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啼笑因緣》是張恨水影響最大的一部作品,書中描寫了三位性格迥異的女性愛上同一個男子的愛情故事。這三位女性一個小鳥依人,一個俠氣柔腸,一個獨立自主,和樊家樹之間的三段被譽為“二十世紀最令人向往的愛情”,更是震撼了數萬讀者的心靈。樊家樹最終與何麗娜結合,而沒能與自己喜愛的沈鳳喜在一起,也沒有選擇與自己肝膽相照的關秀姑,其原因為何?本文將以此為出發點,探索三位女性愛情成敗的原因。
【關鍵詞】 啼笑因緣;女性;愛情;成功或失敗;原因
【中圖分類號】I207?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0)23-0015-02
《啼笑因緣》之所以如此轟動,其因素是多種多樣的,其曲折多變的悲喜戀情是其中一大亮點。時至如今,仍有很多讀者對書中的“才子佳人,一男三女”的愛情模式贊嘆不已,并將其認為是現代言情的開山鼻祖。書中三位女性,或溫婉或爽直或老練,展現了一個個生動具體的人物形象,讓人在字里行間感受到真實和感動。她們與樊家樹之間感情糾葛的最后結果,有人欣喜,有人感嘆,牽動了數萬讀者的心。對于本書中三段令人向往的愛情,本文將從男女雙方自身的因素入手,著力解析這三段愛情成敗的原因,以分析形成三位女性最終結局的成因。
一、故事結局與愛情成敗的關鍵因素
眾所周知,但凡愛情的產生,無非是男女之間兩情相悅。愛情圓滿的最終結果就是兩人攜手走進婚姻的殿堂。但愛情的成敗是否就是結婚,兩人結婚是否又說明兩人幸福美滿,不可一概而論,在此本文只以兩人結婚作為評價其感情成敗的具體標志。本書中樊家樹和三個女子之間的感情糾葛,最終是他與何麗娜的愛情開花結果,而樊家樹和關秀姑、沈鳳喜之間的感情則是無疾而終。愛情中,戀愛的一方失去另一方的愛情的原因,具體可以歸納為以下兩種:一是客觀原因。由于社會、家庭的阻力或意外事故造成的失戀。例如,戀愛對象屈服于長輩、朋友或社會輿論極力反對的壓力,而無法再維持這種戀愛關系;或由于天災人禍,使戀人傷亡或雙方失去聯系,戀愛關系被迫中斷。二是對方主觀原因。戀愛對象由于發現雙方性格志趣上不和諧,或思想、觀點上發生分歧,或由于長久別離、時空距離的加大而造成的感情降溫;或戀人由于社會地位、職業、經濟條件、思想上的變化而移情他戀等原因提出中斷愛情關系。由對方主觀原因造成的失戀比由客觀原因造成的失戀對當事人的打擊更大。由此而知,一份感情的成功和失敗關鍵來說,是兩人自身的因素,除此之外,外力的因素也不可避免,但自身因素則是決定性的。
二、成功的原因
(一)外貌符合樊家樹的審美理想。樊家樹是一個受西方文化影響的中國式少爺,在傳統文化的熏陶下,他所欣賞的是美麗溫婉的舊式居家女子,這首先就是要漂亮,這種漂亮也不是說要美輪美奐,人神共憤,而是說要符合他的審美理想。在第一次見面時,家樹就認為沈鳳喜“自有一種清媚態度,可以引動看的人” ,可以說首先從相貌上,沈鳳喜就合了樊家樹的心意。何麗娜與沈鳳喜有七八分的相似,后來何麗娜為了符合樊家樹的審美理想變得東方化后,與沈鳳喜更加的相似,這就為她后來與樊家樹的美好結局打下了基礎。
