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隨著技術能力的不斷提升,湖南非遺文化的場域一方面在固源,一方面也在拓延,其衍生發展脈絡不斷呈現為雙螺旋甚至多螺旋的融創態勢,融創發展形式多種多樣。通過多維融合創新與傳播,擴大湖南非遺文化的扎根力度、宣傳廣度和縱向深度,正成為當前一項重要的時代性研究課題。
【關鍵詞】 湖南;非遺文化;融創;策略
【中圖分類號】G206?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0)40-0052-03
基金項目: 湖南省社會科學成果評審委員會課題(XSP20YBC162)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湖南自古人文薈萃,文化底蘊深厚,有著文化強省的優沃環境,而湖湘文化中最濃郁的底色,又莫過于博大精深的湖南非遺文化,湖南非遺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大省,湖南省長期以來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致力于非遺文化立法傳承和歸檔保護,目前,共有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項目4個;國家級非遺保護項目118個,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76人;省級非遺保護項目324個,省級代表性傳承人247人,這些構成了絢麗多彩的湖南“非遺畫卷”。
在2019年9月12日的外交部湖南省全球推介活動中,湘戲、湘繡、湘磁、湘飾、湘茶等非遺文化項目集中亮相,精彩綻放,向世界展示了一個多元精彩,開放崛起的湖南形象。湖南非遺文化已作為全球文化形態進入了人類文明傳承、保護和發展的視野。
隨著互聯網+以及5G時代到來,非遺文化的創新與發展也面臨多種機遇與挑戰,特別是在一帶一路的背景下,非遺文化多維融合創新發展與傳播正成為一項時代性課題。
讓世界上更多的人與湖南優秀的非遺文化“親密接觸”,感知湖湘風范,堅定文化自信,沐浴人文之光,傳承并傳播湖南非遺寶庫中的文化生命力。這將直接帶動和促進湖南非遺文化生態發展,有很重要的研究意義。
一、湖南非遺文化多維融創理念內涵
如今的中國不僅是國際社會公認的世界和平的建設者,而且在全球經濟與社會發展中也扮演著重要角色,湖南非遺文化需要積極參與世界文化交流,持續豐富文化表現形式,堅持文化創新,在實現搶救性保護與再生式發展的基礎上,結合藝術學、新聞傳播學、經濟學、社會學、信息科學等對非遺進行多學科交叉研究,并通過“文化自信”“文旅融合”“文科融合”等視閾,構建“文化傳承”“地域特色”“產業經濟”“科技轉化”的四維融創發展矩陣,以及在“湖南非遺文化+N”等交叉領域學科進行大膽探索,把不同專業的視野和方法帶入文化研究之中,用跨學科的方法對文化進行綜合研究,拓寬非遺文化產業的發展空間,把湖南非遺“挖出來”“帶起來”與“推出去”,在傳承基礎上求新、求變,追求“1+1=∞”的效應,創造出更多的可以代表中國文化精髓的文藝作品,讓越來越多的人民群眾參與文化創新實踐,進而推動中講好中國故事,對外輸出優秀文化成果,從而掌握文化傳播與交流的主動權。
二、湖南非遺文化融創發展多維矩陣
湖南非遺文化是本地域文化與民族精神的杰出代表,也是中華民族文化自信最強有力的基石之一,如何讓湖南非遺文化遺產魅力多彩的“活起來”,就必須從四維價值空間著手,多維矩陣,跨界融合的保護、傳承、創新與發展湖南非遺文化。
(一)文化傳承價值矩陣——激活城市底蘊文化活力
非遺文化受地方語言、社會制度、地理環境的影響,存在較大的地域差異性。而這種地域的文化差異視角恰恰能突出地域特色,因此湖南非遺文化應深度挖掘承載城市的文化內涵,與城市文化建設相結合,通過文化遺產見證城市生命歷程,促進城市健康發展。
通過探索湖南城市歷史性文化建設,結合非遺文化傳承、非遺文化特色、非遺文化環境等方面的時代意義,保留人文底色,凸顯城市魅力,進一步激活老城市新活力,在綜合城市文化功能、城市文化實力、城市現代服務業、城市國際化營商環境4個方面“凝心聚力”。逐步從“功能城市”走向“文化城市”,進一步擴大湖南城市性非遺文化的國際影響力。
(二)地域特色價值矩陣——開發民族特色非遺文創產品
用跨文化視角地域,把湖南非遺文化同當地文創產業發展相結合,可以保護與傳承文化遺產中蘊含的優秀文化價值,開發有地域民族特色和傳統文化內涵的非遺文創產品,開展非遺文化活動和展演進景區等文化服務來不斷激發湖南非遺文化產業新業態,既實現了對湖南文化遺產的傳承、保護與傳播,又實現了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統一與多維融創發展,進一步擴大湖南非遺文化的國際影響力。
