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石
摘要:作為一種內隱性財富,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歷史的演變、發展中代代相傳,它所具有的不僅是文化價值,還在經濟、歷史、教育等各個方面有著深遠的影響力。就類型來說,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較為豐富,其中龍舟是一種有獨特魅力的優秀傳統文化,至今依舊有重要的傳承價值。而處于互聯網時代,如何更好地傳播龍舟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重點關注的問題,顯然新媒體是不可忽視的關鍵渠道之一,本文以此為方向,探索新媒體傳播龍舟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路徑。
關鍵詞:龍舟;非物質文化遺產;新媒體;傳播
在文化資源結構中,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極受關注的一項內容,它是千百年歷史發展中不斷積淀的多元文化形態,既見證了歷史演變的脈絡,同時也是寶貴的文化資源。在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中,龍舟有著深邃的文化內涵,且藝術魅力和歷史底蘊獨特,是深受廣大人民群眾喜愛的傳統體育項目。作為當下信息傳播的主要媒介,新媒體對于傳承、發揚龍舟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重要的意義,所以要充分把握新媒體和這一文化形態的連接點,開拓更寬廣的傳播路徑。
一、龍舟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意義
在龍舟文化發展中,“龍”的文化發揮著深刻的影響力,經過千年的演變,龍舟文化始終秉承了龍文化的精神內涵,且凝練成集體育競賽、工藝制作、民俗文化、藝術交流于一體的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首先,龍舟非物質文化遺產有著鮮明的民族特色,在精神文化上發展歷史悠久,其中包含了祈福文化、祭祀文化、圖騰文化等內容,這種精神內核推動了中華龍舟文化的構建、整合以及發展,從而沿襲到今天,獲得了各個民族強烈的文化認同。同時龍舟非物質文化遺產還有娛樂文化和物質文化等方面的特征。每年我國多個區域都會組織龍舟運動,它逐步發展成為休閑性的娛樂項目,可見龍舟非物質文化有著深刻的文化價值;其次,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龍舟運動,屬于一種團體運動,在競賽活動中需要團隊合作,多人進行交流,如一些高校成立了自己的龍舟隊,在參與龍舟活動的過程中增強了學校之間的文化交流。且無論國內還是國外,也相繼開展了龍舟競賽和體育活動,這無疑可以推動區域和國際上的文化交流,從而更好地推動我國文化向世界邁進。另外,龍舟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可以豐富社會教育體系。體育運動本身可以影響人的認知觀念,龍舟可以說是一種代表中華民族傳統體育的項目,在發展中和教育相連接,使廣大人民群眾可以在龍舟文化中學習,豐富自我,更好地接收社會教育,提升體育鍛煉的能力。
二、龍舟非物質文化遺產中新媒體傳播的優點
新媒體傳播信息有著數字化和網絡技術的支持,所以能夠精準定位傳播的對象,從而可以節省資源,提高傳播的效率。而且新媒體在傳播龍舟非物質文化遺產過程中可以構建豐富的互動模式。不管是微信、微博等傳播平臺,還是視頻直播,新媒體在傳播過程中都能夠支持雙向互動要求,所以龍舟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的過程中,大眾并不是單向接收信息,可以利用聲音、視頻等方式及時互動,發表個人的體驗感和想法。可以說,新媒體平臺擁有大量的活躍用戶,網絡直播的火熱使得用戶量飛速增長,以手機媒體和網絡媒體為代表的新媒體在近幾年來發展迅速,短視頻、微博、網絡直播、微信公眾號等平臺成為龍舟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的關鍵渠道,但這些傳播渠道存在各自的優勢和缺陷。如微信公眾號數量非常大,平臺盡管容易構建,而在競爭者較多、逐步趨向飽和的狀況下,要實現深度傳播存在較大的困難。依靠網絡直播的方式來傳播龍舟非物質文化遺產,會給予用戶較強的交互體驗感,而且新穎的傳播方式會更好地與年輕人進行連接,從而增強龍舟文化的傳播影響力。但這種新媒體傳播方式同樣存在著很多制約因素。比如龍舟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的大型活動開展的時間隨機性非常強,且后續無法進行內容的跟進,所以會導致直播效果難以實現持續性效益,關注者會逐步流失。綜合來說,需要傳播人員積極探索新時代龍舟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優質傳播方式,更有效地發揮新媒體的傳播優勢。
三、新媒體在傳播龍舟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優化路徑
(一)創新傳承保護模式,利用新媒體拓展立體化的傳播空間
在互聯網時代,數字媒體技術迅速發展,不斷應用在大眾生活中,改變著信息傳播和接收的方式,龍舟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新媒體傳播則需要把握這一發展趨勢,對新媒體傳承和保護的模式進行創新,不斷拓展更為有效的立體化傳播空間。
首先,當前新媒體傳播中除了微博、微信等傳播平臺,短視頻成為較為火爆的媒體信息傳播方式,抖音和快手兩大巨頭占有較大的用戶量,所以傳播龍舟非物質文化遺產要把握好自身的宣傳陣地,除了開辟深受大眾喜愛的新媒體傳播空間,還需要具備長遠的發展目光,積極向外拓展,比如利用“b站”制作獨具特色的視頻進行宣傳。一方面讓更多的人了解深入了解龍舟非物質文化遺產,并進行主動關注,另一方面則要增強龍舟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影響力,吸收相關人員進行合作,提高傳播感染力。
