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如今生態環境問題越來越突出,如何在生態批評的視角下分析文學作品也成了學者們研究的問題。本文以《相信未來》為例,介紹生態批評理論,從文學的角度分析了《相信未來》,之后基于生態批評視角分析《相信未來》的“美”。
【關鍵詞】 生態批評;《相信未來》;美
【中圖分類號】I106?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0)06-0038-02
文學是抽象的,但是生態卻是實際存在的,如何用生態的角度去分析文學作品,這是值得研究的課題,將文學與生態將結合,深入思考人與自然的關系,將有利于生態環境建設。
一、生態批評理論
生態批評理念形成于20世紀70年代的美國,表現的是由于長期的環境問題和生態問題,文學研究領域產生在生態的視角下,重新分析和思考人與生態環境與文學的關系。被大多數人接受和認同的是徹麗爾·格羅特費爾蒂的定義:“生態批評是探討文學與自然環境之關系的批評。”
生態批評不只是在文學中對其自然進行評判,還表現出一種更以生物為中心、以生態為中心的世界觀。生態批評的出現是一種倫理學的拓展和延伸,將全球命運共同體的以人為主的觀念的范圍擴大到可以給其他生物生活空間的生活形式和物理環境。
生態批評的研究內容主要是文學作品中的自然生態問題和精神生態問題,目標是表現文學作品中人與自然的動向,尋求文學和自然的關系。生態批評可以從生態文化的角度來解釋文學作品,尋找文學作品中的生態文化和美學的意義。生態批評可以讓文學創作者樹立正確的生態文化立場,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中追求平衡,不能過度以人為主或者以自然為主。生態批評將社會學和自然科學融入文學作品當中,從人與生態視角看待文學,讓人用文學思考生態問題,遵循“綠色革命”,用文學去描繪生態之美,展現綠色生態文化精神。生態批評要求在生命和地球的視角下去觀察人類,研究其過去和未來的生存的情況,這樣一來便將抽象的文學與地球真實的生態環境相結合。
二、《相信未來》文學賞析
《相信未來》是食指于1968年所做的朦朧詩。1968年正是中國的黑暗時期,作者在經歷“特殊時期”初期的熱情之后,來到了農村,已經擁有了比較明確清晰的想法,在經歷過變故之后,更是失去了當初的希望和熱切,只剩下失望和悲哀,但是他又不甘于墮落,創作此詩來鼓勵自己也鼓勵他人。
該詩開篇用“蜘蛛網”“爐臺”“灰燼”“余煙”等意象表現了當時那個世界的黑暗、“貧困”,不禁聯想到那個世界給人們帶來的痛苦,讓人深感悲切。但是接下來用“雪花”表現自己的意志,表明了作者不屈服、不放棄、堅定不移的品格,這是作者在困苦的時代為自己樹立的信念。第二節“紫葡萄化為深秋的露水”“鮮花”卻在別人懷里,描繪自己在20歲盛開的年華卻在黑暗的年代變得容易消逝,本該屬于我的榮譽和贊美卻屬于了別人,表現了社會對他的摧殘,但是它用“凝霜的枯藤”在“凄涼的大地”上來表現自己的理想和信念,雖然失意,但是作者并不認輸。第三節“天邊的排浪”“托起太陽的大海”表現作者廣闊的胸襟和永不放棄的信念,氣勢恢宏,意境壯大。前三節讓生活在艱難困苦中的人們產生了希望,表現了雖然被迫害但是自己卻不放棄信念的堅定之心。這是《相信未來》的精神支柱,立念之基。
后三節作者深入思想,貫徹人心。作者“相信”人們可以看透真相,“睫毛”“瞳孔”襯托“人們的眼睛”,作者相信人們的智慧可以越過著黑暗的時代,迎來希望,迎來和平。雖然我們有“腐爛的皮肉”“迷惘的惆悵”“失敗的痛苦”,描繪那些堅強的文人們被迫害,迷茫、失敗的經歷,傳達他們的痛苦。“感動的熱淚”“深切的同情”“輕蔑的微笑”“辛辣的嘲諷”表現人們對于歷史的各種看法,但是作者依舊相信未來,堅定信念,相信人們會“給予熱情、客觀、公正的評定”。“無數次的探索、迷途、失敗和成功”表現不放棄的堅定信念和不屈不撓的精神。這三節加深立意,由相信自己擴展到相信人們,相信人們可以用智慧、用時間來驗證歷史。
最后一節,作者堅定地激勵著人們的內心,鼓勵人們“相信未來”“相信不屈不撓的努力”“相信戰勝死亡的年輕”。最終用大無畏的精神,用無法退卻的意志來抵抗黑暗的社會,用自己的筆去沖擊人們的精神和靈魂。
三、基于生態批評視角分析《相信未來》的“美”
(一)描寫景物美
大多數詩詞都會描寫景物,來達到借景抒情,造景言志的目的。《相信未來》中描繪的景色有真有假,不過都達到了抒情言志的目的,“蜘蛛網”“爐臺”“灰燼”“余煙”“紫葡萄”“雪花”“露水”“鮮花”可能是詩人真實所見,這些常見的物品也很容易讓人聯想到形狀、樣子,“排浪”“大海”“太陽”可能就是詩人虛構出來的景物,但是現代的人們也能輕易聯想出這一壯闊的景色。通過進行生態批評來分析這篇詩詞,“蜘蛛網”和“爐臺”“灰燼”“余煙”會聯想到受到污染的破敗景色或者受到焚燒的垃圾、森林等,“紫葡萄”“露水”“雪花”“鮮花”是綠色清新的大自然,兩者一相對比,就會引起人類對自然的關注,思考人與自然的關系,人類是否能夠無休無止地利用自然,人類是否能夠掌控自然還是被自然掌控,進而形成保護自然、拯救自然就是拯救人類自己的思想。“排浪”“大海”“太陽”可以解釋為人們在關注生態環境之后,生態環境問題得到改善或者解決的美好景象,這就更會促進人們去保護生態,減少污染,改善生態。