(三)產業經濟價值矩陣——提升非遺文化綜合效益
將文化資源轉化為文化生產力,把湖南非遺文化與旅游行業發展相結合,將賦能湖南非遺文化傳承創新,因地制宜大力發展文化旅游,打通旅游區老建筑、老居民、老故事等文化歷史資源與當下文明經濟、文旅融合、游客喜好等新需求之間的關系。
在挖掘、闡釋遺產文化價值的基礎上,構筑文化遺產場景,開發一系列凸顯傳統性、激發人們情感的地域代表性非遺文旅產品,打造“非遺活態文化區”如歷史文化街區、遺址公園等。
選取湖南湘繡、彩扎、窯銅官陶瓷燒制技藝、藍印花布印染等多個具備較強市場創新能力的項目,建立展示、展銷、體驗、傳承、交流、培訓等多功能為一體的湖南非遺文化互動交流館,規劃設計推出一批專題研學旅游線路,引導游客更深層次地感知到湖南非遺文化的獨特魅力,增進對湖南文化遺產的認同和認知。同時,讓湖南非遺傳承保護更具活力,也賦予湖南文旅業更為蓬勃的生命力。
(四)科技轉化價值矩陣——助推非遺產業創新發展
順應全媒體數字化時代的發展,將湖南非遺文化與科學技術相結合,建立“多方合作共建”的模式,依托高校學術資源、人才優勢與高科技研發企業的新媒體展示技術,開展大量實踐性研究,能開拓我省“非遺”傳承的新陣地,構建文化傳承發展體系,讓湖南非遺“活”起來。
深入挖掘湖南優秀非遺文化價值內涵,用VR、AR等技術展示湖南各地非遺文化的歷史及發展。挖掘非遺文化保護和傳承的新風貌、新成果、新經驗,進一步激發優秀傳統文化的生機與活力,讓湖南非遺不僅僅是停留在玻璃柜中單純的技藝展示,而是與水墨畫電子屏、變幻光束、虛擬情境等科技手段相融合,為參觀者打造一個沉浸式的觀展視聽感受,增強人們對文化遺產的理解、想象和體驗,使文化遺產內含的精神和文化深入人心,不斷觸發著持續開發的非遺高科技項目的新思路、新創意。
三、湖南非遺文化多維融創發展策略
(一)加強品牌打造,推進湖南非遺文化品牌進入電商領域
湖南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經過長期歷史積淀的文化“品牌”。在移動互聯網發達的當下,湖南非遺文化多維融創發展就需要提升本土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市場影響力,加強湖南非遺產業品牌打造。全面進入電商領域,打造“湖湘非遺展示之窗”,促進湖南非遺文化和產品在傳承和保護的前提下更好地融入了現代生活,拉動消費,助力經濟全面復蘇。
首先,需要積極發揮傳統技藝的獨特作用,把湖南非遺傳統技藝與數字經濟、科技革命等創新驅動碰撞交輝,通過傳統技藝與現代技術有機結合,增強非物質文化遺產品牌特色,積極推動我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中諸多“老字號”“百年老店”等老品牌的同時,不斷研發,緊抓“文化精神”根本,挖掘湖南非物質文化遺產中豐富多彩的文化精神元素,創建更多具有湖湘特色、湖湘風格的非物質文化產業新品牌,擴大湖湘非遺品牌效應。
其次,在淘寶、京東、阿里巴巴、拼多多等電商平臺開設湖南非遺館,邀請有非遺研究項目的高校、湖南非遺工坊、非遺企業、傳統工藝工作站與非遺傳承人共同研討,搭建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平臺,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規范化研究,制定研培計劃,打造湖南非遺品牌,不斷提升湖南非遺產品設計水平和市場競爭力, 同時讓湖南非遺工坊、非遺企業進駐電商平臺,經常舉辦“傳統文化日、自然遺產日”等非遺產品推廣活動,邀請網絡達人直播代言,搭建湖南非遺文創產品展示交易平臺,推動湖南非遺時尚化、品牌化、IP化,將交流活動從線下同步轉移到線上,開辟湖南非遺品牌專場,將湖南非遺文化進行常態展示,并對優秀的非遺品牌組織開展個性化需求對接。以新的方式打破地域界限,形成一條真正的發展文化帶,讓湖南非遺文化內涵借助電商創意的翅膀躍入尋常百姓家。
(二)加強科技創新,提升湖南非遺文化產業化發展水平
湖南非物質文化產業只有不斷借助現代科技的力量,在大數據、信息技術、新媒體技術、影視技術等技術領域進行科技創新,才能在傳承保護的基礎上獲得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
