過一種條件的反射之后,再經過多次重復的刺激而后養成的一種行為習慣。從行為學角度來講,就是小學生們通過后天在健身中形成的適合自身鍛煉的一種行為方式。因此,可以得出體育習慣是小學生們在后天的努力實踐中培養出來的,體育教師也是可以對小學生們的體育習慣產生一定影響的。
二、培養小學生體育習慣的意義
(一)促進小學生們的全面發展
體育教師通過培養學生們的良好體育習慣,有助于小學生們的身心健康發展。小學生們通過科學、合理的體育鍛煉,有助于小學生們的身體健康,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人民的物質生活水平也在不斷提高,學校的教師、家長十分的關心孩子們的生理、心理情況以及自身成長狀況。但是,一些家長們采取的提高小學生們身體條件的措施就是一味的給學生們補充營養,忽略了對學生們進修體育鍛煉的重要性。在21世紀,我國的互聯網技術高度發展,我國已經進入了信息化社會,網絡技術對小學生們的生長產生了十分重要的影響,這直接導致了小學生們的戶外運動時間非常少,小學生們一有時間都會選擇在家里進行上網玩游戲,在這種情況下,對小學生們的身體健康就產生了十分不利的影響。因此,體育教師幫助小學生們養成良好的體育運動習慣是十分重要的,既可以增強小學生們的體魄,使小學生們保持健康、積極向上的心態,又可以保證小學生們的生理健康,緩解小學生們的文化課授課壓力,使小學生們擺脫文化課的負面情緒,讓小學生在以后的文化課授課過程中精力充沛,進而提高小學生們的學習成績。
(二)提高小學生們的身體素質
小學生們進行良好的體育鍛煉可以有效的培養學生們的集體意識,增強小學生們的班級責任感和集體榮譽感,在學校開展的體育運動過程中,通常都是具備競爭性的。因此,體育運動競賽可以培養小學生們的競爭意識以及合作意識,讓小學生們認識到集體力量的重要性。除此之外,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還可以培養小學生們養成堅定的忍耐力。眾所周知,每個人的成功都不是一瞬間發生的,也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需要后天不斷的進行磨煉一點一點積累出來的。特別是對長跑來講,需要學生們具備極強的耐心,而小學生們一旦養成了熱愛長跑的習慣,就會對小學生們日后的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幫助小學生們增強身體的各項素質,促進小學生們的全面健康發展,滿足社會、國家對全能型人才的需要。
三、體育教師培養學生們體育習慣的措施
(一)激發小學生們的體育鍛煉興趣
眾所周知,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們要想學好體育,養成良好的體育習慣,就必須要從心理上接受體育。體育活動的心理傾向是學生們參與體育活動的重要載體,小學生們如果對體育活動產生濃厚的興趣,那么就會主動、全力的投入到體育活動當中。因此,體育教師培養學生們的體育學習興趣,是培養學生們養成良好體育習慣的重要措施。在小學生們的體育學習階段,由于小學生們對世間萬物充滿著好奇心,所以很容易就被有趣的事情所吸引。因此體育教師就必須要抓住小學生們的這一學習特點,采取多種形式讓小學生們增強對體育運動的興趣,然后幫助小學生們進行體育鍛煉。由于體育運動的項目種類十分廣泛,因此體育教師對小學生們進行體育鍛煉習慣的培養是十分有意義的。在學校體育課堂中,體育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們積極的參與自己感興趣的運動,例如,男孩子就喜歡運動量比較大并且激烈的體育項目,如武術、各種球類運動等,而女孩子則喜歡一些動作優美、節奏比較舒緩的運動項目,例如瑜伽、健美操、舞蹈等等。小學生們無論選擇參與哪項運動,體育教師都應該積極地對其進行鼓勵和肯定,培養小學生們養成團結集體、頑強拼搏的意識,讓小學生們在體育活動的過程中養成體育鍛煉的習慣,促進小學生們參與體育活動的積極性,對小學生們的身心健康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響。
(二)激發學生們的體育運動動機
