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景周?周楊
摘要:中小學學生正處于習慣成長的黃金時期,在這一時期培養成的行為習慣,很有可能會影響并伴隨其一生。在中小學體育中,學生體育鍛煉習慣的培養是非常重要的,教師要注重教學理念要符合主體教育觀念的要求,在教學中科學合理的設置體育活動環節,將多樣化趣味性的游戲活動融入到體育課堂中,促使學生養成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從而提高學生的身心健康水平。
關鍵詞:中小學;體育鍛煉;習慣
中小學學校開展體育鍛煉課程具有很重要的意義,它可以讓學生擁有健康的體魄,為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也是當前素質教育與教學的體現。但是在現階段的中小學體育教學中,普遍存在著教學形式單一陳舊,課堂內容枯燥無味的情況,導致學生的學習興趣不高,從而消極面對體育課堂活動。因此,改變現代的體育教學現狀,創新體育教學方法,提高學生對體育課程的興趣,進而提高課堂效率,則成為每一位中小學體育教師需要思考的重要課題。教師要發揮自身的引領作用,通過科學合理的設置體育課程的內容,對教學方法精心設計,以及對課堂內容活動進行豐富等體育教學策略,來為學生創造適宜的體育鍛煉環境。
一、體育鍛煉習慣的特點
體育鍛煉就本質而言,是一項能夠增進健康的活動。良好的鍛煉習慣是需要培養的,需要練習者在科學合理的鍛煉方法的指導之下,積極地調整自身鍛煉形式和方法,以形成自然而特定的鍛煉方式。
1.習得性
習慣是通過后天培養的,體育鍛煉習慣同樣也不例外,因此體育鍛煉習慣的培養具有一定的習得性。習得性主要就是指學生在體育鍛煉的過程中,通過長期行為鍛煉的堅持,在體育活動和動作技能練習中,養成一定的肌肉記憶,形成一種特殊的體育鍛煉習慣。這樣一來,再通過學生動作技能的反復訓練,能夠為接下來的體育鍛煉打下堅實的基礎。
2.強化性
體育活動的鍛煉是一個需要不斷強化的過程,習慣的養成也是需要反復練習的。學生在接連不斷的體育運動中養成習慣,使自身的運動行為不斷得到強化,因此也就具備了自然鍛煉的條件。當學生的體育鍛煉具備強化性時,哪怕當前不具備鍛煉條件,學生也會積極主動地參與到體育鍛煉中去。就像是早晨習慣性跑步的人,在遇到雷雨天氣時可能就會選擇在室內進行鍛煉,或者在跑步機上進行運動。
3.特定性
將體育鍛煉變成個人的內在需求,已經成為進行高效體育鍛煉的因素,具有一定的特定性。在學生體育習慣養成的過程中,首先就需要學生把對體育鍛煉的需要轉化為動機,再將這一運動動機轉化為體育鍛煉行為。例如,一個習慣晨跑的人,當他早晨起床一睜眼,自身的肌肉記憶就會告訴他該去跑步了。
二、阻礙體育鍛煉習慣形成的各種因素
1.學校因素
學校是中小學進行體育鍛煉的主要場所,學校對于學生體育鍛煉習慣培養的重要性非常突出。首先,學校應當建立適合學生進行體育鍛煉的環境,通過“會說話的校園”,幫助樹立學生正確的體育精神,并且促使學生在各種各樣的體育活動中找到自己的興趣和特長,并且在教師的帶領下,大力發展自己的特長,這樣將非常有利于學生養成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
2.個人因素
新課改理念要求教師要根據學生的特點因材施教,也就是要在體育活動的過程中,發現每一個學生的運動特長以及興趣特點,挖掘學生擅長的體育活動項目。只有教師更加了解學生,了解學生的興趣愛好以及性格特點,才能夠更好地因材施教,對學生進行鼓勵和引導,培養學生的運動自信。每個學生都有不同的興趣和性格,所以對于體育活動會有不同的選擇方式,這就要求教師要立足學生基本學情,因材施教,促使學生達到個性化發展。
3.家庭因素
