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志凌 張麗琴
【摘要】 民國時期湖南婚姻習俗逐步向現代化、簡約化、文明化轉變,出現中西合璧的特點,婚俗具有規范性、平等性、過渡性和不平衡性等特點。民國時期湖南出現的集團結婚所具有的簡潔性、經濟性、莊嚴性和差異性等極大地促進了社會的發展,沖擊了舊的婚俗和婚姻觀念,推動了湖南地區的移風易俗。
【關鍵詞】:文明結婚;集團結婚;婚姻習俗
【中圖分類號】K892?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0)06-0079-03
一、民國時期湖南文明結婚興起的背景
中國近代文明結婚是在西式婚俗傳入的過程中興起的。文明結婚主要是指男女青年經人介紹或自己相識,經過一段時間的交往和戀愛,經雙方家長同意而舉辦婚禮,體現文明、進步,具有“洋化”色彩。湖南雖然深居內陸,但隨著外國商品的大量輸入,它的傳統婚姻習俗還是受到了西方文明的影響,婚姻觀念與形式逐步發生了變化。而民國時期的中國社會是社會歷史發展的轉型時期,體現著過渡時期的新特點。在南京國民政府時期,政府發起了新生活運動,其目的是“培養國民的好習慣,造成社會的新風氣”。新生活運動中有關婚禮之改革主要有:提倡集團結婚,提倡節儉、簡化儀式,明確規定實行一夫一妻制、男女經濟地位平等、婚姻自由的原則等。
湖南省政府一方面響應南京國民政發動的“新生活運動”措施,另一方面根據本地方的具體情況對“新生活運動”措施進行了適當的補充。例如,湖南地區多丘陵高山,生活在大山中的人們思想封閉,與世隔絕,存在著很多舊俗陋習,包括強迫和買賣婚姻,養童養媳、重婚、納妾以及一夫多妻等等,政府積極倡導新式婚禮之后,便大刀闊斧地進行改革,雖然邊遠農村地區的改革不徹底,但總體而言,湖南地區的婚姻習俗還是有了較大的進步。
二、集團結婚——文明結婚的新形式
集團結婚是在近代文明結婚的基礎上產生的新式婚禮。集團結婚是指各對新人在同一時間、同一地點、同一主婚人主持下舉行文明結婚。20世紀30年代, 上海首開“集體結婚”的先河,被視為民國時期婚儀改革的一個里程碑。受到上海集團結婚的影響,再加上政府提倡新生活運動,湖南地區也開始倡導這種簡單高效的結婚儀式。
集團結婚的儀式是:(一)西洋樂器奏樂,婚禮開始;(二)在音樂中,介紹人、證婚人、主婚人等依次就位;(三)所有人都就位之后,結婚新人們排隊進入會場;(四)在主婚人的指導下,全體肅立向黨、國旗行三鞠躬禮;(五)證婚人宣讀結婚證書;(六)結婚人、證婚人、主婚人、介紹人簽名或蓋章;(七)結婚人相互行一鞠躬禮;(八)證婚人致訓詞,一般都是市長,縣長等地方領導;(九)來賓致祝致辭,主要是新人雙方的父母;(十)主婚人致謝詞,一般是集團結婚主辦單位的領導人;(十一)結婚人分別謝證婚人、主婚人、介紹人行三鞠躬禮;(十二)謝來賓行一鞠躬禮;(十三)奏樂鳴炮;(十四)禮成;(十五)禮成之后賓客可以到宴會廳吃酒席,新人們也會隨之前往??梢?,集團結婚的內容與傳統的婚禮截然不同,傳統婚禮程序復雜,奢侈浪費,而新式婚禮簡潔高效,經濟實惠。
