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麗
摘要:2016年10月,國家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快發展健身休閑產業的指導意見》(國辦〔2016〕77號),提出2025年我國體育健身休閑產業總體規模將達到3萬億元。體育休閑產業已與娛樂、健康康復醫學、健康休閑保健等產業相融合,成為復合型經濟中的新興產業。2009年5月,在全國體育院校休閑體育專業研討會上達成共識,休閑體育專業人才的培養目標是培養具有體育指導服務能力和管理能力的復合型應用型人才。“人才培養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現代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指導下,按照特定的培養目標和人才規范,以合理的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評價方法進行人才教育的過程。實現培養目標的整體教育過程和規范;實現這一過程的一套管理和評價體系;與之科學匹配的教學方法、方法和手段。人才是產業發展核心競爭力中最根本、最關鍵的因素。一個產業的良性發展取決于人才的數量和質量。
關鍵詞:休閑教育;休閑體育;人才培養模式
一、研究對象、方法
(一)研究對象
我國休閑體育專業人才培養模式。
(二)研究方法
(1)文獻資料法:以“休閑體育專業”“體育產業”“人才培養模式”“休閑體育運動”等為關鍵詞,通過中國知網、百度文庫、EBSCO、維普等學術網絡資源平臺,搜集梳理休閑教育的發展歷程、歐美及國內休閑體育專業發展現狀動態。
(2)專家訪談法:走訪國內部分開設休閑體育專業的管理負責人和相關專家教授,獲取我國休閑體育專業生源與就業狀況、了解新的思路與觀點等。
(3)綜合分析法:依據相關文獻資料及我國有關休閑體育產業的文件,通過訪問休閑體育專業的專家教授及開設休閑體育專業的本科高校官方招生網站等,綜合分析我國休閑體育專業人才培養的情況。
二、休閑體育人才培養過程中遇到的問題
(一)國內休閑體育起步晚,人才培養思路不清晰
休閑教育發展歷程國外早于中國,美國經濟學家、社會學家Torstein Veblen l857~1929年發表的休閑階級理論是休閑研究的出發點,國內外學術界對此一致認同。20世紀初,休閑的重要性在歐洲和美國社會得到了反映。美國學者在第12期《時代》雜志上預測,休閑體育將在2015年左右成為全世界追求的目標,而在2010年8月韓國舉辦了首屆世界休閑體育大會,2015年在中國青島舉辦第二屆世界休閑體育大會,每五年舉行一次,旨在通過大會引導世界性休閑體育活動的開展,促進休閑體育的發展。美國是目前休閑體育發展最好的國家,現有400所高校開設了休閑體育相關專業。全社會都把滿足人們的休閑健身需求和身心健康發展作為發展體育的主要價值取向。英國也有100多所高校開設休閑體育專業,其中含有碩士博士層次的培養。根據日本休閑活動類型與自測健康之間的水平相關關系,Tomioka Rishujun闡述了休閑運動與健康之間的關系及其重要性。據Elsevier雜志報道,在巴黎,鍛煉和休閑相關的體育活動對神經壓力、反射敏感性和身體健康有著不同的影響。文獻表明,休閑體育全球化成為比美國學者在《時代》雜志預測早,如何借鑒外國教育模式,結合我國的特點,以市場為基本取向,就業作為終極目標,培養學生的職業道德、專業技能、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休閑運動。休閑體育市場將是各國體育產業面臨的最大市場,而“建立新的休閑服務理念,培養休閑專業人才”已成為市場關注的焦點。
(二)高校主干課程的設置各不相同,培養的人才層次參差不齊
人才,一般指專業知識或技能過硬,從事創造性工作,對社會發展有貢獻,是人力市場中能力和素質較強的勞動創造者。課程的設置與后期人才輸出有相關性,我國許多學院和大學的教育資源非常有限,且基礎必修占比例較大,因此在課程設置上必然也有一定的難度。主干課程(休閑體育實踐與方法、休閑體育服務與管理、體育營銷心里、教育學、體育產業管理與經濟、體育俱樂部設施管理、Sports and leisure business management等)安排比較緊張,社會實踐環節(時尚有氧健身、攀爬、戶外素質拓展、體育舞蹈、民間休閑體育、高爾夫、塑形健身操舞等)更少甚至用簡短的一般實習代替。區分休閑體育與其他體育,了解社會、行業以及企業對體育休閑專業人才知識、能力和素質的要求的變化趨勢,以確保學生在學校能獲得(專業核心能力和專業拓展1+X能力)有效的知識,能在畢業時與社會需求相匹配,為休閑體育發展服務。各學院須高度重視對休閑體育專業課程的設置,才能發揮出高校的特色,培養專門專業人才。
(三)專業師資隊伍建設滯后,人才培養目標存在局限性
隨著體育專業的不斷細化,休閑體育的畢業生意向在休閑體育企業(如休閑度假村、高爾夫球會所、SPA休閑會館、Fitness and leisure clubs、溫泉度假莊園、普拉提會館、戶外拓展素質機構、體育賽事策劃公司)、政府或公益機構(體教事業單位、城市休閑游憩空間、Theme park、城鄉休閑健身中心、專業體育競賽場所等)休閑體育機構(各個專業院校、體育相關研究所)等單位從事相關工作。然而擴招政策實施后,高校對休閑體育人才的需求定位不準確,培養目標與社會發展需求不相適應。不了解休閑體育人才的知識和能力以及未來的畢業趨勢,使培養出來的人與社會的需求脫節。
(四)招生的生源基礎參差不齊
休閑體育專業是2007年國家教育部批準而設立,休閑體育專業的開設,為休閑體育產業人才提供支撐。我國目前有數十所高校已開設該專業,但是招生生源中,缺乏科學合理的休閑體育人才選拔標準,可能會阻礙后期人才培養的整體進程。在培養過程中,基礎薄弱或專業知識不豐富的學生跟不上課程的整體進程,逐漸對休閑體育專業失去興趣。學生對專業知識學習上存在較大差距,最終影響人才培養的整體質量。