對學生行為習慣養成影響最大的因素,是學生的家庭,如果學生的父母有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那么學生也會相應的受到影響,大多數都會喜歡上體育鍛煉。家庭中,父母是學生行為習慣養成的引路人,對體育鍛煉的認識以及示范,會對學生產生深遠的影響。
4.社會因素
中小學學生天性活潑,大多數學生放假在家是閑不住的,會在所居住的小區以及城市的體育文化中心活動玩耍。這些社會因素也都在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學生,影響著他們對于體育的認知。各種項目的運動員在比賽場上的身姿,也都在激勵著學生不斷的進取和拼搏,對于學生體育鍛煉意識的培養有一定的作用。
三、中小學生體育鍛煉習慣培養的策略
1.滲透體育鍛煉的常識和培養自我保護意識
在中小學體育課堂中,主要是以鍛煉性的行為活動為主,通過體育鍛煉常識的講解和掌握,學生能夠意識到進行體育鍛煉的重要性。首先,教師必須要認識到,體育活動雖然以體力活動為主,但是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體育常識和技能的教授也同樣重要,它可以幫助學生掌握鍛煉的技巧和技術,這樣才能夠有效地提高體育鍛煉的效率。為此,教師必須要考慮到當代中小學生興趣愛好和特點,根據他們的成長需要設計課堂教學活動內容,為學生進行體育鍛煉提供正確的指導。例如,在進行體育鍛煉之前要做哪些準備活動,有許多學生認為沒有必要做準備活動,直接開始進行體育運動就好了,這一意識是不正確的,教師要予以糾正。在進行準備活動的過程中,要注重不同的活動,針對不同的身體部位,對身體的鍛煉效果是不同的。在體育活動結束之后,教師也要帶領學生進行一定的整理工作,幫助學生恢復常態。比如對跑步運動中的起跑,加速,沖刺等的講解,踢足球過程中的傳球,接球,運球,進球,防守等技能的掌握,教師都要重點講解。其次,教師在每進行一項體育活動之前,一定要用專業的術語為學生講解每一項體育活動的意義。比如球類運動主要讓學生掌握反應力,彈跳度等,這樣才能夠幫助學生進一步的了解這些常見的運動。再者,教師必須要充分了解學生,有些學生心臟承受能力較差,因此不適宜做長跑和對抗性的運動項目,教師就可以幫助它們選擇那些負荷較輕,輕快活潑的運動,例如簡單的體操活動。最后,教師一定要再三講解體育活動中的規則及注意事項,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例如跑步運動中何時起跑,彎道跑步時注意避免其他人等等,這些規則都有助于學生今后的學習和成長。
2.激發學生體育鍛煉的興趣
興趣的激發對于培養學生體育鍛煉的習慣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教師要深入了解學生的特點,利用學生感興趣的教學方式來提高學生對體育的興趣。教師首先要樹立終身學習的思想,不斷學習先進的體育教學方法,并將其帶到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可以在體育活動中增加一些游戲元素,音樂元素等。例如,在對學生進行跳繩訓練時,為了提高學生的手腳協調能力,教師可以加入一些音樂,學生隨著音樂的節拍進行跳動,規定時間內,跳繩動作規范、次數多的同學獲勝。在田徑類體育訓練中,教師可以在彎道上設置不同的有趣障礙,讓學生在跑步過程中訓練自己的反應能力。在接力賽跑中,教師可以準備不同顏色的傳球棒,學生只需要接住橙色的傳球棒即為獲勝。此類游戲不僅能夠考驗學生的分辨能力,還能提高學生之間的團隊協作能力。這樣一來,學生為了取得勝利,就會在跑步的過程中盡可能的提高自己的速度,也讓體育課充滿了趣味性。
3.選擇科學合理的體育鍛煉內容
