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秀琦
摘要:互聯網產業的迅速發展使得大量的貿易往來開始在網絡渠道實現,農業經濟的發展也必須要重視“互聯網+”這一新興模式,通過網絡渠道來實現更廣泛的農產品交易和農業技術推廣,這樣才能更好的推動農業經濟發展,本文結合筆者工作經驗對農業經濟在“互聯網+”背景下的發展進行探討。
關鍵詞:農業經濟;“互聯網+”;智慧農業;電商
在世界網絡技術不斷提高,互聯網運動普及的環境下,國內縣農業的發展開始趨向于新興技術和互聯網的融合引導。互聯網+逐漸成為經濟的核心動,越來越多的行業受此影響,人們的生活工作也由此產生巨大變化。2015年7月1日國務院推出互聯網+的相關指導意見,其中詳細指出當下互聯網時代應重點關注的發展模塊,包含現代化農業等十一個領域,為現代農業發展提供了更多寶貴的機遇。
一、大力發展智慧農業
(一)運用互聯網整合農業生產每個環節
就傳統耕種形式而言,一般僅能通過以往的經驗和直覺來執行施肥澆注等操作,這種模式往往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如果沒有有效的監管,還可能對環境造成嚴重的負面影響。互聯網的數字化、智能化技術,可以使耕種變得更加精準、及時。互聯網已漸漸應用于多個生產環節,比方說前期的育種、栽培以及后期的收割、加工等,有效提高了生產工作的精準度與專業標準,推動了傳統生產模式的改進,顯著提升了農業生產率。
(二)運用互聯網技術提升農業生產各環節智能化水平
需要開發并推廣智能節水灌溉設備體系,不斷提升基礎設施融合信息化水平,并促進農田水利信息化發展,推動農機、農業設備及信息技術的結合運用,普及智能型作業設備的應用,強化監控力度,確保生產質量。對于畜牧業、水產養殖業,在農業物聯網基礎上,建設智能化的飼料自動飼喂系統,根據畜禽生長周期、進食情況等信息,對畜禽投喂量、投喂時間等進行優化調控;建設一批集智能感知、傳輸、控制為一體的畜禽、水產養殖場,提高畜禽、水產養殖的智能化及自動化水平,促進畜禽、水產增產增效,不斷促進智能化發展。
二、積極推動農村電子商務發展
“互聯網一農業”的直接體現是農村電子商務。不過農村區域的電商并不僅是為了給當地居民提供引進物料、出售產品的渠道,其同事也構建了圍繞消費展開的產業鏈,已摒棄了農民主觀選擇生產品而出售的傳統模式,已轉變成為滿足客戶具體需求方向及數量的生產消費模式,所以生產經營者需要及時改進口身經營理念,不斷學習互聯網思維。
傳統農業營銷模式中難免發生“買貴賣難”現象。信息渠道受限制導致生鮮農產很難快速運輸到城市區域,期間要經過諸多繁瑣環節。而網絡則可以有效改善此情況,借助互聯網能夠實現信息的完善與精準高效的供求信息傳達,大大減少了流通成本,疏通了流通途徑,顯著縮短所需時間,實現產銷的精確連接,所以越來越多的電商開始轉變傳統流通模式。現階段很多互聯網企業將焦點放在農村電商,這一市場的生態圈已逐漸蘇醒,比方像阿里巴巴所推出的“千縣萬村”戰略,預計在三到五年間向此類市場投入一百億,準備設立上千個縣級運營點一級十萬個村級服務點,提高對農村電商發展的扶持力度。在一些較為落后的區域,電商企業可以充分利用當地高質量生態環境的優勢,提高自身核心競爭力,推動精品種植,借此創造更多經濟價值。目前,農產品網上交易量增長迅猛,“淘寶村”“淘寶縣”紛紛在各地涌現。農產電商市場的普及也促進了相關行業的網絡金融發展,由此衍生出螞蟻金服、京東金融等平臺相繼加入農村服務市場,此外宜農貸、利多多等垂直平臺也將自已的業務擴展至農村,農村電商市場由此得到更多發展動力。
三、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鏈
當下的農業發展重點已落在產業鏈的建立與完善上,網絡則成為整個產業鏈重塑的可靠支柱。如今產業鏈有著很多缺陷與不足,就像產銷途徑的缺失與限制、合同有待健全等。現在依舊有不少協議難以落實,以及很多先產后銷的落實模式占主流,現在消費還不能有效帶動生產,流通優化依舊處在發展階段。當下農產品交易的雙方多數忽視了正規的簽署環節,口頭式協議依舊占主流,加上目前的社會信用監督機制并不完善,交易雙方均需要承擔較大的風險,也因此經常出現相關生意糾紛。現階段農業產業鏈主張遵守契約,堅持共贏宗旨,制定系統合理的條款規定,避免出現比必要的糾紛。此外,以主流產業為主,不斷扶持龍頭發展,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企業與農民經濟合作組織,對具有更高專業水平與綜合能力的加工企業給予更多幫助,培養更多具備強大競爭力與良好口碑的優秀企業。健全的電商體系不光能夠提供基本的交易活動,也可以實現網頁設計、產品美工及外宣等功能,涉及儲運、包裝、售后等一系列問題,有些還涉及專業培訓、支付結算等更多問題。普通農民開展電商,很難自己解決所有問題。所以政府應該成為電商的保護傘,為其提供充足有效的幫助與扶持,積極建立對接平臺,為企業提供良好的市場環境,讓農戶可以將更多精力投入到產銷中去,借此提高產品質量,明確整個產業體系的分工,促進效率提升,達成共贏。過去農民生產什么、生產多少,全憑經驗,現在互聯網可以傳遞產銷信息,減少信息不對稱,農民可以以消費者需求為中心,根據大數據分析的結果來確定生產的品種和規模。因此互聯網必將為現代農業發展增添新元素和新動力,帶來新思路,構建產業鏈。
四、結語
互聯網與新興技術有效結合推動現代農業發展,具有很好的引導作用。目前“互聯網+農業”發展迅速,但還存在一些問題,例如,觀念比較落后,產業結構不夠合理,商業模式不夠完善;部分農村網絡基礎不足、通訊設施薄弱,留守在農村的勞動力文化水平相對不高、素質偏低,專業人才更為缺乏,難以吸收、消化新技術;農業互聯網難以得到充足的資金支持;農業市場信息有限。而面對眾多難題,必須尋找現代農業發展路徑:大力發展智慧農業,運用互聯網整合農業生產每個環節,運用基于互聯網的物聯網、大數據促進農業生產升級,運用互聯網技術提升生產各環節智能化水平;積極推動農村電子商務發展,把農村當作生產端,同時應當把農村也歸到市場端,拓展網購市場,促使農村生產與市場兩端均衡發展;加強農村互聯網基礎設施建設,完善農業產業鏈;充分利用現有互聯網資源,構建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公共服務平臺,建立農產品質量追溯體系。
參考文獻:
[1]馬超俠.“互聯網+”促進農業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路徑——基于農業產業鏈視角分析[J].中國商論,2019(08):22-24.
[2]錢昕黎.農業經濟發展實施“互聯網+”戰略途徑研究[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8,29(23):239-240.
[3]劉冬.“互聯網+”時代我國農業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研究[J].農業經濟,2017(05):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