三、新時代背景下休閑體育產業人才培養模式的對策
(1)借鑒歐美國家和地區在休閑體育方面的人才培養經驗,在參考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系統分析了構建休閑體育人才培養模式的必要性和現實意義,并積極探索我國休閑體育人才培養的有效模式。目前,在我國“新絲綢之路經濟帶”背景下,與之相匹配的體育產業專業人才培養和建設的研究還比較少。2017年起,北京體育大學決定每年投入500萬元資金,設立"新絲綢之路經濟帶"體育專業人才獎學金項目,以吸引沿線國家體育留學生來校學習,為沿線國家培養高規格的體育專業人才。當年的9月便招收第一批“新絲綢之路經濟帶”體育專業人才的留學生到校學習,成為國內首家緊跟“新絲綢之路經濟帶”時代步伐培養體育人才的高校。
(2)以學校的方向為參考,結合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和學校的學科建設發展規劃,休閑體育專業應以市場為核心,以就業為導向,進一步優化休閑體育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休閑體育專業的培養目標應該合理設置。我國休閑體育專業設置時間較短,且與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又存在交叉重復。隨著社會職業分工不斷細化,個人對深度休閑體育的愿望不斷增強的新時代下,休閑體育專業人才培養應遵循市場需求,針對休閑體育產業和休閑服務的市場需求,以休閑指導、項目規劃、管理、操作和高層管理人員為核心,努力提升人才的市場競爭力。
(3)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合理調整主干課程。創建與目標相符的人才培養模式,創建符合市場需求專業課程,構建以體育、休閑、經濟、管理知識復合為“主體”的專業課程體系。休閑體育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專業,要特別突出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學生具有較強的體育技能,能夠從事休閑體育的指導和訓練),系統掌握休閑體育管理和經營的基本知識。在新時代大背景下,休閑體育專業課程體系的設計基本思路應以“寬平臺、核心位、深拓展、x模塊”可持續發展的模式設計“基本技能模塊+專業通用模塊+實踐核心模塊+專業拓展模塊+素質1+x模塊”組成動態、靈活、聚集、高效、開放的五級課程體系框架。不斷的加強體育休閑產業與其他產業的內在聯系,加強建立與國內外企業、休閑體育管理機構的長期合作關系,拓寬休閑體育覆蓋范圍,努力減少理論知識與實踐的距離,不斷提高休閑體育人才的整體利用率。在理論分析、多方論證的基礎上,提出合理有效的人才培養機制,從而有效的解決當前休閑體育專業人才培養所面臨的主要問題,以達到休閑體育專業應用型人才的社會需求。
(4)精心配備具有創新進取精神的體育產業管理人員和教師隊伍,充分發揮教師主導作用。結合歐美休閑體育管理人才的培養經驗,依據國內的專業培養類型、培養目標、畢業要求、課程體系與學生的知識、能力、素養情況達成高效矩陣關系。
四、結語
體育產業的快速發展需要休閑體育人才;全民健身的大力推進需要休閑體育人才;體育文化的廣泛傳播需要休閑體育人才;休閑體育人才具有獨特的不可替代的特點。基于中國休閑體育人才培養的現狀,深刻認識到加快休閑體育專業人才培養的必要性、緊迫性,通過不斷更新休閑體育專業人才培養理念,優化現有休閑體育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和人才培養目標,合理構建人才培養模式,優化休閑體育專業課程體系設置,突出休閑體育專業人才實踐能力,有效解決當前休閑體育專業人才培養所面臨的主要問題,滿足社會對休閑體育應用型人才的需求,使我國的休閑體育產業得到更快、更好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彭國強,舒盛芳.美國大學休閑體育專業的發展及啟示[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29(02):83–88.
[2]王露露,陳丹,高曉波.我國健身休閑產業發展中的阻力及對策[C].第十一屆全國體育科學大會論文摘要匯編.2019.
[3]龐博,王曉芳,王定宣.“一帶一路”背景下休閑體育專業人才培養現狀與對策研究[J].四川體育科學,2018,37(04):112–116.
[4]高嫄,劉文娟.我國休閑體育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C].中國體育科學學會.第十一屆全國體育科學大會論文摘要匯編.中國體育科學學會:中國體育科學學會,2019:5691–5692.
[5]歐繁榮,李欣.民辦高校本科休閑體育專業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的實踐研究[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19,39(05):125–128.
[6]崔謙.論休閑體育人才培養模式[J].經濟研究導刊,2017(022):139–140.
[7]劉洋,王家宏.休閑體育專業人才培養的問題與改革探索[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6,039(011):104–111.
[8]岳鳳文,陳洪.京津冀體育健身休閑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19,027(002):44–45+70.
(通訊作者:李好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