(二)表現意境美
在詩詞創作中,通常將一系列不同的景物放在一個部分,或者同一句話里面,用來構造不同的意境,表達不同的感情。例如馬致遠詩人寫的《天凈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幾乎鄭守師都是景色描寫,但是卻創造出了漂泊的旅人一生郁郁不得志的哀傷的意境。《相信未來》用“蜘蛛網”“爐臺”“灰燼”描繪灰暗的色調,表現社會的黑暗,用“紫葡萄”“雪花”“鮮花”描繪鮮明的色調,表現了作者堅定的信念,讓我們由最初的灰暗、低沉轉換為后來的擁有了希望和信念,由最初的遭受迫害,悲哀嘆息轉換為樹立堅定信念、堅實永不放棄的精神。
如果有詩歌的出色的景物的描寫,當我們看見夕陽、大江大河,只能說真好看,看見山霧彌漫,只能說好黑、好可怕,僅此而已,若是學了詩之后,我們就會可能說出“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這樣的絕句。而且,如果沒有《相信未來》這樣的詩詞,看見蜘蛛網會煩躁地摘掉,看見露珠也只是輕輕一彈,看見大海,也只能說真壯闊,無法做到去珍惜身邊的,細微的美景,無法感受到詩歌中的已意境,也就無法體會世界的美麗,從生態批評上說,也就無法產生保護身邊的小景致,若連自己身邊的都不能保護,何談去保護更大的生態環境。
(三)表達情感美
《相信未來》表現了優良的情感之美,這是無論散文、小說、文言文都能夠表現的。《相信未來》在大自然的生態景物上,通過“美麗的雪花”“凝霜的枯藤”“凄涼的大地”“天邊的排浪”“托起太陽的大海”直抒胸臆,表現了作者廣闊的胸襟、遠大的抱負,讓我們感受到了作者滿腔熱血,灑在那黑暗的土地上[3]。生態批評理論說明,自然的美麗能夠襯托情感的美麗,情感的美麗可以通過自然的美麗表現出來。那么《相信未來》這首詩所表達的情感就是對人們的熱愛和對生活的熱愛。
如果我們的生活沒有詩歌,那么我們表達情感的方法只有直白的語言和明顯的動作,不會出現景物描寫這么含蓄的方式,也不會通過描寫景物,來表現自己復雜的感情。人類的感情是復雜的,那么人類對于自然就會產生要高效利用又要大力保護這種復雜的感情,那么自然回報給人類的就是利用后的荒蕪和修復后的脆弱。如果通過詩歌或者其他文學體裁來利用景色來表達感情,就會讓人們在注意到景色的前提下進行深入分析,同時還會思考我在這種自然狀況下的狀態,進而達到思考人與自然關系的目的。
(四)樹立信念美
生態批評理論提出,自然萬物能夠通過不斷地優勝劣汰、適者生存這些生存規則存活至今,其本質在于不屈不撓信念之美。而《相信未來》之所以自發表之日就在社會上廣為流傳,得到青年人的口口傳頌,在經歷過動蕩之后依舊能振奮人心,就是因為這首詩蘊含著不屈不撓的信念之美[4]。詩人在感受到人們的“熱淚”“輕蔑”“嘲諷”之后,還能堅定地相信人們,相信人們雪亮的眼睛和無盡的智慧能夠穿透黑暗迎來“曙光”,給人們帶來無邊的希望和信念。
“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這句俗語也是對積極面對挫折的描寫,若一個人沒有經歷過挫折,那么他的人生便不是完整的,畢竟人生就是這樣起起落落的,如果一個人在經歷過挫折之后還能堅定樹立信心,永不放棄,那么這個人的品質就是可貴的,是值得我們學習的,但是如果在經歷過挫折之后,還在選擇錯誤的方式就是不可取的,那不是堅強,那是固執,我們要善于變通,沒有什么是一成不變的,我們要有創新精神,還要在經歷過挫折之后還能勇敢地站起來。
四、結語
綜上所述,通過生態分析《相信未來》的“美”,我們應該認識到自然的重要性,從我們自身的周圍出發去保護自然,還要擁有對生活的熱愛,以及堅定不移的信念。
參考文獻:
[1]查婺波.痛苦的吟詠,堅定的信念——淺析《相信未來》的藝術美[J].語數外學習:語文教育,2018,(09):21.
[2]陳睿.淺談播音創作基礎理論視域下朗誦《相信未來》的創作體會[J].新聞研究導刊,2019,(05):210.
[3]王麗.解讀《相信未來》中“我”的精神內核[J].中學語文,2018,(12):46-48.
[4]張榮翼.生態批評的“兩難處境”辨析[J].廣東社會科學,2018,(01):162-169.
作者簡介:
王樹君(1979-),男,江蘇,無錫城市職業技術學院,職稱:講師,高校講師,主要研究方向:文學創作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