(二)門當戶對。就何麗娜的自身來說,他與樊家樹是處于同一層面的,她有“條件”和樊家樹在一起。兩人家庭條件相當,可謂是“門當戶對”,這在樊家樹的叔叔寫給家樹表哥的信中有所表示。兩人是生活在同一個社會,同一個現代文明與傳統文化相交融的時代,而且同為上層人士,兩人更是不可避免的“有條件”地帶有中國傳統式染有西方現代化。而且他并不是一味地覺得新式女子不好,他也為新式女子的態度打動過,再加上何麗娜為了獲得樊家樹的青睞,不惜犧牲自己喜歡的西化生活,極力地改變自己,迎合樊家樹的審美理想,使得兩人在相同的文化背景,相似的受教育程度的基礎上,有了這個相通之處,因此何麗娜才會在開始的時候就愛上傳統式樊家樹。在何麗娜不放棄的追逐中,樊家樹一次次的傷害何麗娜后,樊家樹也終于看到了何麗娜的好,也想過要接受她。這一點具體體現在樊家樹去天津看望他叔叔,由于叔叔的誤解了他和何麗娜之間的關系,樊家樹因此傷了何麗娜的心,何麗娜揮淚不辭而別,在車站追逐何麗娜時樊家樹反思了自己對于何麗娜的態度。“她那樣一個愛慕虛榮的女子,能和我說出許多實話,連偷看日記的話都告訴我了,她是怎么樣的誠懇呢!而且我那樣的批評,都能誠意接受,這人未嘗不可取。”基于上述種種,樊家樹后來才有可能愛上向傳統轉化的何麗娜。實際上何麗娜也是有東方情結的并不是完全西化,畢竟她還是生活在傳統意蘊深厚的中國,不然他不會愛上中國式的樊家樹,而樊家樹也是有西化了的,不然他不會和轉變后的何麗娜在一起,而且后來倆人曾一起留學德國,就更拉近了樊家樹和何麗娜之間的文化和心理距離。
從整個故事可以看到,樊家樹和何麗娜之間的感情,從頭到尾,都是何麗娜窮追不舍的結果。她不惜一切的改變樊家樹不喜歡的西式生活,努力使自己成為符合樊家樹審美的理想女性,在其他“競爭對手”走的走、死的死后,最終只有何小姐是對象。縱然,樊何二人最終的牽手有兩人各自的原因,但若不是何麗娜努力改變,并在遇到阻礙時堅持不懈,他們兩人未必會有這樣的結果。
三、失敗的原因
(一)俠與儒的沖突。關秀姑在愛情上的失意從本質上來說,是她與樊家樹的性情不合。關秀姑對于樊家樹來說是相貌非常平凡的,更重要的是關秀姑是一個俠女。但在中國傳統文化里,“俠”意味著要行俠仗義、打抱不平,更多是與男性聯系在一起。所以俠女在很大程度上是失去了女性氣質的另類女性 ,這就不可避免地使關秀姑身上失去了嫵媚、溫柔、體貼等等女性氣質,小說中的樊家樹也正是基于這一點而無法愛上關秀姑。從某種程度來說,她的愛情失意源于她自身不符合樊家樹對女性的界定標準,不能被樊家樹認可。而且家樹自己對于關秀姑其實是有自己的看法的,他始終認為他倆性情是不合適的。在樊家樹的眼中,關秀姑就是如十三妹一般的人物。她有俠氣有俠義有俠膽,她只能做俠客,而不適合做情人和妻子。他可以對她有義、有敬、有友情、有欣賞,但唯獨沒有愛情。因為他要尋找的是符合他衡量標準的理想化女性,“是能夠適應愛情主體產生的要求”的,關秀姑首先就缺失了獲得愛情的重要條件,這就注定了關秀姑在追求對于樊家樹愛情中的徒勞結局。
(二)自身的誤解。就關秀姑自己本身而言,她自己對樊家樹的行為是有誤解的。首先是在關壽峰生病樊家樹幫助他們時有所體現。秀姑懷疑樊先生幫助自己的動機,當秀姑這樣想后,她第二天見樊家樹時就對樊家樹的行為多了一份自以為是的曖昧 。“秀姑又奇怪了,說再見就再見吧,為什么還要多此一笑?于是又想到樊家樹每次回來探病,或者還有其他的用意,也未可知。心里就忍不住的暗想著,這個人用心良苦,但他雖不表示出來,我是知道了的 。”至此關秀姑就完全誤解了樊家樹。不論后來家樹借給關秀姑的《兒女英雄傳》還是《紅樓夢》,關秀姑都認為是樊家樹對自己的暗示,她這種誤解造成了她自己的一廂情愿,也是她與樊家樹無果的原因之一。實際上,樊家樹一開始對于關秀姑就只是對關守峰的一種俠氣欣賞,他對他們一家的幫助,完全是出于對朋友的關心。關秀姑沒有認清他們之間的關系,以至于陷入了誤會,錯付了一片癡心。及至后來,她終于發現自己錯了的時候,已經為自己添了許多煩惱了。