首先是利用現代科技提升湖南非物質文化產業的社會價值和經濟價值。把高新科學技術元素融入非物質文化產品設計,促進傳統文化元素與現代科技的結合,推動湖南非遺文化產業實現了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通過GIS、SOA等現代電子技術建立湖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資源庫,歸類、整理、記錄、編輯湖南非物質文化遺產,對它進行管理和再現,開展多層次、多元化、全方位的動態化保護傳承,實現湖湘傳統文化資源的跨國界、跨平臺、跨學科合作與共享,并充分利用文化資源共享平臺,探索湖南非遺資源與交易市場的供需匹配渠道,轉化湖南非遺資源為現代文化產業。
運用影視技術、3D動畫技術、AR技術、VR技術等為湖南非遺文化產業注入新鮮感和活力,用看、聽、聞、觸、嘗等多感官體驗,充分展示文科融合的業態創新實踐;運用大數據、網絡信息技術拓展非遺產品的傳播途徑,讓湖南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新時代重新煥發魅力,提升非物質文化產品價值。
其次是利用現代科技提高湖南非物質文化產業的發展水平。區別于湖南傳統非物質文化產業生產規模小、生產效率低、產品單一等問題,運用高科技和文化的有機融合,推動湖南非遺文化產業逐步從手工技藝制作向機械化生產轉化,在保證其核心內涵和形式不變的前提下以產業化的方式進行運營,擴大湖南非遺產業規模,提高湖南非遺產業生產效率,拓展湖南非遺產業發展渠道,加強湖南非遺與其他地區文化產業相互融合滲透,創新設計湖南非物質文化產業跨行業衍生品,健全湖南非物質文化產品開發創新體系。
(三)加大資金投入,激發湖南非遺文化產業新活力
缺乏資金是阻礙我省非物質文化產業化產業發展的最突出問題。
首先要加大湖南省政府財政資金的扶持力度。根據省里不同地域差異、文化差別制定出非物質文化產業發展策略,將促進產業發展的專項資金列入政府財政預算,通過贊助、補貼、獎金等方式,加大政府的資金投入力度,扶持處于瀕危狀態的非遺文化項目,打造集傳承、體驗、教育和創新為一體的“非物質文化產業生態圈”,推動湖南非遺融入當代社會及當代生活,助力湖南成為非遺文化產業示范區,引領“湖湘非遺文化”蝶變。
其次,通過策略廣泛吸引社會資金投入。拓寬湖南非遺文化產業的資金來源渠道,鼓勵和支持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個人等通過捐贈、設立基金等方式,積極參與非物質文化產業開發,借助外部資源“輸血”,建立湖南多元化非遺文化產業支援體系,讓湖南非遺在經營管理、工藝改革、創意出新、市場推廣等方面重新綻放生命活力,使之成為自主經營、自我約束、自我發展的市場主體。通過產業化經營和市場化運作,推動湖南非物質文化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四、結語
中國社會已深度轉型為一個文化多維、價值多樣、觀念多元的社會,在這樣一個文化空間高速拓展,思想觀念多元多樣的時代背景下,湖南非遺文化只有不斷與時俱進,推進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傳統精神和以開拓創造為核心的創新精神的大發展、大傳播、大融合、大創造,才能立足于文化自信,凝聚起磅礴偉力,走出一條新的生存發展之路。
參考文獻:
[1]楊紅.非物質文化遺產:從傳承到傳播[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9.
[2]葉偉平.湖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特征及價值[J].文藝生活,2018.
[3]吉琳玄,馬知遙,劉益曦.新媒體時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與傳承[J].民族藝術研究,2020.
[4]潘魯生.保護·傳承·創新·衍生——傳統工藝保護與發展路徑[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2018.
[5]覃京燕,賈冉.人工智能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創新設計研究:以景泰藍為例[J].包裝工程,2020.
[6]羅微,張勍倩.2018年度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發展研究報告[J].中國藝術時空,2019,(04).
作者簡介:
肖慧,女,湖南大眾傳媒職業技術學院,視覺藝術學院,專職教師,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