集團結婚發展迅速,從抗戰爆發至戰爭結束,集團結婚呈現出新的面貌。首先,集團結婚在戰爭中艱難發展,由于政府實行“戰時須做平時看”教育方針,并且繼續推行新生活運動,中部地區湖南和四川的集團結婚不但沒有停止,相反還有了進一步的發展。例如,長沙于1942年6月23日舉行了抗戰以來全國首屆集團結婚。此后,湖南又舉辦了數屆集團結婚,各縣也開始舉辦。其次,法律法規進一步健全完善。集團結婚是由地方政府發起,后來又受到重視和支持。第二階段,抗戰后集團結婚再次掀起了高潮。上海市社會局于1945年12月25日舉辦了抗戰勝利后第一屆集團結婚,定名為“勝利紀念集團結婚”。此外, 長沙、沈陽等地也舉辦了集團結婚。在集團結婚發展的過程中,承辦的主體逐漸擴大,并出現了商辦的現象。
三、民國時期湖南文明結婚的特點
(一)簡潔性。在明清時期,湖南婚禮的程序仍然遵循古代的“六禮”,即“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充滿了繁文縟節,紛繁復雜。文明結婚則剔除了舊式婚禮的繁文縟節和陋習,婚禮程序簡潔文明,結婚地點多在大旅社或公共場所。衡陽的新式婚禮還有西洋音樂隨行??傮w來說,一般的做法是新夫婦去社會局登記,資格審查合格之后,在集團結婚當日參加一個簡潔的儀式,并由政府機關人員來證婚?;槎Y持續時間一般在兩個小時左右,與傳統婚禮相比,省時又省力。
(二)經濟性。明清時期湖南舉行婚禮的花費巨大,對財物的追求成為大家炫耀攀比的目標,奢侈的婚禮花銷對于富裕人家來說還可以承受,對貧苦人家而言,結婚也就等于負債,導使貧家多垂老無妻或者有女難嫁。為了遏制奢靡之風,政府大力提倡文明結婚。1931年《戶籍法》規定,結婚登記應由結婚時住所所在地之戶籍主任辦理。1942年12月,長沙市市長提議設立婚姻登記所,進行婚姻登記。規定喜帖不得濫發,改喜宴為茶點,時間保持在2小時左右,賓客不得遲到,親友送禮應以日常生活用品為限,其值最多不得超過一元,規定“結婚禮服,由主持機關代制,但均用國貨”,不得鋪張浪費。這不僅緩解個人的經濟壓力,對整個國家來說,也可以節省大量開支。
(三)莊嚴性。1931年《湖南各縣調查筆記》中記載長沙市區舉行新式婚禮,周邊地區以舊式婚禮為主。集團結婚在湖南興起之后,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視,由市府統一組織,并且還成立專門的部門來管理,體現了政府的莊嚴與威信。首先,集團結婚在主辦機關、舉辦地點和證婚人三者的選擇上都體現了國家至上的理念。主辦機關包括政府部門、社教機關和社會集團等,舉辦地點多利用公共場所,證婚人則由地方行政長官擔任,如市長、社會局長,或是縣長。其次,在婚禮的程序上也體現了集團結婚的莊嚴性,每對新人都要“向黨國旗及總理遺像三鞠躬”,穿統一樣式的禮服,婚禮前一日政府要員等到場參加和指導演習,政府向新人分發統一制作的結婚證書,規定結婚新人及主婚人、介紹人以外的親友需持觀禮券到場觀摩等。
(四)地域差異性。湖南的婚姻習俗可以分為湘資流域和沅澧流域兩大區域,從地理條件上看,西部的沅澧流域在地形上屬云貴高原,崇山峻嶺,交通比較閉塞,受外界文明結婚的影響較小,很多地方還保持著原有的婚姻習俗,較為落后;而東部的湘資流域大部分屬江南丘陵,交通較為發達,與外界的交往聯系多,其婚姻習俗就會潛移默化地受到文明結婚的影響,向現代化轉變。二者還存在著很大的差異:第一,迎親不同,湘資區一般婿不親迎,花轎進前還要暫避,而沅澧區便是“婿親迎”;第二,送親不同,湘資區送親客一般都是男性,沅澧區大多為女性;第三,回門時間不同,湘資區多在婚后兩三天內回門,而沅澧區多在第九天或第三十天回門。由于地理位置的差異,就形成了如此風格迥異的婚姻習俗。