其次,在拓展龍舟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新媒體傳播空間中,要不斷打造高效、且持續的信息傳播鏈,既要吸引新的受眾關注,同時也需要運用創新的手段留住關注者,并引導他們進行主動的傳播。在此過程中,負責龍舟非物質文遺產傳承的民間組織和政府人員需要創建出富有特色的新媒體官方賬號,其中可以選擇的有微信公眾號、官方網站、快手號、b站、微博號等。在特定時間及時更新介紹龍舟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內容和活動,向大眾傳遞龍舟蘊含的價值和文化思想。另外,在創新龍舟非物質文化遺產新媒體傳播的過程中,要有與時俱進的理念,及時關注新媒體傳播的變化趨勢,然后積極地進行實踐。如當前網絡直播的火熱,不僅可以讓用戶直觀深入地進行互動,而且從中可以獲取良好的體驗感,帶動更多的網民進行傳承。所以可以開發新媒體直播空間,為龍舟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構建一系列的直播活動,深入到當地進行記錄,現場講解,與參與者進行互動,使得龍舟非物質文化遺產可以實現動態化、鮮活化的傳播。
(二)構建持續盈利模式,深度挖掘龍舟非物質文化遺產潛在價值
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現實中的傳承并不容易,除了自身的限制,更重要的是缺少有成效的產業盈利模式,相關的利益者難以從中獲取較多且持續的經濟利益,以至于影響了傳播的自信心,龍舟非物質文化遺產面臨著同樣的困境。從根本上來說,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經濟息息相關,它的有效發展將會帶動區域內旅游業、餐飲業以及傳媒業等多個行業的發展,同樣,經濟的發展也會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兩者相互作用。所以,龍舟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新媒體傳播需要加強內容和服務的創新,深入挖掘龍舟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潛在經濟價值,從而構建出可以持續盈利的傳播模式。
首先,要從龍舟非物質文化遺產多年的演變出發來探索最有利的商業價值。可以發現,每年區域內大型的龍舟比賽是龍舟文化長久發展的重要標志之一。所以針對龍舟賽事,要積極地運用新媒體進行各平臺的宣傳,吸收更多的城市和人員參加,擴展影響力,從而在商業上獲取較大的回報值。
其次,則需要深入挖掘龍舟文化相關的旅游價值,并打造優質、富有獨特韻味的龍舟旅游文化地。我國部分區域則相應開發了這一旅游項目,比如長三角等水域發達的地區開設了龍舟旅游文化節,從而帶動了周圍其他產業的發展。而新媒體作為現代化的傳播媒介,則需要積極地運用數字化的傳播工具,制作和龍舟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的微動畫和宣傳短片,融入濃郁的龍舟文化元素,突出鮮活的藝術亮點,打造既可以展示技藝、參與文化體驗,又可以進行產品交易的龍舟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模式,從而長久地推動龍舟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傳承和發展。
(三)整合多元主體能力,強化新媒體傳播龍舟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效果
龍舟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新媒體傳播獲取有效性成果,需要有足夠的物質條件、大量的傳播者來支持,否則很多傳承和保護項目將無法持續進行,且會浪費大量的傳播資源,所以龍舟非物質文化遺產依靠新媒體進行傳播需要整合多元化的傳播對象和傳播資源,以增強傳播的深度和效用。首先,政府需要發揮主導力量,在政策、資金等方面扶持龍舟非物質文化有關的志愿者團隊和主要的傳承人積極地運用新媒體進行傳播。在此過程中,要重視傳播現狀的分析。龍舟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存在文化水平低、年歲高、居住在偏遠地區等特征,在新媒體傳播的使用上存在多方面的阻礙,所以政府需要構建專門的龍舟非物質文化遺產志愿者傳播團隊,更高效地開展新媒體傳播工作,并積極地呼吁傳承人加入其中,為新媒體傳播助力。其次,政府還需要啟動龍舟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項目,積極鼓勵一些民營資本、私營企業參與合作,發揮各自的實力,以增強新媒體傳播的效果。
四、結語
在互聯網迅速發展過程中,龍舟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傳承和保護上面臨著全新的挑戰和機遇。新媒體作為當前核心的信息傳播媒介,既可以精準定位傳播對象,同時也可以突破傳播的主體邊界,構建出豐富多樣的傳播平臺和廣闊的傳播空間。所以要充分把握這一優勢,創新龍舟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模式,運用新媒體構建立體化的傳播空間。并深挖潛在價值,打造龍舟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持續盈利模式,同時整合多元化的力量,強化新媒體傳播的效果和深度。
參考文獻
[1]隋文杰.龍舟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新媒體傳播研究[J].體育科學研究,2018,22(2):13–16.
[2]閻敏.“新媒體+非遺”傳播模式創新研究[J].東南傳播,2019(05):66–68.
[3]葛艷奇.“非遺”文化在新媒體時代的呈現與傳播[J].傳媒,2019(08):76–78.
[4]陳靜.新媒體時代非物質文化遺產漫瀚調的傳承與創新研究[J].吉林藝術學院學報,2019(04):54–58.
[5]張蕊,楊豪中,杜樂.歷史街區更新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共生性策略思考——以龍舟競渡文化遺產保護實踐為例[J].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8,050(02):265–269.
[6]史偉,梁福興.非物質文化遺產視域下桂林龍舟競渡研究[J].體育研究與教育,2017,032(01):77–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