在中小學體育教學的過程中加強對學生體育鍛煉習慣的培養,教師就必須要確定體育訓練項目的科學性和合理性,選擇科學合理的體育鍛煉內容,才能夠保證體育訓練在課堂中的順利開展。教師要對體育活動進行和合理安排,以確保所選擇的體育運動能夠讓學生在活動的過程中深化理解,并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例如在400米速跑項目中,由于男生跑步速度比女生略高,因此在比賽過程中可以讓女生和男生站在同一起跑線,但是女生可以優先于男生起跑十秒鐘,最終首先到達終點的組獲勝。同時還可以設置一定的獎懲制度,勝利的小組可以進行其他體育活動,但失敗的小組還要繼續跑步。教師發布這一任務之后,學生頓時躍躍欲試,男生和女生都想立刻一較高下。當教師一聲令下后,每一個學生都在盡全力奔跑,想為自己的組爭光。教師可以以學生的跑步速度為訓練的出發點,設計一些有難度的訓練形式,來提高學生的體育訓練質量。
4.提高家長和學生對體育的認識
要想更好的幫助學生養成體育鍛煉的習慣,促使學生的身心健康成長,還需要從根本上對學生和家長普及體育鍛煉的重要性及必要性,轉變學生和家長傳統的體育鍛煉思維,幫助他們認識到體育鍛煉的緊迫性,才能夠在將來的體育活動中更好地進行鍛煉。第一,需要小學體育教師與家長進行及時的溝通,幫助他們了解到學生進行體育鍛煉的重要性,同時展示出近年來有關中小學生身體素質的科學調查,讓家長看到學生的素質在逐年下降,進行體育鍛煉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身體素養,促使學生健康的成長。通過這些數據的展示,家長和學生就會轉變以往對體育的態度。家長在注重抓學生成績的同時,也會意識到影響學習成績的因素也包括身體素質,這樣家長就會自發的讓學生進行體育鍛煉。第二,體育教師可以引用學生周邊的案例,并講述給學生聽,激發學生的體育精神,轉變學生對于體育的認識,轉變自身的思考思維方式。然后在具體的體育教學過程中,教師就可以針對學生的不同情況,有針對性的對學生進行講解和訓練,從而達到培養學生良好鍛煉習慣的目的。例如,以小學六年級乒乓球體育鍛煉小組活動為例,這一小組的整體水平并不是很好,但是通過集體的努力和團結協作,最終在和外校比賽時贏得了冠軍。教師可以通過這樣的方式,使學生在乒乓球對抗活動中培養自身的耐力和靈活性,不斷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同時,通過這樣真實發生的實際案例,也有助于培養學生吃苦耐勞,頑強拼搏的精神,這一精神對學生今后的成長和發展具有積極的意義,有利于幫助學生更好地求知和探索生活的目標。進行體育鍛煉不僅僅是對學生身體素質的培養,更重要的是堅定學生的意志,教師還可以通過多媒體教學的形式進行籃球教學,通過田徑比賽視頻的觀看,使學生對運動員們永不言敗的品質產生強烈的共鳴感,從而學習他們的拼搏精神。以2008年奧運會中博爾特的表現為例,他之所以能夠打破三項世界紀錄,與他日常體育鍛煉中良好的行為習慣有密不可分的關系。
四、總結
綜上所述,隨著素質教育的提出與深化,國家對中小學體育教學的重視度越來越高。體育教師必須要認識到只有培養學生對體育的興趣,才是促使學生養成鍛煉習慣的最好動力,技能是學生運動的載體,同樣也是體育鍛煉的表現形式之一,在課堂上要激發學生體育鍛煉的興趣,設置科學合理的運動內容,全面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
參考文獻
[1]胡朝紅.淺析小學生體育鍛煉習慣的養成[J].課程教育研究,2017(05):145–146.
[2]趙素梅.新課改下小學低年級體育鍛煉習慣培養探析[J].新課程(上),2016(12):183.
[3]劉仁建.實施以人為本的現代體育教學途徑的研究[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15(03):123–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