體育運動的動機是維持小學生們主動參與體育鍛煉的內部心理因素。小學生們進行體育運動的過程中,就是小學生們的內在動機在激發小學生們,讓小學生們主動地參與到體育鍛煉當中。體育動機對小學生們的體育學習和鍛煉起著定向、始動、調節、強化以及維持的功能,對小學生們的體育活動效果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因此,在小學體育教學過程中,體育教師就需要通過多種方法,讓小學生們在體育活動的過程中獲得一些愉悅感,滿足小學生們的好奇心和好勝的心理,充分地激發小學生們的體育動機,讓小學生們可以更加主動地參與到體育鍛煉當中來,培養起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小學生們的體育動機是小學生強化對體育學習以及體育鍛煉的興趣,讓小學生們對于體育活動的印象更加深刻,使學生們參與體育活動產生一種積極長期的影響,通過體育動機來促進學生們的體育鍛煉,是體育教師培養學生養成良好體育習慣的重要途徑之一。
(三)增強小學生們的成功體驗
在小學生的體育教學課堂中,如果學生們學習到一些體育活動比較復雜或者比較困難的情況下,體育教師就可以通過設置一系列的小目標對體育活動進行拆分。當小學生們完成某一項小的目標之后,體育教師就對學生們進行鼓勵,增強小學生們的體育活動成就感以及成功的體驗。這樣一來,就可以增強小學生們的體育活動信心,讓小學生們進行體育鍛煉的動力更加強化,激發學生們的體育活動欲望,讓小學生們一步一步的完成相關的教學目標。在體育課堂中,體育教師還需要為小學生們營造出良好、輕松、舒適的學習氛圍,讓小學生們努力的融入體育課堂當中,為了完成體育教師布置的目標而去不斷地努力。例如,在體育教師帶領學生們進行跳高活動時,體育教師就可以讓學生們在每一節跳高課上給自己設置一個目標,然后在目標完成之后,再對目標進行優化、整改,促使小學生為了完成目標而努力進行體育鍛煉。
(四)營造出良好的體育運動氛圍
體育教師在培養小學生養成良好的體育習慣的過程中,必須要認識到集體氛圍對小學生們的影響,通過運用集體氛圍來感染小學生們,讓小學生們在集體的影響下,培養起自己的體育習慣。例如,在小學生們學習跳繩這個體育活動時,為了鼓勵班級的學生們帶好跳繩,體育教師就可以讓組織學生們在體育授課教室內部觀看跳繩的視頻,在課下的時間或者體育課堂上鼓勵學生們多多參與跳繩,這樣一來,學生們參與跳繩的機會就增加了起來,全班同學們更加主動地開始練習跳繩,跳繩的氛圍更加濃厚,學生們的跳繩熱情也越來越高,在這種不知不覺的情況下,就會讓學生們養成參與體育鍛煉的習慣。
(五)增強體育健康意識
在體育教師培養學生們體育習慣的過程中,不僅要對學生們傳授一系列的體育知識和體育技能,還需要向學生們傳輸體育健康的思想和意識,讓學生們認識到體育鍛煉的重要性,培養學生們的頑強拼搏、團結合作的精神品質,讓學生們更加主動的參與到學校的體育活動鍛煉當中來,促進自身的全面健康發展,幫助學生們養成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
四、結束語
簡而言之,體育教師培養小學生們養成良好的體育習慣,可以讓小學生們強身健體、增強體質,開發小學生們的智力,培養小學生們頑強拼搏、團結協作的精神和品質,促進小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讓小學生們樹立起終身體育的意識。體育習慣不僅是人們個性化發展的需要,也是體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主要目標,作為一名合格的體育教師,必須要充分地調動學生們的課堂主體地位,為學生們營造出良好的體育教學課堂氛圍,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為學生們的自主體育鍛煉創造條件,主動加強對學生們的體育鍛煉指導,努力培養和提高學生們的體育鍛煉能力,為學生們的終身學習體育奠定基礎,使學生們逐漸成長為一個體育鍛煉的受益者。
參考文獻
[1]安燁.體育鍛煉對中學生健康成長的重要性探究[J].科普童話,2020(15):51.
[2]李小松.小學體育教學中良好習慣養成策略探究[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教育),2016(20):46.
[3]殷翠翠,洪彬軍.我國中小學生體育鍛煉現況及原因分析[J].農家參謀,2018(21):147.
[4]張艷澤.激發學生健身興趣 培養終身體育意識[J].新課程研究(下旬刊),2017(06):1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