(三)受金錢誘惑。正當樊家樹給鳳喜套上結婚戒指時, 故事出現了意想不到的轉折, 樊家樹的母親病了, 他不得不回杭州探親, 從此小說出現了山重水復的境地。這一轉折就是鳳喜認識了劉將軍, 而在這一轉變中, 最重要的因素仍然是金錢。小說以無比的細致耐心, 給我們列出了一筆筆流水賬, 詳細寫出劉將軍的金錢攻勢, 以及這攻勢在鳳喜那里所引起的反響。雖然她的心理前后發生了多次反復, 她進將軍府也是被迫的, 但作者給她安排了兩次可以離開的機會, 最終卻都是因為她自己對于金錢的渴望而決定留下來的。
(四)價值觀念不同。由于沈鳳喜和樊家樹不同的生活背景造成的對于金錢的不同理解,注定了沈鳳喜自始至終是不了解樊家樹的,她不知道樊家樹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可以說沈鳳喜和樊家樹只是“貌合而神離”,他們的思想層面始終是不同的。這一點從后來沈鳳喜嫁給劉將軍后,與樊家樹見面,要跟他“恩斷義絕”并給樊家樹四千大洋可以明顯看出。沈鳳喜以為只要給了還樊家樹的錢,他們就互不相欠了,等到樊家樹嘲笑她還他錢時,她也不清楚他到底是在想什么。而樊家樹在知道沈鳳喜被迫嫁給劉將軍,鳳喜自己都說自己身子被人強占了去,不能跟他走時,樊家樹仍然認為只要鳳喜回來,他們就可以重新在一起,可以看出樊家樹要的并不是金錢而是愛情,是他和沈鳳喜之間的愛情。
由此看來,樊家樹和沈鳳喜之間的愛情從來都是建立在金錢關系的基礎之上的,不論是開始還是發展還是最終的結束,都是因為沈鳳喜看上了金錢。沈鳳喜對樊家樹也是有愛的,但這愛的產生的維護是有條件的。當出現一個比樊家樹更有錢的人要供養她時,她這樣想到“雖說是用了姓樊的這些錢,然而以自己待姓樊的而論,未嘗對他不住。退一步說的話,就算白用了他幾個錢,我發了財,本息一并歸還,也就對得住他了” 。雖然覺得對不起樊家樹,但想著只要自己有錢了,就可以加倍的還給他,她就心里坦然接受,并義無反顧地拋棄了樊家樹。就在劉將軍虐待她以后,她也沒想著要逃離。從而得知,沈鳳喜對于金錢瘋狂渴望的世俗意識,是她與樊家樹愛情無疾而終的真正原因。
由上可知,《啼笑因緣》中的三段愛情因果來源已十分清楚,不論是關秀姑的失意,沈鳳喜的失戀,還是何麗娜的成功,都與她們和樊家樹自身的原因息息相關。愛情的結果不是一個人的努力可以得來的,需要雙方的情投意合、共同維護。不論結局是成功還是失敗,自己的內因才是最關鍵的,自身的命運和自己的結局是由己不由天。這三位女性作為同一時代不同類型的代表,愛上同一個男子,說明這三位女性有著共同的審美理想,但最終因為各自的選擇造成了各自不同的結局。
參考文獻:
[1]張伍.我的父親張恨水[M].北京:團結出版社,
2006:68-79.
[2]李英.中國女性百科全書·婚姻家庭卷[M].沈陽:東北大學出版社,1995.
[3]史仲文,胡曉林主編.世界文化精華分類大辭典·下[M].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1993.
作者簡介:
熊志敏,女,漢族,湖北武漢人,碩士,講師,湖北大學知行學院,人文社會科學系,研究方向:漢語言文學專業。