(五)民族差異性。湖南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省份,以漢族為主體,少數民族廣泛分布,各少數民族由于地理環境、生活習慣、文化背景不同,,雖然受到了近代化的影響,但仍然具有鮮明的民族特性。少數民族的婚姻習俗不僅與漢族有差別,而且少數民族之間也有差異。例如,苗族尚早婚,婚姻較自由,夫死再嫁,妻死再娶,都是很平常的事,為了反抗違背意愿的婚事,還出現了奔婚行為。土家族實行一夫一妻婚姻制和分家制,流行哭嫁?,幾寤橐鲎钔怀龅奶攸c是“女大當婚,男大當嫁”,瑤族無重男輕女或重女輕男的社會現象,結婚后夫妻關系比較穩固。
四、文明結婚對湖南的影響
首先,文明結婚推動了湖南地區的移風易俗。文明結婚沖擊了舊的婚俗和婚姻觀念。清末民初湖南婚俗仍然遵循古代的“六禮”,儀式復雜,崇尚奢靡,給家庭帶來了沉重的經濟負擔。文明結婚可以養成節儉經濟的婚俗,集團結婚的意義則更大?!耙魂犚魳?,一次裝飾,便可供百千對結婚夫婦之用”,可謂萬分的經濟。久而久之,也必然在社會上形成崇尚儉約的良好風尚。其次,對舊婚制的改變取得了一些成效,集團結婚提倡節儉,反對鋪張浪費;提倡科學,反對封建迷信;提倡婚戀自由,反對包辦婚姻;提倡一夫一妻,反對三妻四妾,對重婚者予以拒絕。集團結婚的各項措施體現了自由、平等、民主的理念,進一步解放了人們的思想,推動了移風易俗。
其次,文明結婚維持了湖南地區的穩定。在舊式婚禮中,人們通常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規模龐大,鋪張浪費,攀比之風盛行,集團結婚的宗旨是“節儉、經濟、莊嚴”,花費很少,一般普通人家都能負擔。雖然在婚禮的操辦上崇尚節儉,但是這樣一來充分擴大了申請人的范圍,以至于每次婚禮參加人數少則50對,多則上百對,促進了與集團結婚相關的服裝制造業,民間機構和商業服務社的發展,推動了經濟的流通。
第三,文明結婚加強了政府對婚姻的管理。文明結婚具有較強的政府干預色彩。首先,進一步確立了婚姻登記制度,以排除重婚者和患有不適合結婚疾病的現象,保證了婚姻的合法性;其次規定男女結婚的最低年限,男滿18,女滿16方可結婚;最后規范結婚證書,保障結婚人權益。政府加強對婚姻制度的管理,有利于促進婚姻生活的社會化,提高政府的威望,提升民眾的整體意識。總體來說,文明結婚推動了湖南地區的移風易俗,促進了經濟的發展,加強了政府對婚姻的管理,有利于社會穩定。
參考文獻:
[1]蔚建鵬.論民國時期“文明結婚”的興起[J].廣州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5.
[2]劉榮軍.民國時期湖南婚姻的變遷[J].黑龍江史志,2009.
[3]王欣.移風易俗中的政府作用——以民國時期上海集團結婚為例[D].上海師范大學,2014.
[4]谷秀青.集團結婚與國家在場——以民國時期上海的集團結婚為中心[J].江蘇社會科學,2007.
作者簡介:
吳志凌:男,文學博士,湖南城市學院人文學院教師,研究方向:文書與檔案學。
張麗琴:女,湖南大學文學院研究生。研究方向:學科語文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